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遙遙尋跟路(六)循著父親的遊記玩鼓山
2022/01/27 15:32:58瀏覽1460|回應1|推薦17

鼓山,是我這次停留福州的主要重遊地。父親完成於六十餘年前的遊記遺稿,意簡言該地介紹了這裡的地理位置、歷史沿革、交通工具,以及他是如何花了二三天時間,步步登頂,觀賞摩崖石刻,看名人別墅、留宿吃齋飯,並由僧人抄小路看日出的過程,深深吸引了我,決定三遊鼓山,尋找父親行跡。

從小,我們就從父母口中聽到「鼓山」二字。三十餘年前,母親返鄉探親重溫舊地時,曾包了一部遊覽車請親友們一起上山耍玩。五年前,我們兄妹首度連袂回鄉,曾搭大巴到山腳下,再轉纜車上山登高來追憶雙親。

父親介紹了最佳的交通方式:「遊鼓山可分水、陸兩路,陸行在福馬公路未通以前,是出東門過后嶼鄉、埔頭鄉、折往山麓的白雲廨院;水路則由南台江濱路買棹向閩江下游,在白雲廨院登岸。陸行捷,而舟行緩,但舟行不僅安逸,且可欣賞沿途風景。自福馬公路通車後,汽車數十分鐘可達,遊人便多半捨舟遵陸了。」八、九十年過去,可惜水路這條優美的風景線,已被時代所淘汰。

這次登鼓山,是在熟悉山徑的堂姪乃健、秋芳夫妻相陪下,沿著古道一步步拾級而上,細賞了七座亭子、摩崖石刻,在餐廳吃過中餐,繞了好大段山路後,最終抵達喝水巖、湧泉寺結束旅程,前後花了六、七個小時。

相傳鼓山頂有一塊巨石,形狀平坦如鼓,每到風雨交加時,會發出轟隆轟隆的響聲而得名。父親還說:「鼓山之名,不僅以形似,亦取旗鼓相當之意(閩清旗山與鼓山東西對峙)。」海拔925公尺的鼓山說起來不高,但是階梯不少,小路又多,爬起來還是很費勁的。從山麓「閩山第一」亭開始,經過東際亭、石門亭、乘雲亭、半山亭、松觀亭、茶亭、更衣亭等,相距七里的七座亭子之後(父親那時僅五座),即可到達最負盛名的湧泉寺。

兩亭之間,或有峭立於山壁,或趴於路旁大小不一的石頭上,刻滿了蒼勁有力的書法作品,各種字體都有。譬如路經茶亭時看到「欲罷不能」四個大字,係乾隆時福州知府李撥登山至此已氣喘吁吁。往上走,力有不逮;往回走,心不甘願,遂題此字。觀松亭附近有一筆「壽」、 一筆「龍」、一筆「虎」字,還有文天祥的「忠孝廉節」。更衣亭附近有「毋息半途」、「眼底浮雲」、「心路須平」等,鼓勵登山客繼續往上爬的字樣。推測那時的古道,攀爬或許不易,父親寫道,體力不支者,可僱「竹兠」代步(猜與黃山的轎子、峨眉山的滑竿相似)。那天的天氣好冷,山風吹得樹葉沙沙作響,我們細賞著石刻,一路走走停停的頗為耗時,不時拍些照片與酷愛書法的台北好友互動,別有一番樂趣。

我們在半山腰的涼亭中,碰到一個邊拉著小提琴邊跳著舞的街頭藝人,正要上前打賞時才發現,這個面貌清癯個子不高,渾身散發著快樂氣息的表演者,旨在自娛。我們還碰到一個宗教狂熱份子,聽秋芳說,無論晴雨暑寒,這個人每天都打著光腳上下山,向路過的登山客大聲宣教。

福州,在1842年簽訂南京條約時,成為五口通商的城市之一,在萬壽橋(解放大橋)南北兩岸,留有大批歐式建築和領事館,以及天主教、基督教、東正教等不同風格的教堂。除了儒釋道外,福州人統稱其他宗教為「粉」教(指非正統宗教,字有待求證),五年前在青年會對面看到一座半傾的淡藍色罕見漂亮天主教堂,可惜不知道在何時被剷平了。

站在海拔四百米處由鐵杉木搭建成的的觀景台上,可以俯瞰整個福州市。蜿蜒的閩江、光明港、晉安區、倉山區等標的建築盡收眼底,清晰可辨,聽說這裡的夜景也很漂亮。

中午,在纜車盡頭的餐廳,吃了福州魚丸、肉燕、乾拌麵、玉米等小吃後才繼續登山。他們帶我偏離主幹道,走入一條無人小徑,山景異常美麗。碰到幾個躲在山窪邊露營圍爐,無畏酷寒的年輕人,不禁由衷發出一聲讚嘆:年輕真好!與大學時期交織在一起的美好回憶,就是青春。

手機響了,成都阿姨一家人知道我剛結束一個月的隔離,紛紛邀請我去成都、重慶耍耍。算算,我已近十四年沒去了十分心動,最終考慮福州待辦的事情仍多,加上移動四座城市的風險難測,徒留殘念。

走入相懷梅園,靠著左邊山壁有一間長方形,大門深鎖的五賢祠,吸引了我的目光。明末清初,以福州閩劇鼻祖曹學佺15741646,萬曆年間進士,清兵入閩,自縊殉節)為首的五位有骨氣的文人仕子,曾隱居在這一帶,或助修寺院、或編撰山志。咸豐五年,福州著名詩人、鹽商魏傑1796—1876,為表彰功德,乃在此建屋供俸。立於屋前的香爐仍留有餘香,應是有專人管理,可能和林森在青芝山的別墅一樣,因為疫情關係不對外開放吧!大片梅園,計有美人梅、宮粉梅、朱砂梅、綠萼梅、垂枝梅等不同品種,珠珠含苞,想起新竹清大的梅園來,可惜我們來早了!

我們在亭子略作休息後,就往般若苑(原名般若庵,意旨智慧)走去,抵達大門後發現,主殿門也是關著的。此苑建於明崇禎年代,內部建築十分現代壯觀,想是後面才擴建的,香客樓也很華麗。我想「庵」和「苑」的差別,是否因為朝商業轉型,不得而知!

這段不算近的山路,來此的遊客零零散散,雖然前一天我們才爬過連江的青芝山,乃健看我體力甚好,決定仍舊抄小路到湧泉寺,其他人都選擇拼車前往。

父親卅五歲離鄉,是哪一年爬的鼓山並無記載,想當年的他年輕體健,比起已邁七十的我,腳步必定輕盈許多。遙望屴崱峰(ㄌㄧˋㄗㄜˋ、絕頂峰,想起父親在熟知山路的僧人帶領下,經過長長崎嶇山路,才抵達石刻成群的頂峰看到日出美景。據說那裡一碧萬頃,是福州主城區唯一可以遠眺大海的地方,滄海桑田,世事難料,父親沒有料到若干年後,他在搭船赴台時,竟路過在鼓山頂觀日出時看到的五虎、川石(或只是礁石)等閩江口諸島。

喝水巖,又有「福州碑林」之稱,大片山壁上刻滿了古人字跡,這裏有一段與湧泉寺祖師神晏(生卒年不詳)相關的傳奇故事。相傳九百多年前,神晏法師在喝水巖誦經,卻被洞下澗水的嘩啦聲所困,便大喝一聲令水止住,從此澗水改從東側半山觀音閣石壁中湧出,原來的溪澗也慢慢乾涸了。由此推知,「喝」水巖,不讀「ㄏㄜ」,而讀「ㄏㄜˋ」的緣由了。

喝水巖,位在湧泉寺山門東邊,有道上刻「靈源深處」的石砌拱門。沿著傍崖下行60餘級石階,另有一「靈源洞之」石刻。環山的石壁上,佈滿了自宋代至民國期間的石刻共二三百段(幾占鼓山現存題刻的半數),真行草隸篆樣樣俱全,其中又以宋代名書法家蔡襄「忘歸石」、施元長「喝水巖」,以及理學家朱熹「壽」字(刻在橋下的崖壁上,深四米,是福建省最大的石刻)的大型醒目石刻最為有名。利用天然壁石斧斧臨帖鑿刻,歷經千年風霜,早與四周山澗、青苔形成一體,令人流連。

下午三點多,喝水巖已籠罩在暮色中,忽然想起前年和妹妹同遊西湖,離開岳飛紀念館時也是這個時刻。和台灣到了晚上,香火依然興旺的廟宇文化不同,我們揮手攔了部計程車想往四公里外的因慧高麗寺參觀,誰知和善的司機小哥告訴我們,所有廟門都在四點關閉,建議我們到他處遊玩。在我們下車後,還特別隔窗叮囑:「以後進廟,一定要在早上!」我這才猛然意識到,湧泉寺的大門也即將關閉,只好匆匆告別喝水巖,尋找父親所寫的千口大鍋、彌勒佛殿長柱聯,以及鐵絲木長桌。

湧泉寺(初名華嚴寺,被毀),建在海拔455米的鼓山山腰上,由閩王王審知862—925延請國師神晏(生卒年不詳),於五代後梁開平二年908主持修建,曾兩度毀於火災,僧眾最多時高達一千五百人。宋真宗(968-1022)曾賜額湧泉禪院,如今看到的湧泉寺泥金匾額,是康熙(1654—1722)頒賜的。無論中外廟宇,均以其擁有的鎮館之寶多寡論地位。湧泉寺擁有三寶(陶塔、雕版、血經、三鐵鐵樹、鐵鍋、鐵絲木),加上歷代高僧無數,因此位居中國佛教歷史上的重要地位。

湧泉寺,位在香爐峯、白雲峯之間,以雄偉輝煌的大雄寶殿為中心,沿著山坡地形層層上升,構成錯落有序的寺院建築羣,共有大小殿堂25座,形成「進山不見寺,進寺不見山」的建築格局。

我們沿著石砌台階直上內奉塑金彌勒佛的天王殿,尋找父親寫的巨幅長柱聯,「日日攜空布袋少米無錢卻剩得大肚空腸不知眾檀越信心時將何物供奉」、「年年坐冷山門接張待李總見他歡天喜地請問這頭陀得意處是什麼東西」,然後就往東側長廊走到大雄寶殿,尋找幾度遭遇火災卻保存無恙的鐵絲木供桌。

金碧輝煌的大雄寶殿寶殿,供奉著釋迦摩尼三世披著漢服的金身雕塑,殿內坐滿了做晚課的僧眾不得其門而入。熱心的警衛,帶著我們繞到主殿正後方,可惜門鎖已落,叮囑我們待晚課結束後,立刻來此會合不要耽誤,否則殿門會迅速關上。因為還有點時間,他建議我們先繞去看千人鍋、鐘鼓樓、千佛陶塔和舍利子;至於由王審知、神晏法師手植的兩雌一雄,綻放著黃色如絨球般大小,每年都會盛開的鐵樹,已經不對外開放參觀了,我們決定直奔香積廚而去。

父親在明月樓借宿過,對香積廚曾留下這樣的記載:「香積廚在齋堂後面,佔地頗廣,裡面有好幾個大爐灶,爐灶上面煮飯的鍋直徑將近五尺,木製鍋蓋上裝轆轤以資升降。每天千百人的伙食,也祇有這麼大的設備才能充分供應。」這四口宋朝留下的千僧鍋,每口鐵鍋一次可煮米五百斤,燒飯時由僧人手持長柄大鐵鏟立於竈頂,隔不久便要攪動鍋鏟一次,儘管如此,飯熟後鍋底及周圍仍會沈結出一層酥香的鍋巴,被列為湧泉寺特產之一,與鼓山醃菜齊名,當年只要離院繳納食宿費時,僧眾就會贈送鍋巴、醃菜,父親讚說好吃!

香積廚前的長廊上,懸掛著一隻頭朝山門的長木魚,會在齋飯時敲響作為集合僧眾之用。走入大門,迎面而來的是個蓋了頂棚的寬敞開放空間,左手邊和轉角處,放著四口洗滌用的圓形凹槽,以及一個中空的長方形大石槽,用途不知是否與處理食材有關?正面牆壁後方,就正在冒著蒸氣的大廚房了,兩屋之間的隔牆,擺著四口黑漆漆的大鐵鍋,就是傳說中的千僧鍋了。湊近前去看,鍋子果然又深又大,想要靠近鍋邊,還得將歪斜著上半身伸出手去才可碰到。

參觀完後,我們就在長廊上避風,再多的寶物,也不看了。不多久,看到眾僧陸續步出大殿,知道晚課已經結束,立即趕到邊門處,央求正在關廟門的師父讓我們入內看一眼,師父猶豫了一下,拉開一條門縫,讓我們魚貫走入。

鐵絲木供桌,由生長極慢的珍貴鐵木、花梨木合製而成,桌面長3.12米,寬0.66米,厚0.92米,看上去毫不起眼,卻重達500斤。據記載,這張供桌是康熙五年海外華僑高寧慈捐獻的。鐵絲木供桌的神奇處在,遇火難著、入水即沈、不易腐蝕、陰潮晴乾,撫摸時能感到絲絲透涼,聽說寺僧常以鐵木桌面的乾濕來預測天氣情況,故而有「晴雨表」之稱。

我們再度重回喝水巖看石刻,離開湧泉寺時,天色已昏。如果不是乃健、秋芳的相伴,我是沒有機會細細品味父親的遊山之樂,雖然無法走完父親遊記中的每一個景點,然而父母心繫之處,亦我們思念之地,一步一腳印,趨前跟後。雖難覓林則徐、陳寶琛、林覺民之筆,然我心已足!

(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huhsin300&aid=171450497

 回應文章

謝獬
2022/02/01 11:29
勝地鼓山勝跡多
風光文物不勝數
此地江山曾指點
尊翁鴻文記屐履
爾今思親覓舊蹤
鼓山登臨第三度
君文案頭來山水
君家福州福地名不虛
恩旺(chuhsin300) 於 2022-02-07 23:01 回覆:
謝謝樓主留言,以前雖也曾多次拿著文學作品造訪巴黎、京都,然而與這回跟隨父親足跡遊鄉的情感完全不同。每走一步路,每看一個點,都從父親的視角出發,別有一番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