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影像裡的道德論述Part1
2008/08/05 09:56:10瀏覽1010|回應0|推薦3

  本單元以下文章都是在幾年前學攝影理論時陸續在「視丘攝影論壇轉載的,除了加了照片(因為那個論壇對著作權的使用很堅持,現在看來有點太堅持了),沒有作其他的變動。 


越戰、美國內戰及納粹集中營 

照片沒有辦法創造一種道得論點,不過它們可以增援並幫助建立一個初生的道德論點──取自論攝影第一章第十六頁
    
  就像宋妲在本節一開始說的,我們很容易去解釋,影像是以什麼方式挑動我們的欲望,心理學家會討論潛意識,生理學者會由神經觸源研究起大腦的化學方程式。但照片如何誘發道德,這並是不單純由個人的主觀去決定,作者描述她在十二歲時看到Dachau集中營照片的震憾,我相信,多數的人在看到相同的照片時,或許不會這麼強烈,但都可能會產生類似的悸動。


  然而影像的問題在於,這是一種必須經由媒體運作而展現的表達形式,除了媒體自身的立場外,更重要的是社會願意接受的意識形態。
  越戰在新聞或影像發展史中,有一個奇怪的地位,因為科技的發展,以致於記者或攝影者可以及時(至少可以在幾天之內)的向世界呈現記者所觀察的面像,也因為越戰是一場政治目標錯誤的戰爭,沒有明確的戰線,沒有可征服的城巿,只有在叢林中日復一日巡邏、進攻和撤退,記者自然而然只好尋找其他方向的報導,也是在戰爭史中的第一次,當地人民遭受的苦難的報導和影像,侵對侵略國國家的人民產生了極大的震憾,當然這也和美國媒體當時對黑人民權運動的關注所產生的報導形態有關,媒體將觀察的角度轉到了政府對人權的侵害及漠視,與社會大眾越顯高張反戰情緒。

Phan Thị Kim Phúc

Trang Bang / June,8,1972

Huỳnh Công Út


  我很喜歡拿美國內戰作反例,不僅是因為這是攝影技術趨於成熟後發生的第一場戰爭,南北戰爭也是「農業社會對工業時代的最後反動」(還記得宋妲在第一章一直在強調影像在工業社會中的基本特質嗎?),當時的攝影技術雖然還沒有到攝影師拿著相機向前衝鋒的能力,但當時像Mathew brady一樣的攝影家,不僅拍了很多軍人的靜態照片,其實也拍了非常多,戰役結束後屍橫遍野的影像,當然,這些照片除了進了博物館,並沒有人重視它們的存在,相反的,安德森維爾的戰俘照片之所以能在當時展生立即性的影響,最重要的原因是,這是一場雙方都相信自己站在正義一方的戰爭,盧悛的曾告誡我們:「當雙方都相信自己是為正義而戰時,那唯有一方倒下了,戰爭才會終結。」戰爭中雙方都會戰死沙場,但不人道的照片,才能將對手妖魔化,並激起社會內部對敵人的忿恨。

The Harvest of Death

Gettysburg, Pennsylvania / July 5–6, 1863

Timothy H. O'Sullivan

  抱歉,故事還沒結束,在一九九一年,美國知名的紀錄片導演Ken Burns製作的南北戰爭紀錄片在公共電視上播出,其中大量的運用了當時被遺忘的戰場照片,巧合的是,當時正好是波灣戰爭的初期,美軍正大量的開拔到沙烏地阿拉伯,美國國內對戰爭的辯論方興未艾,這部片中大量的血腥照片很強烈的影響了美國國內的情緒,這可以從當時政治人物及軍事將領的回憶錄中獲得應證。使得美國對和平解決波灣問題的呼聲增高,美國必須展開一連串的外交行動,美國軍方很幸運的在可以在漫長的部署階段中免除立即進攻的壓力,而在所有外交努力失敗後,國內輿論可以同意軍方可以獲得大幅的增援,以避免大量美國人的鮮血再度呈現在美國人眼前;而戰爭的迅速結束,其實也包反應了美國人民對戰爭的想法。

  或許誰也想不到(不論是Mathew brady或Ken Burns),這些百年前的影像會對現今的社會觀感產生影響,但弔詭的層面是,比起越戰,波灣戰爭不啻是一種道德的退步,美國對中東地區事務的介入能量,包含了帝國主義、世界警察、能源需求及宗教歧異等問題的混合,到最後,還是蘇珊宋妲所說的,意識型態決定了某些照片存在的空間,美國重視的,是美國人的血,無辜的伊拉克人民的面孔──死在大量火力投射下的士兵,被美國背叛的少數民族,聽天由命的婦孺──全部在這場戰爭中消失。越戰以來對於政府權威及資訊的懷疑,也被淹沒在愛國主義的氣氛裡。

  

  照片沒有辦法創造一種道得論點,有時也無法通過它們可以增援並幫助建立一個初生的道德論點──尤其在媒體沒有刊登它們的時候。

( 創作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hunminmau&aid=2106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