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5/08/05 14:46:04瀏覽1464|回應0|推薦1 | |
厭女症(Misogyny)字面上的意思即是「對女性的討厭、嫌棄」,更精確一點,即是「對女性的蔑視」。也許很多人會認為這個現象早已改善許多,現在應該不會有所謂厭女症才對。但事實上,厭女症至今仍然存在於我們的社會之中,而且不論男女都會有厭女症。上野千鶴子在《厭女》中以厭女症為論述核心,分析了許多社會現象、觀念、小說、甚至日本皇室,相當犀利地刺向父權社會的諸多幻想。 有很多對女性蔑視的現象是隱藏或不這麼明顯的,它多半藏在我們習以為常的話語、傳統,或者是符號 裡。例如許多不雅的粗話,便含有辱罵女性的字眼與對其侵犯的意思。而在性方面作者也提供了分析,說明其中存在的男女不對等問題。例如男性利用性雙重標準將 女性分成「聖女」、「妓女」進行分化統治等等。進而作者也透過對春宮畫的研究中,解開圖像中所隱含的厭女情結。女性自己的厭女症,以及小說裡的厭女症,每 一個主題都令人訝異。原來對女性的不友善一直都在。 雖然作者分析的場域是日本,但以相同的觀念來審視台灣的社會文化,也可得到許多啟示。例如過去的農業社會較為重男輕女,認為男性能做粗活較有價值,而女性則 遲早要出嫁,有如潑出去的水。因此,在一個家庭中往往會不斷生產直到生出男孩為止。甚至是身為女性的母親,也可能因為生了女孩會得不到家中丈夫或長輩的重 視,而渴望生男孩。這樣的觀念與想法,很明顯是犯了厭女症。 今天在新聞上看到了一位中國的女嬰被沖進了廁所的下水道,不禁又想到了這厭女情結的議題。這會不會又是因為一胎化政策加上傳統重男輕女的觀念而又造成的隱憂?雖然中國已鬆綁一胎化,改推行「單獨兩孩」,但顯然問題還是存在。看了《厭女》之後讓我又多懂了不少性別問題在文化與社會上的呈現,對於這類新聞與書籍、圖像上的相關議題也愈加注意。 本書的論述內容非常豐富精彩,不只有深度,也有趣味。如果有些理論基礎,讀來會很有共鳴,就算沒有理論基礎,也可從中獲得很多知識,值得一讀。有些事也許我們不自知,或者不曾想過,作者都一一為我們剖析。讀後真會驚呼,父權社會下無所不在的厭女症真讓人開了眼界。 究竟哪些人得了厭女症?讀了這本書你一定會有新發現。 |
|
( 創作|散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