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04/01 10:25:53瀏覽1045|回應0|推薦17 | |
這是高房價系列文章之一,裡面質疑一些如房價政策的常用說法,登於2010年3月19日《蘋果日報》,請大家多多指教囉。 庶民政治當道,高房價在低薪資的時代,成為眾矢之的。從前人說「有土斯有財」、「房地產是經濟景氣的火車頭」,把買不動產當成財產的標竿、把房市榮景當成經濟的指標。如今在薪水不漲房價漲的苦悶裡,財富標竿成M型社會的推手,經濟指標成為資產泡沫的幫兇,高房價不負眾望,榮登十大民怨之首。政府趕忙推出豪宅稅、房地稅、平價住宅、租金房貸利息補貼、限制貸款、停售國有精華地等措施。雖有心回應民怨值得鼓勵,但如果缺少對問題理解與長遠規劃,僅跟著一些似是而非的說法起舞,種種政策不但無法對症下藥、且往往自相矛盾。以下就舉出幾個關於高房價的謬論、以及相伴而來的不合理政策。 房地課稅不照市值常見謬論一,「房價高到買不起」,所以行政院預計在林口推出一坪十五萬的平價國宅。但是台灣人的自有住宅率明明近九成,世界第二,僅低於新加坡。到底是誰「買不起」,而這些人是否就能負擔一坪十五萬元的國宅,不無疑問。去年底台灣的空屋率已達百分之十五,林口、三峽的朋友告訴筆者,許多新成建案,到了晚上燈亮著沒幾盞。花大錢蓋國宅,在一個九成自有住宅、空屋有餘的地方,合理嗎? 常見謬論二,「房價是投機客亂炒出來的」,所以要限制名下有兩戶以上不動產的所有人貸款。這話雖有一半成立,但未免太瞧得起投機客的能力,而忘了政府才是這些投機客最好的朋友。過去兩年來,政府首先是大幅調降遺贈稅、導致海外資金大幅回流,再加上利率超低、且台灣房地課稅完全不照市值、轉手獲利又不課資本利得,非常划算。這麼「好」的環境,有錢人當然要買房產保值節稅、投資人當然喜歡前進房市。這豈是單方之罪?尤其,台灣的退休福利政策雨露不均,大部分人喜歡當個「包租公」「包租婆」養老,前一陣子政府也大力推廣「以房養老」政策。一棟自住、一棟投資乃人情之常,連房市空頭大師張金鶚教授名下也不只一棟房子,投機和投資的區別,以戶數而非持有時間來判斷,合理嗎? 常見謬論三,「豪宅價格不斷上漲,帶動區域房價上漲,是高房價的元兇」。這樣的推斷不知根據何在?社會M型化,市場也M型化,買豪宅的人和買一般房產的人並不一樣。再者,根據營建公會的資訊,目前豪宅需求者約有5000戶,豪宅卻僅有約2000戶,顯然供不應求。而目前財政部又停止出售市中心精華土地,更讓豪宅物以稀為貴。財政部不提高土地供給,而希望由區區豪宅稅抑止豪宅價格,豈不是緣木求魚? 讓鑑價資訊透明化舉出上述幾則邏輯奇怪的論點,僅想說明,房價問題千絲萬縷,涉及國家土地規劃、稅制、資金控管等大政策,大台北房價如此嚇人,簡單歸給「豪宅」和「投資客」,是相當不負責任的。尤其,自由經濟之下,透過房市投資本是人情之常,投資和自住的族群、低收入和高收入的族群,所需要的房產商品都不一樣。對最低收入的一群來說,像香港一樣,由國家提供廉價出租的「公屋」,可能是最好紓解居住問題的方法。對豪富來說,則根本問題在於稅制。而對廣大的中產階級來說,政府所應做的是讓不動產交易、鑑價資訊透明公開,讓不當炒作失去空間。 延伸閱讀:房市狂飆 北京會步上東京後塵? |
|
( 時事評論|財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