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8/04/27 13:37:11瀏覽1846|回應0|推薦8 | |
近年來「CHINA」常被戲稱為「拆了」,一些朋友慕名前往具有悠久歷史的中國古都旅行,看到朝思夢想的古蹟被鋼筋混凝土的建築物所取代後,往往會發生如斯感慨。時隔10年,我再次遊覽蘇州,走馬觀花,最大的感受是「一變一不變」。變者,乃今日蘇州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恍似「換了人間」;不變者,姑蘇古城文物的保護還是一如既往。蘇州的「變」與「不變」,倒也應驗了「蘇州過後沒艇搭」這句俗語。文物古蹟隨意「拆了」以後,即使投入再多,亦難以再行恢復了。 「我們進入蘇州市區了。」導遊Summer一聲叫喊,將乘坐巴士自上海前往蘇州的我從睡夢中驚醒。透過車窗望出去,寬闊的水泥路面,車水馬龍,綠樹掩映下,一棟棟現代化高樓大廈拔地而起,我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這就是自己曾經流連忘返、喜愛有加的姑蘇古城,怎麼變得如此陌生? 原來,我所感到陌生的「蘇州」不過是蘇州工業園區,由中國與新加坡政府合作,於1994年5月開始啓動建設。1997年秋,我曾慕名到此參觀,當時,正是工業園創業之初,到處可見開發中的地盤,栽下的樹苗尚未成材,但生機勃勃。彈指十年一揮間,工業園儼然成爲一座新城市,導遊Summer說,不少蘇州市民寧願將安樂窩遷往新區,她指著遠處一棟正興建中的大廈說,這座大樓是蘇州最昂貴的,每平方米要3萬元人民幣呢。 如果說,蘇州工業園「換了人間」的話,那麼,蘇州古城以及其中的文物古蹟,整體而言「月亮還是那個月亮」,不必說那代表江南園林的拙政園與網獅園,也不必說那中國的比薩斜塔------虎丘塔,單說那有「神州第一街」之譽的山塘街,白公堤、乾隆禦碑亭、陳圓圓故居遺址等等山水古蹟就達500多處。倘佯其間,遊客大可發思古之幽情,體驗民間為什麼要將山塘街又名為「白公堤」以紀念曾為蘇州刺史的唐代詩人白居易,又可品嘗齊集這裡的百年老店的雞絲餛飩、蟹粉小籠、豬油年糕等蘇州小吃。當年我們一行人曾在始創於道光年間的黃天源品嘗餛飩和生煎包,衆人大塊朵頤,每人所費不過數元人民幣。 蘇州市旅遊局市場開發處官員總結蘇州古蹟文物保護的做法時稱,蘇州主要強調了兩點∶上世紀八十年代,強調不能隨意拆了,九十年代則控制了建築物高度。他承認,在内地許多城市一窩蜂將高樓大廈貼上現代化標簽時,蘇州沒有跟風,也許付出了經濟代價,但千年姑蘇古城基本上保存下來,這在内地衆多古城中是絕無僅有的。將古城拆了建新,還是保存古城另建新城市,這是中共建政以後城市發展的兩條不同道路。孰優孰劣,現在説來似乎已無多大實際意義,留待後人評説吧。 流連於蘇州山塘街,一扇櫥窗突然吸引了我的視線:櫥窗内一把把茶壺造型各異,有的如壽桃,有的似梅樁,有的像南瓜,不一而足;尤令人驚嘆的是,茶壺做工精致,惟妙惟肖。蘇州距離紫砂壺故鄉宜興所在地無錫不過數十公里,起初,孤陋寡聞的我,還以爲蘇州也產紫砂壺呢。當獲悉這一把把精妙無比的茶壺竟然是用當地著名的澄泥石雕刻而成後,鬼斧神工之嘆在我内心油然而生。 我的腳步不由自主邁入這家名為石藝齋的商店,仿佛進入石頭藝術天地,除各種石壺外,硯臺、筆筒等文房四寶乃至飛禽走獸,都可通過堅硬的澄泥石雕刻得栩栩如生。 石藝齋的主人蔡雲娣,看上去像是一位憨厚的中年農民,熟料卻「大有來頭」,雙手精巧能化平淡為神奇。一番攀談後得知,蔡雲娣的雕刻手藝來自祖傳,不過,父輩獨沽一味,只做石硯。 澄泥石乃經過上億年固化、沉積而成的岩石,為中國四大名硯之一的石材。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時年20來歲的蔡雲娣在繼承澄泥硯的雕刻基礎上,創造了石壺雕刻這一嶄新的藝術門類,形成了獨特的藝術風格。蔡雲娣本人被聯合國相關組織授予「中國民間工藝美術家」稱號,其運用深淺浮雕、圓雕、透雕、鏤雕等多種手法精心雕刻的石壺,獲得「蔡氏神壺」、「東方絕藝」等美譽,在國際上亦負盛名。前年香港特首曾蔭權在蘇州旅行時,亦慕名前往觀賞。 |
|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