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OKI
2014/03/14 12:09:50瀏覽2065|回應0|推薦100

    

 

幾天前,因為安寧團隊裡大家都有要事,不克分身,因此由我代表病房,與醫院的陳院長和募款中心李主任,一起參加一位病人李老夫人的告別式。在車上,院長告訴我參加這個告別式,除了表示對李老夫人的追悼之意以外,也要頒發感謝狀。


「頒發感謝狀?」我正狐疑著,院長不愧是心理醫師,一下就看出我心中的不解,而為我解惑了。原來,往生者的子女曾經對聖母醫院捐過了幾筆大數目的款項。


「那真是有心的慈善家了!」我心中讚歎著,嘴裡也跟著這麼說。


院長點點頭之後,繼續說道:「不過,李家子女固然是慷慨大方,但另一方面,也是受OKI 大醫師當年的義行所感動所致。」


OKI范鳳龍的大名,去年來的時候,我就聽過,對他的偉大事蹟也略知一二,卻未曾花時間去努力詳加了解。


接著,院長告訴我李家與聖母醫院結緣的經過:


李老夫人,年輕就守寡,母兼父職,儘管家境貧寒,她還是茹苦含辛地把四個子女帶大,並提供良好的教育。有一年,李老夫人突發急病,需要開刀,奈因家貧付不起醫藥費,而一籌莫展,全家陷於愁雲慘霧的困境;在軍中服役的次子更是茶飯不思,整天長吁短嘆。部隊輔導長得知詳情之後,馬上去信聖母醫院求助。當時,負責外科的范醫師二話不說,一口答應免費開刀,並負擔術後的後續療護。因為他的善心義行,李老夫人撿回一命;而李家子女也因為感念聖母醫院對母親的恩德,在日後事業逐漸成功之後,反哺報恩,多次對聖母醫院作出回饋。

 

           


聽了這一段話,我心裡除了讚許李家子女的感恩圖報之舉動外,也決定好好去進一步了解這位蘭陽地區人士稱為OKI的奇人異士。


1913年生於斯洛凡尼亞(前南斯拉夫的一部分)的范鳳龍醫師(Dr. Janez Janež)醫學院畢業後,任職於Ljubljana醫院。二次大戰期間,曾經差點被共產黨游擊隊活埋。幸運逃出後,決心將自己的生命奉獻給外國傳教區及服務貧窮的民眾。後經朋友介紹與安排,於1948年前往中國雲南,在天主教靈衣會設立的醫院服務。


4年後,他再遭中國共產黨驅逐,於1952年隨著其他天主教靈醫會會士到羅東,協助創設聖母醫院,並在那裡服務長達38年,直至1990年蒙主恩召,回歸天鄉為止。


OKI並非神職人員,但終身未娶,而將其生命奉獻給病人。他平時就住在開刀房樓下,以便可以隨叫隨到。他不支薪,也不休假,深怕他外出時,可能有人需要他的協助而求救無門。


OKI醫術精湛,對病人也非常友善,凡事皆以病人為念,博得病人與家屬的愛戴。他除了培養無數優秀護理人員之外,生前留下八萬多件手術的完美紀錄,其領域涵蓋了一般外 科、骨科、泌尿外科、婦科等。除了腦和心臟外,沒有OKI不能處理的難題,卻從無患者因他處置不當或不慎,而喪生在手術檯上的情事發生。這樣的記錄,相信國內至今也無人能及。


聖母醫院當年創院伊始,外科設備十分簡陋,資源、設備均嚴重欠缺;開刀房不僅沒有通風設備或無影燈,甚至連止血鉗等最基本的器材,也非常匱乏。1952年,在OKI抵台後第二個月,他卻在這種環境下,完成了全宜蘭首例的開胃手術,而轟動蘭陽地區。他也因此聲名遠播;此後病患遠從各地慕名而來求治的,絡繹不絕。


他在去世前一個月,猶以78歲的高齡,強忍自己的病痛為病童手術,也可能創下國內醫療史另一項紀錄。

 

 

     


民眾暱稱他為OKI(日語「大」之意),因他塊頭魁偉,更因他的偉大。當地人常說,「看到OKI,病就好了一半!」他們更說:OKI不是「人」,而是「聖人」。


事實上,OKI不只是聖人,也是怪咖。1970年,他完成了「牛小骨人體脛骨移植手術」,這在當時的醫學上是一項偉大的成就。同僚都建議他將之發表於醫學文獻上,但淡薄名利的OKI卻一笑置之。後來,美國有一位主教推薦他為諾貝爾和平獎得主,他根本避而不談;又有美國「時代雜誌(Time Magazine)」記者專程來台訪問他,他更避不見面。他是我國第八屆醫療奉獻獎得主,但那是在他死後頒發給他的,否則,以他的個性,OKI很有可能拒絕去接受這項殊榮的。


一生救人、助人無數的OKI,自己晚年卻為肺疾所苦,但他仍照常工作,自己照X光、自己療護,也拒絕向別人透露病情。及至病入膏肓時,他仍不改風趣地告訴前來探望的朋友:「我要離開你們,而住到更好、更美的地方去了。你們可千萬別為我立像喔;否則,每天遭受風吹雨打,誰來幫我洗澡啊?」1990107日,他受了天主教施予瀕死者的「終傅」禮、並領過聖體之後,宣布說:「我已經拿到進入天堂的門票了!」四天之後,他離開了他奉獻大半生的宜蘭地區與他疼惜的蘭陽民眾。靈衣會遵照他的遺言,將他葬在羅東的靈衣會墓園裡。


出殯那一天,一千五百多位受惠者,自全台各地趕來相送;而聖母醫院則有七十八位護理師手捧七十八束鮮花,象徵 OKI安享的78歲,陪伴他走完最後的一程。


二十多年過去了,墓園的管理員說:現在還是常有人到OKI的墳上獻上馨香花束、或點上裊裊香煙;更有人前來洗刷他墓碑上的青苔,在在都代表人們對他的思念。2013年一月十八日,OKI出生地斯洛凡尼亞舉辦慶祝他百歲冥誕的紀念活動,靈衣會的呂若瑟神父與聖母醫院的陳仁勇副院長率領了七人代表團,前往參加,並宣揚OKI對台灣的貢獻,讓OKI的兩個故鄉人民的心,更加緊密地結合,也有了更多共同的感動與懷念。


OKI走了,但是他把生命奉獻給蘭陽地區的事蹟,就像60多年遠從意大利前來台灣、無怨無悔地服務斯土斯民、而最後安然自得地埋骨異鄉的天主教靈衣會會士們一樣,將永垂不朽,鮮明生動地烙印在每一個蘭陽人的心中。


這些外國人以實際行動,表現了他們熱愛台灣的精神,最後更將其身體滋養了他們獻出一生的土地。想到他們無私的付出,再看看今天台灣的亂相,兩者相較,難道不會令那些聲嘶力竭地高喊著「我愛台灣!」、卻暗中意圖將台灣出賣給對岸的政客及奸商汗顏?

 

(與范鳳龍醫師有關之資料與圖片,均取自天主教靈衣會發行之各類有關書刊)

 

 

                 

(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hsu43&aid=11451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