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2014/09/05 01:49:57瀏覽269|回應0|推薦0 | |
長久以來我認為人類「吃」的目的,不是為了攝取(營養),就是品嘗(滋味),但《大碗大匙呷飽未》讓我知道,「吃」還有第三個目的:了解一段歷史。平常吃飯用膳我很少多想,總是餐點上桌之後就動碗箸。只有偶爾嘗到比較特別的料理才會仔細打量研究是如何製作的。翻閱食譜時亦然,我只一心想把步驟記熟,以便如法炮製出近似圖譜的美味料理。至於料理的歷史背景,就從未詳加細究了。 出生在九○年代的台灣,清領、日治對我而言都是從未有過的記憶。對於那段歷史的認識全都來自書冊與電影。當時的飲食文化就更不用說了,除了父母述及童年故事時所提到的蕃薯籤以外,其他全然不知。一直以來,我對台灣菜的了解就是家常菜。因為在家裡吃的無非都是些家常菜,且又讀到某些食譜總特別下了「台式家常菜」的標題,故而就私自為台灣菜安上了家常菜的名號。這樣的印象使我認為一切需要高超手藝的所謂「功夫菜」都屬於中國菜,而台灣菜則料理手法相對簡單。然而,這認知不盡然正確,因為台灣菜一樣需要功夫。 我所理解的台灣菜,在過往的歷史裡屬於平民乃至貧民的日常飲食,故而做法簡單家常。《大碗大匙呷飽未》中特別介紹了截然不同的台灣菜樣貌,一種屬於上層階級,九樓大廚級的台灣功夫菜。堪稱最特別的,我認為是「雞仔豬肚鱉」(電影《總鋪師》裡就有這麼一道料理),因為此料理製作繁瑣相當需要功夫,而如何去吃也需要功夫,可謂台菜中的功夫名菜。但需要功夫的可不只高檔菜餚,看似簡單的肉燥要好吃也需要十足的耐心與堅持,數小時的熬煮與顧火侯才換得的美味何嘗不是功夫。 本書以台灣菜為脈落回顧了台灣的歷史與文化,那是現代人在「吃」以外很少注意到的相關議題。關於艋舺與大稻埕的繁華興衰此消彼長,江山樓、東薈芳等名酒店的奢華輝煌,以及藝妓與政商名流文人雅士的應酬聚會,都是透過「吃」與「飲食」建立與串聯起來的。「飲食」不只可以做歷史的考據,它也是一個不錯的文化研究題材。不同的時代有不一樣的飲食風格,不同階級的人有不一樣的飲食習慣。這些都是值得進一步探究的。 「吃」不只是吃,更是一種研究的媒材。食物不只要吃進胃裡,更要吃入心坎與思維裡。反覆咀嚼也要反覆思索那些在食物背後的繁華或者貧困。那將是「吃」的多層次所在。讀了此書方知道,在茶餘飯後唇齒留香之外,另有一陣時代記憶在味蕾間縈繞的後韻等著我們細細回味。 |
|
( 創作|散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