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交互作用:因果性思考的盲區
2012/07/21 20:08:38瀏覽474|回應1|推薦5

交互作用效果(interaction effect)是在討論研究法因果關係議題時需要討論到的一個部分,但是許多人並不能從抽象定義中獲得很實質的理解。如果我們舉例說,就好比起化學變化那樣,固然比較能產生實質理解,卻又可能窄化理解其義。而這種對意義的掌握困難,有可能造成關於因果思考的盲區,也就是人們可能忽略這種較複雜的因果關係的存在。

 

容我大膽舉最近所發生的美國科羅拉多戲院槍擊案為例。也許最後我們會發現兇嫌是精神病患。而他的凶器是槍枝。而他的暴力攻擊行動可能與電影內容有關:他可能模仿電影裡的反派角色,或是在以實際行動聲援反派立場的觀點。問題是:悲劇的原因究竟為何?

 

我們可能會發現,戲劇的製作群可能不承認他們對槍擊案有責任。他們可能會說:那麼多觀眾,為什麼其他人都不會做出這種事?他們如果這麼說,倒也是事實。

 

那麼,我們是否能說,問題是在精神病呢?

 

很久以前,我就與一位台灣大學心理學系畢業的同事有過一番爭辯,他似乎是因為所受的心理學訓練的影響,使他站在否定的立場,也就是說,他不同意說精神病與攻擊行動有直接關係。理由與上一說法類似:為什麼不是每個精神病患都有攻擊行動?(所以,攻擊行動主要是環境因素所導致。)

 

或許有人會怪罪美國槍枝氾濫,進而批評美國關於槍枝擁有的相關法規,甚至主張應該禁止民間擁有槍枝。但是,某些人可能又會反駁說:合法擁有槍枝並不會導致攻擊行動,攻擊行動另有起因。他們或許會暗示主要問題不是在槍,而是在人;槍可能用來為善,也可為惡,所以沒有充分理由禁槍。具體說來,問題可能是在人的行動問題,或是環境中有不當的刺激,譬如一些渲染色情、暴力的媒體等。

 

總之,互推責任的結果,沒有人需要為槍擊悲劇頻繁的問題現象負責,也難有什麼正本清源的改善措施。從而,美國也就繼續陷於不時發生嚴重槍擊案的狀態。

 

這裡,我們可能會注意到,因為交互作用式的因果關係,形成了討論的限制。似乎只要某因素的主效果不顯著,該因素就可被排除在因果關係之外,就不必為所發生的現象負責。這是一種因果思考的盲區。

 

沒有錯,精神病並不必然導致暴力攻擊行動,搧暴力色情的媒體也不必然導致暴力攻擊行動,槍枝的持有也不必然導致暴力攻擊行動。但是,當某種精神病患受到暴力媒體影響,而他恰又能持有槍械時,就增加了發生槍彈攻擊事件的可能性。以美國全國而言,這三項因素的結合,想必造成遠高於其他國家的槍擊案件發生率。統計數字也顯示了這樣的事實。如果能切斷這三者的結合,猜想應該可以大幅減少槍擊屠殺悲劇的發生。但是如果各部門還是繼續將因果拆解,各自為自己該負責的部分做合理化辯解,就很難有有效改善情況的可能。

 

社會現象中,其實充斥著複雜的交互作用,而且未必只是三種因素間的交互作用,而可能是更複雜、多因的交互作用。正是這種盤根錯節的狀態,使得任何的總體結構改變都非常困難,而也就使改革非常困難。所以,我們有必要深入討論這種複雜形式的因果關係,使我們更清楚理解社會問題如何通過交互作用式的因果機制產生,並為其在政策與制度面找到因應辦法。

 

( 時事評論社會萬象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hiag&aid=6657841

 回應文章

joycelinlin愷悅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2/07/21 22:01

總覺得美國槍枝濫殺案是整體社會浮濫自由生出的一個壞果。

很懷疑法許私人擁槍枝不止是早年拓荒期遺下的傳統自衛習慣,堅持自由擁有,可能也是社會的安全度無人膽敢估計的結果。

出岫閒雲(chiag) 於 2012-07-22 11:44 回覆:

參見另文〈私人擁槍與美國的自由主義〉。該文是為回應你的提問而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