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3/04/14 00:29:49瀏覽14195|回應12|推薦81 | |
話說范蠡侍奉越王勾踐,真可謂煞費苦心,奉獻出全部的力量,為勾踐深心謀劃長達二十幾年,終至能滅亡了吳國,並報會稽之恥。使勾踐能稱霸於諸侯,而范蠡也榮拜上將軍,但他在回越國之後,認為盛名勢難有長久的安居,況且勾踐為人,只宜共患難卻不能同安樂,於是修書向勾踐謙辭說:「常言道:主上有憂,臣下就該勞苦;主上受辱,臣下便得犧牲。昔日君王您在會稽山受辱,而我之所以忍辱負重暫且不願意去赴死,就是為了雪恥復國這一天。現在既然願望都已經實現了,我應自請處分追隨於會稽山時居然躲過死劫的罪孽!」 勾踐說:「我本將和你分享這個國家的政權,即使不能分國而治,豈又能無端的更加罪於你呢?」范蠡回說:「君王依從的是律令,我所依的卻是識趣。」就輕裝簡從祇帶些財物和珠寶,私下帶幾位親信與隨從便乘帆出海去了,一直再不曾回頭。 范蠡飄海出去轉到了齊國,改名換姓,自稱為鴟夷子皮。在海邊以耕種為生,父子合力整治家業,在那裹住沒多久,積聚了數十萬財產,齊國人聽說他賢能,請他做卿相。范蠡喟然浩歎說:「住在家裏能積聚千金,出去做官能位至卿相,這是一個布衣平民最得意的事了,但長久接受尊崇的名聲卻是不祥的啊!」於是送還相印,把家產全部分給知己的朋友和鄰里鄉黨,只藏著重要的珍寶,秘密地離開那裏,到達定陶。 范蠡以為定陶是天下的中心,故是交易買賣、互通有無的商業通路,在這裏謀生治產,可以致富,於是自稱為陶朱公。重新節制自己的要求需欲,父與子親自耕種畜牧,對於商品的脫手或買入,都能等待時機,在買進與賣出之間謀取其十分之一的利潤。這樣子隔了沒多久,又累積到上億的財產,天下人都知陶朱公了。 朱公住在陶之時,生下么兒,么兒長大後,朱公的第二個兒子因為殺了人被囚在楚國。朱公就說:「殺人的兇手判死罪,這是常理,然而我聽說過:家有千金的孩子,不應該在大庭廣眾前被處決。」就教他的小兒子前去探視,同時裝 大兒子於是出發了,並另私自帶著幾百鎰黃銅。到了楚 大兒子告別 朱公的大兒子聽後以為楚國將大赦了,他的弟弟自然應當放出,他把 朱公的大兒子最後只取回他弟弟的屍體,他母親和陶邑的人都很哀傷。惟朱公獨自苦笑,說:「我早料知一定會殺死他弟弟的,他不是不愛他弟弟,只是對金錢總是不捨呀!這是因為他年少之時,和我一起謀生的困難,親歷艱苦,所以把對財物看得很重要,假使是派小兒子去,他生就見我富有,坐著堅車、驅策良馬去追逐狡兔,那裹懂得錢財是怎樣積聚來的,所以他會輕易地捨棄,不會吝嗇的。以前我所以想派小兒子去,就是信他能捨棄財物呀!而大兒子是做不到的,果然最後反而害死了他的弟弟,這是理所當然事,沒什麼好悲傷的,我日日夜夜祇在盼著喪車的到來而已。」范蠡搬遷了三次,成名於天下,不是祇懂得隱居而已,他一到那裏,就又在那裏成名,最後老死在陶,所以世上流傳陶朱公的名聲。 太史公說:「禹的功績太大了,疏導九川,安定九州直到今天,中原各國都能夠長久安樂。傳到他的遠世子孫勾踐,日夜辛勞思慮,終於消滅了疆大的吳國,並向北到中原各國耀武揚威,又能尊崇周朝的王室,被號稱為霸王,勾踐能不算賢能嗎?那是因為他有禹的遺風呀!范蠡遷徙了三次都留下榮耀的名聲,使得榮名垂於後世,臣 |
|
( 創作|散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