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安寧室
2014/06/16 00:00:00瀏覽2165|回應0|推薦114
  

躺在病床上的阿嬤,看來就像是正在酣睡般。她滿是皺紋的臉龐舒坦平靜,嘴角帶著微笑,彷彿是身處一個美麗的夢境,而正在享受夢中的香甜似的。


她床頭有西方三聖的圖像,周遭是錄音機傳出的佛號。這裡是安寧病房的安寧室;是剛剛往生者置身之處。在這裡,家人可以在救護車送往生者回家之前,瞻仰遺容,也為他們助念、或禱告祈福。


因為阿嬤的家人尚未趕到,而平時照顧她的印尼看護,又因要事而必須即時離開一短暫的時候,因此,我就有暫時單獨在安寧室陪她一陣的機會。


看著阿嬤像是在漫遊夢境的景象,我不由得想著:我們常說的「人生如夢」如果是真,走過八十多年旅途的阿嬤,應該是正由如夢的人生醒來,而不是現在才進入永恆的夢境裡去。


然而,春夢初醒也好,適才入夢也好,反正走完了人生,人就要拋下這個人世間的一切牽絆,而進入各種宗教有不同解釋的另個世界。然而,那個世界虛無縹緲,我們無法把握;我們能夠追求、勉勵自己的,就只有在平時好好預備,以便在瀕死時能夠安心自在地善終。


不過,要善終是一件知易行難的事;如何準備善終,是一門非常不易的學問,即使是生死學的專家,或者安寧照護的資深專業人員,也不敢說自己已經了脫生死、準備妥當,因為瀕死時身體上的疼痛,精神上的恐懼,以及對世物、家人的依戀等等狀況,瞬息萬變,往往不是我們可以預先設想,隨之加以演練而預備的。


但是,從另一方面說來,有許多俗事並不會受到瀕死時當下的情況所影響;而是我們可以及早預備妥善的。


其中,最可能在我們身後馬上引起糾紛而造成兄弟鬩牆、卻能夠及早預防的,莫過於財產分配的問題。預立遺囑就是及早預防的法寶。然而,通常,華人對於與「死亡」有關種種,常有諸多忌諱;而預立遺囑,更常被認為是不吉祥的事,甚至以為因此就會導致提早被「召喚」,就像是如果不立遺囑,死神就永遠不會降臨一樣,十分可笑。趁著無病無痛、神智清醒時,把身後應該處理的財產分配以及其他有關事項,清楚列出,根據當地法律作成後人必須遵從的遺囑。這樣一來,我們在彌留的病榻上,至少不用再為身後事而操心。


另外,在一生中,我們總免不了會做過對不起他人的事。有機會道了歉、取得當事者的諒解之後,我們的良心一定會舒坦得多;帶著舒坦的心,走上那條不歸路,一定會走得安穩自在的。


同樣,對於有恩於我們的,我們也應該及早道謝,而避免讓自己帶著一份「欠人人情」的歉疚上路。


其次,我們的至愛,是我們在瀕死時最難捨難分的人;與其在情況無法把握的彌留之際,想要表達我們的深情,我們為什麼不在日常生活中,經常傳達我們對他們的關心與愛意?經常「道愛」也是我們在平時就可以做好的事。


做好道歉道謝道愛之後,要道別就會容易得多。 


  

其他,對於我們想做的事、想讀的書、想看的電影、想見的親友、想去的地方、想吃的食物,我們也不妨在平時身心健康時,就好好去規劃,一一完成。如此,若在平時有多幾分的收穫,在彌留的病榻上,就會有少幾分的後悔。

 

當然,最重要的,是我們在平時就要學習對於死亡抱著不畏懼的態度。時時提醒自己:有生就有死,死並非結束,而是另一段生命的開始。唯有接受死亡,懷抱死亡,時間到了的時候,才能從容不迫、自在自得地迎接它。

 

除了這些以外,我們總希望在彌留時刻回顧一生之時,可以無愧無憾。要如此,唯有活出一個有意義的人生。有意義的人生,人人定義不同,我以為穆迪醫師(Dr. Raymond Moody)的話,值得參考。他在「死後的世界」(Life After Life)一書裡說到:許多在鬼門關繞了一圈又回來的人,都曾在那個像是被審判的地方,被問到兩個問題:在此人世有沒有不斷行善?有沒有繼續學習?

 

不斷行善,我們就可以培養慈悲心,得以仁人愛物;繼續學習,我們會擁有謙卑的胸懷,一方面充實自己,另一方面更能從錯誤中糾正缺失,而淨化自己。一生不斷淨化自己,隨時仁人愛物,不管名譽的貴賤、地位的高下、職業的好壞、財富的多寡,我們的一生就會過得有意義而心安理得、圓滿具足,臨死時也就能夠無怨無悔、無牽無掛。

 

千萬不要認為瀕死前一定有迴光返照的情況,而能讓我們清楚、無礙地交待後事或表達心中所想。我曾經見到一位昏迷了好些日的末期病人阿伯,在往生前一天突然醒了過來。剛好,那時,他的兒子前來探望他。老病人雙眼含淚、呼吸喘急地盯著兒子,想講話、交待些事情,但是,只見他嘴巴一直顫抖著,除了「啊」之外,什麼聲音也沒能發出來。看他著急、迫切卻又頹喪、無助的神情,非常讓人不捨,更為他在臨走前無法表達他心中的話而難受。

 

有比在安寧病房更能夠體會「人世無常」的真確性了。每當「院宣」後的大體被送進安寧室,或留一口氣、病危返家的病人被救護車人員護送進電梯時,在在都提醒著我們:這就是人生的下場,人人平等,無一倖免這一劫數。唯一的不同就是在臨走之際,我們是否滿心接受,而從容不迫地上路;而要如此,卻是平時就能夠早做預備的。

 

眼前阿嬤的安詳與自在,和那天阿伯的焦急與無助,剛好成了極強烈的對比。

 

我為他們祈福之際,也勉勵自己平時要努力預備善終,以免屆時措手不及而悔恨永恆。

 

(寫於羅東)

              

 

 

 

 

(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hsu43&aid=123229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