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儒教是論出來的嗎?
2011/01/23 15:12:47瀏覽224|回應0|推薦3

 

最近因為曲阜建大教堂的原因,許多儒者痛感本身的虛弱無力,遂更高昂儒家建教的主張,這引起一些討論。黄玉顺教授寫〈儒家自有教法不宜效法宗教——关于当前“儒教”问题的几点看法〉,其主要意思在:儒家儒学固有的宗教功能不必而且不宜采取宗教的形式,最好採取書院及學校的形式。

 

米湾對此進行反駁,他寫〈建立儒教组织的理据〉一文,認為:

 

1,现代社会,如果没有组织,就没有法律上的人格,如此儒教要兴起,就无基础。建立儒教组织,正是儒教现代化的必由之路。2,由于儒教是本民族的大教,是民族精神之所寄,而且其教在性质上具有更大的入世向度,所以它应该有更突出的地位,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应发挥更大的作用,享有更大的积极自由。

 

    陈勇則寫〈对黄玉顺教授关于儒教看法的回应〉進行反駁,文中用上一大堆哲學話語進行論證:

 

〝儒教概念的争议〞〝现代概念的合法性〞〝奢谈中国社会的现代性而罔顾宗教问题,是全然没有道理的。〞〝如果国学被寄予了太多学问之外的期待,它不但无法越俎代庖,更有可能威胁其自身作为一门学问或学科的可信度和合法性。〞

 

〝儒教尚未完成现代性的转化。当然这个现代性转化,在很大程度上仍要参照西方的模式,具体就是基督教的现代转化模式。〞

 

 

 

拜閱之後,不免搖頭嘆息,為什麼做為大中國的大學者,其想像能力思想創造能力還這麼孤弱,依然重復五四那套把戲,還堅持認為只有西方的藥方才能救中國的病痛!這百年來的滄桑,死亡流離,戰亂連綿,制度觀念變來變去,一下子歐化日本化俄化現在又玩美國化的遊戲,滿街滿巷到他人家裡尋找自己的路,卻抵死不肯看看自己想想自己接納自己!其實以儒學天人一貫之道來看,人性的深處是神性,儒學的深處是愛,是皈依,是篤行,是信仰,儒學的追尋最後必達於天道的信持,達於身心之安頓,哪還需要捨儒學另建儒教呢?

 

再說,〝儒教概念的争议〞〝现代概念的合法性〞之類難以索解的泊來品,真有助於儒教的建設嗎?儒教可以用這樣的方法論出來嗎?

 

雖然道需要借言說以顯揚,但言說畢竟非道,如果諸位作者真信儒教,真心立願想有一個比照耶教的儒教,那就去篤行實踐,做出來看,何必在言說上論個不休?何況宗教言說之特質在顯揚神性之臨在,而非哲學義理之爭奪,用這麼多泊來的哲學語詞論證儒教,我恐怕儒教只會越論越遠,不但無法強化儒教的信持,連自己都成了西方範疇理路以及概念體系之俘虜,還談什麼儒教之建設呢?

 

其實要依我看,萬法唯心,人為人間創造之本,而人之創造端賴心靈之信持與開拓。這個心靈並非僅僅只是個人自我之意識心,更指向自我淵深的靈性本質,指向我群我類之聯合心靈,指向我祖我脈千萬年人文創造在我人魂靈裡的凝住。如果宗教信仰無所謂靈性本質,那麼現代學者論啊說啊模仿啊!或許都無問題,如果宗教信仰真有其靈性本質,那麼儒教的建設就只能從自我心性,從民群之靈性渴望中來,斷斷然不能通過仿冒的方法建設儒教。

 

其實宗教究竟是什麼?究竟能起那些作用?實際上還只是一個飄浮的想像,不同的想像就產生不同的宗教形象,五四時代在西方優勢力量威逼之下,科學主義掛帥,將宗教信仰看成愚眛野蠻落後的一種迷信,以至於毫無痛惜的肆意破壞,終至於信仰真空,道德淪喪,新一代中國人既可以做為權力的狂徒與囚徒,殺人放火無惡不作。也可以成為金錢拜物教的信徒,唯利試圖,不擇手段。現在忽然發現基督教在中國如野火蔓延,亟思有以抵制,乃忽然意識大轉灣,又將宗教看成救命金丹,拼命鼓吹儒教之建設,於是東施效顰,拿基督教做為模仿之樣本,斷斷然相信這是中國信仰最好的歸宿,既希望政府認可登記成为“与今天的佛教、道教、回教和基督教等性质相同的现代宗教,”還一廂情願的認為:儒教是本民族的大教,…应该有更突出的地位,….享有更大的积极自由。

 

我們試套用牟宗三道統高於政統說,如果儒教真為有本,真能承繼道統彰顯道統,那他必定有其不受人間意識宰制的神聖價值,此種神聖價值,既能感召人心,也非人間權勢可以掌控斷滅的。此種教門之成長,只能依賴人群靈性的皈依,卻不能如物理工程進行論證劃藍圖與施工建設。現在儒教建設論者最大的問題,就是想以工程的方法進行儒教建設,自己對儒教都沒有神聖的體驗與皈依,卻妄圖通過論證,通過模仿,通過組織化弄出個儒教來玩玩,問題是教豈能玩耶?教而可玩還能有什麼神聖性,還有什麼感召力?這一種把神聖存有當成工具,認為無用就破壞之,認為有用就利用之的工具理性,如何能召引神聖,建設儒教呢?再者,就算儒教是可以如此建設的,這些儒教論者的心智靈性,恐怕也無法承擔儒教的建設任務,因為他們的看家本領就是文字論證,欠缺心魂的皈依與獻身精神,所思所想脫離不了俗人心骨的政府承認宗教組織化這類東西。其實神聖事物的根本核心不是政府承認,不是組織化,而是一種浩大的悲憫,一種靈魂的信持,全身心的投注。正如孔子的週遊列國,既是尋道.修道.也是成道行道.,這週遊以世俗眼光看是喪家之犬,是落魄潦倒,但就聖人而言,卻是一個不可捨離的成聖之路。據我所知證嚴法師慈濟成功之初,也就是幾個尼姑加上30多個信眾,從事修證自心,普濟眾生的工作。做著做著,因其真,因其誠,因其悲憫,於是日成日大,成就今日之浩大。而今日許多儒教論者比較欠缺悲憫情懷,其救世情操也不強烈,只是懷著分一杯羹的心態,只是想建宗立派,為國師為教主。對社會不義的譴責有些虛弱,對自己身家榮耀與不義的勾連很少反省,常常成了共犯結構之一環,以此心態,用此義理,如何能成就宗教信仰之事業?即使組織可以成,政府可以認,有權錢位子之後,我恐怕其爭權奪利,機詐百出,或將不下於今日的俗世吧!

 

就中國的歷史實踐看,儒學教化強而神性弱,但是中國的佛道兩教及許多民間信仰,足以補充儒學之不足,可以用來安頓人心,貫徹道德理念的神性支撐。所以很早就有三教融通,互立共成之說,實務上三教也共同作用於中國人心,共同營造中國人的心靈家園。這是中國宗教生活之特質,也是歷史大浪淘砂之後,中國心靈共同的選擇。儒學宗師孔子之所謂〝信而好古,述而不作〞,其真意即是對古聖賢創造業績的接納與尊崇,所以人文創造之指歸,在述古德以成新獻,不贊同去古以成新,自我作古,另立新基。中國歷代之君子賢人,都繼續以仁義忠信,禮樂教化自持,不曾捨人文而志神鬼,妄圖在鬼神世界也領風騷。現代中國儒者之學之德之信持,究竟能超越古君子否?何以學德不深,信道不篤,就妄想另立新基,創建儒教?再者,中國三教融通,互相依持,儒學儒教雖持守天道人倫之主心骨,卻不曾壟斷信仰而等待釋道之來補,正有合於老子為道日損,道在虛空之教,也相似於五行相生相克之道。今者捨此而不為,偏要所有的飯一家吃,也涉足於鬼神信仰之世界,搞什麼國教什麼政府承認什麼組織化相爭於宗教管理部門,相邀於富貴豪門之青睞與供養,我恐怕儒學儒教從此多事,道德風教尚未挺立,勢利計謀已深入骨隨,進不能優勝於諸老成教門,退不能持守儒學之人文理性,進退失據,畫虎不成,茫茫前路,將何歸何往?

 

 

 

 

 

當然在眾多儒者之中,也自會有真心誠意,想獻身以修己救世的,那麼不管儒學經典或聖賢言行,都自會有靈性資糧,引導行道者悲憫的前行,後學後輩只要真誠修證,借行義以悟真際,那麼禮教中自有樂地,儒學也可信仰,也可以安身,也可以立命,也可以成就我人心性最深最高的追尋。

 

 

 

在此我願引武漢一位老師的大願,做為互相期勉的祝願,以企求達人立己,共建神州之神性---------

 

在变化了的时空中,寻找一种不变的、超越的、终极关怀的理想,以合乎乾坤正道(为天地立心);为当今嚣嚣攘攘的商业社会中,树立一种精神,让同胞们感受到确实有一种安身立命的所在;滚滚红尘之中,示现一种向上的指引(为生民立命);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整理国故,中西合璧,为那些能静下心来踏踏实实做学问的人创造一方净土,培养一批读书种子(为往圣继绝学);坚信二十一世纪是中国人的世纪,非特指科学技术、也绝非经济力量中国人矗立在前沿,而是中华文化重光,以此协和万邦,开创天下太平(为万世开太平)

 

 

 

孔子2562年元月7日「10 皮介行 寫於 光文講堂

 

 

( 時事評論社會萬象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hishi999&aid=4818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