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慈悲與苦樂──讀東年《菩薩再來》
2015/07/15 10:44:15瀏覽227|回應0|推薦2

東年在《菩薩再來》這本佛學體悟小說中,以跨時空多線敘事的方式來開展,看似紛亂,但續讀之,發現他以菩薩嶺為主要敘事線來統籌整體,使整本小說不失完整結構。原先以為紛亂的敘事線便一一成了眾生百態的呈現,豐富了對佛學的闡釋。不論是出家的僧尼、醫院的護士病人,或是其他人物,在面對生命或自己的時候,多少都還是有放不下的掛礙,也偶而受到貪、嗔、痴的惑擾。佛教認為,面對一切無常,人的生存是苦。要如何化苦為樂,以慈與眾生同樂,又以悲來拔苦,這也許就是東年在《菩薩再來》裡希望闡釋,也希望讀者慢慢體悟的。

佛教裡有所謂三毒(貪嗔痴)、四諦(苦集滅道)、五蘊(色受想行識)等說法。其中,四諦中的苦諦講生存的一切都是苦。依據佛教的說法,人生最起碼有生、老、病、死、怨憎會、愛別離、求不得、五蘊熾盛八種苦。前七種苦較易理解,最後一種則需要一點解釋。所謂五蘊是佛教所認為構成身心的基本要素,即色、受、想、行、識。我們的身心、思想與主體即是五蘊的結合。五蘊熾盛,我們因此有許多想望,永遠無法滿足,所以感到痛苦。若能五蘊皆空則能不苦,一如《心經》裡講:「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凡人皆有生、老、病、死,小說以醫院的護士與病人來呈現,有更強烈的效果。一方是面對生死交關的病人與家屬,一方是看盡無數生來死去的護士。生命的得失要如何去調適,尤其要如何去接受「失」,都是要一點一點慢慢體悟。而故事中偷偷犯戒歡愛的僧尼,終究是因為未能達到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清淨,而受六塵侵擾所苦。他們心中不時懊悔、煩惱、擔心,也因而為之所苦。繪製唐卡的林茉莉心中也有喪夫的苦,此乃人之常情,但依佛教說法,她受的是愛別離的苦。如此讀下去,你會漸漸從不同的角色中體會出許多感受。如何苦,如何不苦,如何轉苦為樂。

其實,東年這本《菩薩再來》寫來相當穩健平靜,故事並沒有特別激動的起伏。他在緩慢的筆調中,以他體悟的佛學來闡述各個人物的生命,寫來頗有些哲思。看似簡單,實則需要花時間慢慢梳理與理解,並不容易。東年在序言裡說,人人可以自視是再來菩薩。我想這不是要大家都篤信佛教,而是能夠透過閱讀,欣賞體悟佛學中對自已生活有幫助的思想,進而使自己好,也幫他人好。再來菩薩或菩薩再來,或許就是一種希望,希望能夠讓人以慈悲心去生活,進而修練不苦,甚至能與人同樂。

( 創作文學賞析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joea03021&aid=25955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