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2/11/16 05:55:31瀏覽2195|回應1|推薦11 | |
我觀 武丁與婦好 殷商盛世文化藝術特展
日 期:2012.10.19~2013.2.19 地 點:台北故宮博物院文獻大樓一樓特展室 參觀時間:每日0900~1700 門 票:250元 導 覽:王偉光老師 相片翻拍自:國立故宮博物院/武丁與婦好殷商勝是文化藝術特展
宛如站在周口店遺址、龐貝古城、人面獅身像前一樣,環伺著商朝三千年前所遺留至今的文化寶物時,與歷史交錯的本身,就是一種深層的悸動。 商朝,曾經是個不確定的年代,直到1928年開始,陸續在河南安陽挖掘到疑似的武丁墓、一萬七千片甲骨文,以及婦好墓的大批文物出土,證實商朝是個直接有同時期文字記載的朝代,終成中國信史之端。 這次的殷商盛世特展,係從中央研究院、中國社會科學院、河南博物館、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館、蘇格蘭博物館等地商借而來的出土文物。其中不乏曠世珍寶,實屬難得。從這些驚人的藝術品上,看到了中華文化的淵遠流長,見識了中國藝術成就的非凡。看此特展,就從時代背景開始說起。 l 武丁與婦好 從歷史教科書中,對商朝的認知是:商湯建國、盤庚遷都、紂王亡國。這個歷經31位君王,共計約六百年的王朝,至23代君王武丁即位時,國勢已衰,他勵精圖治了59年,終將商朝帶至國強民富的盛世。有個小故事是感人的:曾有三年的時間,武丁不肯言語,每天都在苦思治國之策。 婦好是武丁之后,從出土的甲骨文和豐富的墓葬品中得知,夫妻二人感情敦睦。婦好不僅是個位高權重的王后,也主持祭祀大典,還是個統帥大將軍。她擁有自己的軍隊,曾調動國家一半的兵力抵禦外侮,凱旋而歸。不讓鬚眉的婦好,能得到君王的喜愛,其來有自啊! 商朝是個迷信鬼神的時代,頻繁的祭祀活動,禮器,成了生活之必須。從出土的青銅器數量、雕工的精美,可窺看出祭祀對他們而言,有多麼重要了。
l 青銅器 龍紋鋤形器/翻拍 徒斝/翻拍 司母辛方鼎/翻拍 青銅人面/翻拍 青銅器時代,是人類跨越石器時代進入另一個文化發展的階段。中國的青銅器,從夏朝開始發展,主要作為禮器、工具和兵器之用,也是政權的象徵。這個時代,也是奴隸制國家發展繁榮的時期,看著這些藝術非凡的器皿,不難想像是多少奴工,用他們的生命、血汗才換得的成果! 這次展品中的青銅器數量頗多,有意思的是,這些祭祀用的禮器,到底有哪些區隔?孰重?孰輕?我特地查了常見的禮器了解一番:鼎、鬲、簋、爵、觥、盤、盉…的用途,同樣的酒器,又有甚麼不同?然後再去現場比對實物大小、雕工、厚薄,有了深一層的理解。
婦好鴞尊正面/翻拍 <婦好鴞尊>,是這次青銅器展品中,藝術手法最高的一件作品。這座高45.9公分,口徑16.4公分的酒器,被放在宣傳頁上,可知其重要性了。從正面觀之,鴞尊富麗堂皇,身上刻紋複雜,左右對稱,裝飾性強。分成頭部、腹部和腿部三個部份。視覺焦點從上而下:兩冠中間的輕巧小鳥,順著中界線走到誇張的大鳥嘴,然後順下往腹部走,兩側的大蟒盤紋各被四條長條形紋帶向後腰處收束,形成一股強勁的走勢。視線終點落在兩隻肥厚、穩抓地面的前爪上。 繞到鴞尊後方,你會發現,整個構圖和紋飾,複雜性更高。主視覺依然由從收翅的站立小鳥身上,順著頭部的弧度走到簡化過的勾尾小龍,再往下走過環形的尊把,你會發現,尊把上的轉折處與小龍的捲尾,形成呼應、停頓的效果,然後落到大眼尖嘴的貓頭鷹臉上,臉頰兩側各有四條紋帶往後拉至大蟒,最後,視覺回到一片弧形的長長羽飾作結。 尊,是酒器,小龍站立處,就是裝酒、倒酒的口子,這隻可愛的小龍,除了裝飾用外,還是尊口的把手。從這座厚實的鴞尊和完美的雕工可看出,它絕對是酒器之首,與鼎的分量並駕齊驅。此外,還有<司母辛四足觥>、<徒斝>、<鴞卣>、<婦好>方尊、方鼎等青銅器,無不典雅華麗。
束泉爵/翻拍 我特別喜歡<束泉爵>、<三節提梁卣>的造型,尊、爵、卣也都是酒器,但用途不同,有的是拿來裝酒的,有的是拿來裝酒渣的。它們優美的弧形線條、完美的比例,優雅而穩重。至於銅製品的鏟、鋤、勺,是我們習以為見的工具又兼具藝術性,它們的比例均衡、造型簡單古樸,特別耐看;至於戈、矛、鉞等,我就沒花時間瀏覽了。 l 大理岩
這次展出的大理岩精品有:<石立鴞>、<石虎首人身跪姿立雕>,以及<石神人面飾>,都珍藏在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如果不是借由這次的展覽,特地留意了借展的單位,我還不知道這些寶物近在咫尺呢!
越簡單的東西,要呈現其高度的藝術性,是最難的,這幾件石雕,都有此特質。以<石虎首人身跪姿立雕>為例,它的結構非常簡單:頭部、軀幹、和四肢,但是,哪裡是頭、哪裡是嘴;哪裡是手臂、哪裡是軀幹;哪裡是腰、哪裡是臀,無不清清楚楚,讓人一目了然。要將這些硬梆梆的石頭,雕成筋骨肉具在的形象,還要顧及對稱、呼應與的流暢性,真是不容易哪! 看那石虎的造型,也是獨樹一幟:虎頭略往後仰,咧著大嘴露出銳牙,雙腿與肩同寬端跪著,前足擺在雙膝上,一副威猛不可侵犯像。我鮮少在中國的藝術品上,看到類似的造型,想是祭司需靠著這樣兇猛的動物,才能通天、驅邪,法力無邊吧!
<石立鴞>的藝術手法也是讓人驚嘆的。光從耳朵上來看,如何在同一平面上,雕出外耳、中耳、內耳、耳蝸、耳道、耳翼、耳垂外,還能凹凸有致,造型優美,可不是簡單的事。再看向前伸出下勾的鴞嘴,與整個往後收束的羽毛,形成蓄勢待發之勁,讓人有一飛衝天的感覺。整件作品有厚度、有質感、線條變化複雜,耐看極了!
至於<石神人面飾>,可從我們的臉面反推回去,看看這件作品所雕出的各個器官位置、空間,精準巧妙,配置得宜,前後位置清清楚楚,動勢明確,不但流暢且韻味十足。 除了青銅器、大理岩外,甲骨文和銘文,是另一種藝術之美。一來,它直接提供了當時的時代紀錄;再來,它更讓人領略了書法的藝術性、線條性,讓人瞠目。 l 甲骨文 甲骨文/翻拍 是指中國商朝晚期,王室在處理大小事務前,都要透過甲骨進行占卜,祈問鬼神,然後把詢問的結果,契刻在甲骨上。上從出兵打仗、祭祀、打獵,下到天氣、農作物收成、問病求子等,全透過卜問,是中國最古的文字,可辨識者,占1/3,約1500字。 甲骨文是用刀刻成的,因為刻刀的銳鈍、骨質的粗密硬軟,都會影響刻出的筆劃粗細不均,長短大小也無法統一,還要注意經營位置,以及前後文字的聯絡關係、呼應,誠屬不易。甲骨文的筆道細,多直筆,轉折處因為刻刀的關係,以方形為多。參觀時,除了可觀賞玻璃櫃內的甲骨文實品之外,不要忘了,靠近玻璃櫃四周的牆壁上,貼有一些放大的內文,可更清晰的辨識筆趣。
這次的特展中,還有一件白陶的書法作品,彌足珍貴。因為是殘片,又放在甲骨文專區,很容易被忽略。 l 金文(亦稱銘文、鐘鼎文)
銘文:左/司母辛/翻拍 右/婦好/翻拍 金文,乃鑄或刻於青銅器上的文字,初始於商末,盛於西周。記錄內容與王公貴族的活動息息相關,多為祀典、賜命、征伐、圍獵及契約之事,最富盛名的是目前藏於台北故宮的毛公鼎。可辨識的,約有1800字。金文的筆道雄渾,轉筆多,光從線條的轉折、空間的配置,以及大開大合的字形上,就足以顯現商朝是何等氣勢了!觀賞銘文,毋須埋首在字義裡,可就書法的線條、構成、空間、轉折去欣賞,中國文字,數它最美! l 其它
除了禮器之外,還有玉器、貝殼的配件展示。玉器中,又以最簡單的玉璜、玉玦為最美,甚麼是”流光溢彩”,看了這些玉器,也就懂了。 博物館的最大功能,在教育,行前做些功課,是必要的,捨得的話,買本印刷精美的特集慢慢觀賞,衍生出的附加價值,涓滴成河。2012.11.16.
網站連結:
http://www.npm.gov.tw/zh-tw/visiting/exhibit/exhibit_08.htm?docno=856故宮博物院武丁與婦好特展
|
|
( 休閒生活|藝文活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