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這是什麼醫院?!
2015/02/01 00:00:00瀏覽2514|回應0|推薦110

                           

病房的營養師伊凡看到我,急急地問我什麼時候有時間可以幫她做翻譯,因為我是團隊裡唯一可以與來自華北的劉姓病人(非真姓)及其家屬溝通無礙的人。

 

我記得劉先生;七十多的年紀,來加拿大已經十幾年,已婚的女兒,和夫婿兩人都有很不錯的工作。劉先生是肺癌末期病人,呼吸困難,常看他帶著噴霧器,入住在安寧病房已經一個多月。剛來時,伊凡就要我特別關照他以及隨侍在旁的劉太太,以免他們因為語言障礙而感到困難、孤單,不過,也特別叮嚀我別在劉先生面前提他的病況,因為他家屬對他是隱瞞病情的。這個與安寧照顧原則相違背的請求,因為家屬再三拜託,團隊只得勉強答應。

 

我每次值班時,都花了許多時間在他房裡,為他做能量治療、腳部按摩,或是陪他們聊天,也多方安慰,更謹記不提及劉先生已經病入膏肓的事實。言談中,他們對加拿大的一切感到非常滿意,也感激有這麼好的醫療環境供劉先生「養病」,對團隊的照顧更是讚不絕口。

 

那天伊凡要我做翻譯,因為劉先生病況日趨穩定,醫師覺得也許可以開始計劃出院的事宜。

 

在這裡,醫院裡的安寧病房(Palliative Care Unit提供的是對於末期病人急性症狀的處理,協助他們獲得身心方面的舒適。雖然絕大多數的病人都在此往生,也有症狀穩定後出院的病人。出院後,他們可以回家,不過,出院前,就有一連串的會議、協調,以便安排提供需要的設備,以及護理和居家照護人員定期前往探視等事;否則,他們也可以入住「安寧之家」(Hospice),在那專為末期病人設立的安老機構終其餘生。

 

這天,我本在他夫人沒到之前已陪了劉先生一陣,也為他做了腳部按摩。等劉太太抵達之後,伊凡便在我陪同之下,請她到外面商談。由劉太太一臉嚴肅、備戰的神情,有異於平日的友善和謙和看來,也許她心裡已經知道我們的來意。

 

果不其然,一經我們說明來意,她臉色顯得更為陰沉,冷冷地說道:「不用跟我說這些,我們已經上網看過安寧之家的資料了。」喔?那好!她應該對它有些了解了。但是,她的語氣竟是冷得幾乎可以傷人:「別想要我們到那個地方去!入住安寧之家的人都注定死路一條;那裡陰氣好重!不要說病人,就連我這個健康的人也都會被抓走的。」問她是否去參觀過?她說她是佛教徒,互聯網上看就知道了,哪還敢去?!哇,有這種想法的竟然自稱是佛教徒?!我試著加以解釋。哪知平常客氣的她竟然拋出一句:「你只是做翻譯的;少加自己的意見!」我被頂得氣在心裡,卻只得不張聲。我轉頭看看伊凡,看她也一臉錯愕 - 不用翻譯她也知道劉太太的反應。

 

就在我們兩個人都靜靜想著如何繼續談下去的時候,劉太太乘勝進擊:「那個卑詩大學的安寧之家,你們知道嗎?去年那個安寧之家開始接受病人之後,附近的房價掉了大半。」

 

我知道這件事:幾年前,聖約翰安寧照護基金會取得包括卑詩大學、省政府、溫哥華海岸衛生局等各方面的合作,計劃在卑詩大學校園蓋座安寧之家,卻招來附近絕大多數是華人住民的激烈反對。卑詩大學在校園鄰近蓋有許多公寓;也許很多人認為住在加拿大名列前茅的卑詩大學校園,身份就會變得不同所以那裏變成華人的最愛。計劃蓋安寧之家的消息傳出後,這些人以「根據華人文化傳統,住在臨終者附近的人會倒楣」、「死人會帶來衰運」,以及「安寧之家附近有鬼」之類讓人啼笑皆非的說法為理由,召開記者招待會,強烈要求聖約翰安寧照護基金會收回成命。這事經媒體披露後,群情大嘩。不只主流社會人士對中華文化產生懷疑,連一些華裔團體也紛紛發表聲明,說這些人所言根本不是華人的傳統觀念,而只是一種迷信,或者生怕他們自己住宅的價值受到影響而找的藉口而已。之後,雖然基金會暫停該計劃,以做進一步的理解、溝通與評估 ; 一年之後,宣布依照原計劃進行,而「聖約翰安寧之家」也終於在2013年九月落成、開始使用。不過,拜這些自私卻「理歪氣壯」者之賜,很多主流社會人士對華人的觀感又因此打了個大折扣。 

           

 

現在,聽劉太太說那些華人住宅的價值因之折半,大概就是因為其他原想沾染學術氣氛、卻抱持同樣想法的華人望安寧之家而卻步之故我嘴裡不說,心裡卻想到這下一般不信邪的人有福了!原想把這件事的原委向她說明,劉太太卻沒讓我說下去,就自己宣布:「現在你們知道我們不去安寧之家的道理了。」接著搬出加拿大是多元文化國家,要尊重不同的文化價值等」似是而非的論調。


伊凡知道難以在這方面說服她,於是說:「你們如果想回家,所有需要的設備、用具醫院都可以提供」還沒說完,劉太太就打斷了她的話:「你們大概不知道我們中國人的傳統;要是有人死在家裡,那個家就不吉祥,翻不了身的。而且,將來房子就別想賣得出去!」啊!原來她上面說的那些陰氣什麼的,竟也包括了自己的至親!我心中慶幸台灣沒有這種壞傳統,因為在台灣,醫院裡病危的病人都要求回家善終的。正這麼想的當兒,我的思緒被劉太太嶄釘絕鐵的話打斷:「所以,絕對不能回去!」說得伊凡和我都錯愕了一下。

 

我們告訴她:病人出不出院是醫生權衡一些因素來決定的,別人無權干預。聽到這,她馬上說幾個安寧之家為她都極端不方便,她不管要去哪兒,都要轉幾次車;浪費了好多時間的結果,讓她無法休息云云。其實,這本應是家屬要自行克服的困難,但我們卻都同理她的困境而沒反駁她。

 

沒辦法了,伊凡最後想動之以情,喚起劉太太的同理心:「你知道有很多有緊急症狀需要處理的末期病人都在等著這裡的床位。你先生病情已經穩定了,應該把床位讓出來的。」哪知這個說法引來她的不滿:「你們怎麼知道我先生情況穩定了?你們也不再做檢查!」告訴她,對於末期病人,除非有某種需要,大概就不再做無謂的檢查了,但是醫師每天都來查房,護理師更是一天探訪好幾次,當然明白病況是否穩定了。

 

這番話堵住了劉太太的嘴;看她眼睛四處轉動,我知道她還在找理由,想著如何說下去。這樣,大家沉默了一陣子之後,只聽到她對我說:「麻煩你幫我說說好話嘛!拜託!拜託!」本想回敬她一句:我只是當翻譯的,不過,病人家屬已經夠辛苦了,我大可不用跟她一般見識地雪上加霜。我對她說:「這些事是單位的醫師決定的,他們會衡量情形做出最適當、最可行的辦法。」我抱歉地說我們已經明白她的處境與她的意思了;無須更好的說辭。

 

聽我這麼說,她竟惱羞成怒地說:「這是什麼醫院?有床位不給病人住!早知道加拿大是這麼差勁的國家,我們就不來了;現在,我先生要能動的話,我們就回中國,那裡的醫院會讓我們住的!」說著,就哭了起來。

 

我本來還想告訴她:不管哪裡的醫院都有規矩的 ; 況且 根據幾年前新加坡連氏基金會(Lien Foundation)委託英國經濟學人報資訊組(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 對世界上四十個國家調查他們安寧照顧品質後所做的評比(The Quality of Death Index,英國是榜首,加拿大與美國並列第九,台灣十四(亞洲第一),而中國則是幾乎敬陪末座的第三十七(另一份報告則是評估了34個國家,結果:英國第一,加拿大第五,台灣第九,中國三十)。她們即使回得了中國,相信再怎麼樣的照顧,也絕沒有這裡的好。不過,再想想,此情此景之下,她根本不可能聽得進去,我因此把這番勸言在舌尖打住。

 

面對著她的哭泣,除了趕快遞給她面紙拭淚、也拍拍她的肩膀以示安慰之外,伊凡和我雖然明白、也願意同理家屬的心情,卻也對她這種迷信第一、自我至上的想法,感到非常無可奈何,對她的態度更不敢恭維。

 

在劉太太再強調她們「絕對不搬」之後,伊凡只好對她說單位會繼續觀察她先生的病況,與醫師和社工商量後,再做出妥善的安排,就結束了這次的談話。在我下班之前,我也特別再到劉先生的病房去,安慰他們說事情總會得到妥善的解決的。

 

雖然伊凡和我都這麼安撫她,我真不知還有什麼更合適的安排,除非除非劉先生病情突然急轉直下,而在此往生。

 

才這麼一想,我心中馬上責備自己怎麼可以如此咀咒病人?!但是,我知道,諸如此類迷信、不合理與自私的想法與做法不只在醫院帶給醫療團隊諸多困擾,也會在社會上丟盡華人的臉。


加拿大是多元文化的國家沒錯,但是她尊重的是合情,合理、合法,且不違背普世價值的文化觀。若是動不動就要主流社會尊重自己迷信與自私的想法,卻根本不願融入主流社會、也不接受她的價值觀,等到加拿大也像歐洲很多地方一樣,掀起反外來移民的保守風潮時,整個社會將會產生更大的不安,而導致雙輸的局面的。

                          

(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hsu43&aid=199218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