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05/20 14:33:31瀏覽18006|回應18|推薦25 | |
前言一 這個系列是針對誠品二十週年有感而發的作品,不見得都在論誠品,可能有更多的個人感受,我想這足以展現誠品在我個人心中所處的價值,每個故事的詳細時間我沒有作太多查證,我相信這並不影響的我評論的架構;這些評論如果得罪了誠品--坦白說,我不在乎;如果沒有,那就代表我的評論不夠力。 上個月(可見我這個人蠻記仇的)誠品的第二代吳旻潔上楊照在News98的節目,主要是為了宣傳誠品二十週年的系列活動,說實話,整個專訪就聽到楊照拼命作球給她,讓她來宣傳誠品對未來的願景;但吳旻潔的回應,似乎都抓不到方向,感覺起來就像是一個還搞不清楚狀況的小女兒,還在學習如何有效的經營管理,大部份的時間她的回答都是在說:誠品要如何提升內部經營管理的效率與能力。坦白說,誠品賺多少錢與聽眾有什麼關係? 至於對誠品的願景為何?更正!應該說誠品未來可對消費大眾提供的服務,以及如何重新凝大聚對誠品向心力等消費者才希望聽到的問題,她其實什麼都沒提;更糟的可能是,她有提,我什麼都不記得,不只我,其他也聽節目的朋友們也都這麼想。有個在誠品內部工作的友人問我她的表現,我個人的評論是,這是雖然還不算是一場公關災難,但至少是幕僚人員的失職,浪費了宣傳的機會。 不過跟我一起上誠品講堂的一位同學,她對吳旻潔說:「我家的書現在都是來自誠品」的這句話,反應就有些強烈,她說:「那她對書的尊重在那裡,一定要誠品進的書才能放在的她家書架上,那之前在書架上的書不是書嗎?」 或許吳旻潔只是要表達在諴品可以買到所有書,只是她用了錯誤的方法表達,而且她拿書應該不用錢吧?但就我個人而言,我自我的感受是,還好,我的書大多不是在誠品買的。 跟隨著楊照在誠品上了不少期現代經典細讀的我,及以大部份的同學們,大概都有相同的感覺,為何有這麼多現代人文經典在台灣都已絶版;馬克斯《資本論》,西蒙波娃《第二性》,海德格《存在與時間》,傅柯《古典社會瘋狂史》,詹明信《資本主義與後現代主義的文化邏輯》,涂爾幹《社會分工論》,史賓格勒《西方的沒落》,托瑪斯.曼《魂斷威妮斯》、《魔山》.... 這還只是我們上課課程所需的一小部份而已,我們也不只一次碰到因為買不到書而必須調整上課內容或費事去買簡體書的情況。當然苛責誠品是沒什麼道理的,因為誠品是書店,不是出版社;但我想應該可以清楚對比,像我這樣三十好幾的人,沒有什麼家學淵源,只是一個無法停止看書買書的書癡,如果我的書都在誠品買,那對我個人的知識學習有什麼影響。 在金石堂面臨財務危機而縮減經營後,誠品幾乎可以說獨霸了台灣書市的實體通路,這使得越冷門,越無法吸引一般讀者的社會學、哲學等書籍面臨難以維持的情況,因為它們難以獲得大眾的目光;不像日本,台灣的人口太少,光靠少數讀者的支持難以維繫持續出版的力量,也因此,我們就看到一本又一本的經典在流通市場上消失。 我大部份的藏書都來自於二手書市,這其實不應該是正常現象(但卻是可悲的常態),尤其對知識的傳遞而言;電子書或許是解決此一問題的根本(但也不幸)的解答,我的問題是,為何在國外電子書都已開始方興未艾的當下,我們的書店,尤其是擁有市場影響力的誠品,為何沒看到任何動作? |
|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