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12/19 14:54:51瀏覽403|回應0|推薦0 | |
我不止一次給總統府建言,但都不見反應,我想有五種可能: 1) 這類書信,總統秘書辦公室直接處裡,總統根本看不見,也沒時間看。 2) 總統看過,但不認同。 3) 總統看過,但拿不定主義。 4) 總統看過,但無力改變。 5) 總統看過,但認為一動不如一静,拖過任期就好。 如果開放全民票選,不知道大家會認為哪一種情況最有可能。但知道許多名人,或總統好友 (至少曾經是) 的建言也是石沉大海,心裡確實感到好過些。 有云「條條道路通羅馬」,可見方向一致,卻也有不同的道路可行。昨天在朋友的安排下遇到幾位政府基層官員,很明顯的,大家都支持政府兩岸和解的政策,但對未來的發展,卻又都是憂心怱怱,完全暴露出馬政府的兩岸政策 (經濟政策) 缺乏人民信心,這恐怕也是他民意支持度低的原因。從另一個角度看,馬總統自我感覺良好,是因為他始終認為自己的方向正確,而民意不支持他,是因為人民不理解,假以時日…。 李登輝總統末期的戒急用忍,加上陳水扁總統八年的兩岸鎖國政策,使台灣經濟和產業發展倒退了十多年。而在這些年中,兩岸的經濟形勢有了大變化,我消彼長,如今馬英九總統的兩岸和解政策,是會促成兩岸的經濟合作,再度繁榮台灣的經濟發展,或著,只是進一步的掏空台灣的經濟、產業和技術,讓台灣成為大陸人民的觀光景點。 經濟開放政策我是絕對支持的,但是,當兩個大小懸殊的經濟體,要發展一個共同市場時,一個公平性的經濟架構就必須是不公平的,才能確保雙方的共同利益,否則,就會形成不公平的發展結果。因此,所謂ECFA的大陸讓利說,實在是愚人之見,只能說,我們的談判者,把握住這個「不公平性」的原則。而不明白這個不公平性原則存在的必要性,其實才是未來ECFA發展的隱憂。 舉例來說,目前大陸瓷磚不能進口台灣,所以台灣還可以有幾家小廠,起碼可以供應台灣市場。一但開放進口,台灣廠商必然無法生存,因為這些廠家要面對的不單是大陸產品,還有引進大陸產品的台灣通路商。以目前大陸廠的生產規模和產品質量,稍為惡性降價,幾個月就可以把台灣廠打趴了。在ECFA協商下,能保護他們多久,要他們轉型,轉到哪裡去。反正早晚要死,不如早點收攤,不是嗎? 現在政府不斷的著力在協助台商改善他們在大陸的投資環境,為什麼?為了鼓勵大家去大陸投資?如果怕投資環境不好,就別去,去了,就自己承擔後果,不是嗎?以前大陸政府給予台商五減五免的優稅政策,企業賺了錢,在大陸不必繳稅,由台灣政府課徵所得稅 (一些偷跑的人,兩邊都不繳稅)。未來一但優稅到期或取消,大陸政府開始收稅,台灣政府還能重複課征營業所得稅嗎?要知道,不僅是企業所得 (外資),外籍人士的個人收入所得都必須在發生所在國繳稅,開放登陸,是為了考慮企業的國際競爭力,其後果不單是產業外移,減少就業和周邊的經濟效益,更將損失稅收,最後企業大陸化,與台灣完全脫鉤,台灣政府未來能得到什麼? 我不是先知,但是我很清楚的知道,兩岸的經濟發展不能單是合作,必須是競爭的,是相互對抗的。如果明白這個道理,政府就必須擬定經濟作戰計畫,主動的輔導台灣中小企業 (譬如說,每年選1000家),幫助他們不但可以在台灣生存,還能擴大發展,產品銷售大陸或世界。而不是一眛的照顧大財團,大企業。這樣做,表面上政府要花很多錢,但產業所創造的經濟效益,將遠遠超過政府的投入。如果不能認清這一點,就只能眼看著台灣經濟力量日益消退,人民所得日漸減少,生活日漸困苦。 說這些其實還是狗吠火車,不過是給自己一個交代,就不必去投江自盡,或著,鬱鬱而終。如果真到了那一天,至少我可以說,「我都跟你們說過了」。 而已! |
|
( 時事評論|政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