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合肥四姐妹的老家
2009/10/31 17:40:16瀏覽711|回應0|推薦5

 深秋在報端見到友人鄭至慧罹癌逝世的噩耗,為之唏噓不已。我們已經多年沒見,她的告別儀式我們也不及參加,只好央請在台灣的爸媽代表參加。

 我和父親提到:至慧姐翻譯過金安平著的《合肥四姊妹》一書。書中談的就是出身合肥西鄉的張家,合肥張家初振家聲就在征討太平天國有功、官至兩廣總督的張樹聲的這代。張樹聲在淮軍將領中名聲雖然不及劉銘傳,但是官職是最高的。

 父親提起了一個巧遇:怹前幾年在美國德州訪友畢,於機場候機返台,正在談話間,隔鄰一位女士趨前致候,原來是聽到父親的鄉音,來認老鄉來的。攀談之下,發現這位女士正是合肥張家人。父親說道:「我以前就是唸肥西中學的,校長也是合肥張家人。」此女士驚呼:「這恰是我叔公!」父親聞言噤聲,不敢多說。

 原來父親當年中學被開除,就是犯在此君手中,此君正是「合肥四姐妹」的叔伯輩。當年父親擔任班長,也是當然的伙食委員,當時學生家境優渥者不多,每學期末都仰賴校方退回伙食費餘款才有旅費返家。這年卻全無退款,眾生譁然,父親於是代表學生前去詢問校長,校長拒不退款,還打了一句官腔,父親大怒揮拳,於是遭到開除。

 這段歷史,我們家人都素所知聞,連孩子們都知道爺爺是個富有正義感、屢被開除的劣等生。前個月更陪著爺爺舊地重遊,從小團山一路向南,憑著模糊的記憶和沿途問道,找到了張老圩。

 圩堡建築是肥西的特色,地方士紳以護城河環繞場屋,講究者河上還有可以升降的吊橋,角落則設有瞭望塔,地方稱之為「圩子」,與東漢時董卓所建的「塢」有異曲同工之妙。肥西之所以有「圩子」這種建築,正是因為地理環境特殊,西北方向疆、回、藏動亂和河患,東北則遇京畿、齊魯變局,飢民亂軍每每就食江南,南方北上爭雄,此地也當要衝,合肥有城巍巍以禦寇,肥西只能築圩自保。父親的舅家過往即是個頗大的圩子,內有糧儲能支半年,圩子四隅有瞭望射擊塔台,圩子內有土炮數門、槍數百桿,寇至則招呼附近居民入內躲避,拉起護城河上吊橋,足以自保。

 父親感歎,圩子裡還真出了不少人才,除了張家圩子,唐家圩子也出了著名的史學家唐德剛,幾天前(2009年10月底)才過世。唐德剛的弟弟唐德譓正是父親的同班同學,為人謹飭忠厚,已經先他兄長約半個世紀,因飢餒而謝世。
 
 我們陪著父親在張老圩內繞了一圈,雖然屋宇破敗,現居者與張家無多大關係,也不事修葺,但是仍見得到以往的規模和氣派。入門的小園子裡布滿蛛網,有個石雕半身人像,上有中山先生遺孀宋慶齡題字。略加辨識,原來是安徽教育家陶行知遺像。他是杜威高徒,終生奉行生活與教育合一,比起私淑杜威同是皖人的胡適,教育理念相去不只倍蓰。

 原來張家圩子現在已經成了一所學校的校園,原有的茂林、曲水、石橋、老井俱在,只是無人整修,反而比起現時許多重建的假古蹟饒有意趣。我們原以為這就是父親讀書處,父親搖頭,我們於是再往肥西中學去。

 肥西中學舊址原是劉銘傳創建的肥西書院,我們到達時,但見舊時門戶依然,內部卻在施工。我們在門前觀覽左宗棠、劉銘傳詩文,摩挲良久。入門一位現場監工的先生迎面問候,原來是肥西中學現任的副校長,談起學校發展。父親見樓宇皆非舊時景象,於是隨處指點當日景致,講起當日同學讀書笑鬧的種種,宛在眼前。副校長告以門戶之所以保持往日舊物,乃前次校友聚會中一位來自台灣的校友建議,獲得大家的一致附議,此人便是曾任參謀總長的羅本立。父親笑謂這恰是同年同學,父親為甲班班長,羅則是就讀於乙班。

 一個下午,圍繞著小團山周邊走了一遭,孩子們跟著上了一段中國近代史,也見證了海峽兩岸、周遭人物那幽微而卻又緊密的聯繫。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ikuo&aid=34545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