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三國時代的歷史意義
2012/04/24 12:57:49瀏覽1303|回應0|推薦0

中國史通常是以漢末為古代史的終結,而以三國時代為中世紀的開始,可見得三國時代是一個劃時代的關鍵時期,我們中間許多人都讀過三國志或三國演義,但我們中間又有幾個人能體會到,在故事的情節中,時代已經有了巨大的變化?

 

不過,三國志或三國演義以及相關的小說大多是以諸葛孔明的死結尾,主要的描述對象是曹操、劉備、孫權,關羽、張飛、周瑜等英雄人物,其實這只是三國前期,真實義的三國在孔明死後還繼續存在一段時間。最早滅亡的蜀是在二十九年後才結束;三十一年後晋代魏,魏亡;四十六年後吳降於晋,吳亡。也就是說,三國時代至少應該算到西元二六三年之蜀降於魏為止。

 

劉備早於孔明而死,臨終前他曾對孔明說,如果劉禪可以扶,就扶,不可以扶,就取而代之;一般人在看這一段時,看了也就算了,頂多是認為,先把話說白了,讓孔明不好意思取劉禪而代之,但在史學的立場上它是另有深意的,因為在這當下,古代與中世的不同已悄悄地在這段故世中隱現。

 

讀史如果你是精讀,你或許會發現,中國的禪讓風氣是到漢末為止,而三國正是過渡時期。前此筆者曾指出,禪讓政治其實是強者為王的變形,唯一的差別只是在政權是否和平轉移,而所謂政權和平轉移也往往是在強力的威脅或不得已之情勢下,形式上雖為禪讓,實際上還是以實力為原則。例如曹丕代漢而有魏是經過東漢末主劉協的禪讓,禪讓後的劉協被封為山陽公,在魏底下享縣等級之封國;在劉協禪讓時,實際上漢自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以來,已作了多年傀儡皇帝,禪讓其實是一種解脫;司馬炎代魏而有晋是經過魏末主曹奐的禪讓,禪讓後的曹奐被封為陳留王,在晋底下享郡等級之封國待遇(數縣為一郡,故待遇優於劉協);在曹奐禪讓時,實際上魏之軍、政大權亦早已落在司馬家多年,禪讓其實也是一種安身立命的唯一出路。不過由這也隱然可見,古代是重視大義名份的,在魏,曹操時早可稱王了,但他心中有周文王的楷模,一直不敢取漢獻帝而代之;在晋,司馬懿時亦早可稱王了,但他也一直不敢取魏而代之。大義名份在東漢是重要的,這是周的餘緒,雖然在西漢末年衰頹了,但經過東漢光武帝的提倡又再興,不過三國乃至魏晋以後便一去不再來,易性革命成了朝代更迭的常態,不再有禪讓的事例。

 

另外,再以三國本身為例,在三國各自稱帝以前,時代仍延續著戰國以來社會各階層能人輩出的局面,英雄不論出身,只問智識和武力。由宦官出身的曹操打敗了名門出身的袁紹;傭兵出身的劉備成了主子,名士出身的孔明倒成了伙計;關雲長、張飛都是市井中的販夫走卒。但真正進入三國以後,社會風氣頓時變了,曹操死於二二O年,劉備死於二二三年,他們的死象徵著英雄不論出身的時代過去了。剛開始是孔明與司馬懿之爭,這是名士之爭,從此而後的戰爭,與其說是武藝、勇力之爭,不如說是糧草與後勤補給之爭;接著,士士相護,表面上是為了鞏固帝業,乃為皇帝策畫,削除了其他皇族的實力,讓皇帝的兄弟叔侄們一一投閒置散,既沒有兵權、土地人力有限,同時也不准相互往來,斷絕他們所有可能取皇帝位而代之之可能性,同時並將維護皇權的職責全部轉移到名士階層的身上,藉此提高了名士階層的權限和實力,最後魏文帝曹丕還用了名士的建議,採用了九品官人法,這制度經魏晋南北朝時代之延續,終於形了世家大族及門閥當政的局面,影響中國政治一、二千年之久。

 

因此,三國時代的歷史意義是值得我們再度去體查的。
( 心情隨筆雜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laude0317&aid=6374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