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老宅困老人
2021/04/03 21:36:08瀏覽2802|回應2|推薦38

老宅困老人
       聯合報願景工程《囚居晚年》系列報導,揭露了43萬名老人困居無電梯老公寓的事實。這項報導,激起許多讀者的回響,可見問題既廣又深。聯合報建議政府必須正視其嚴重性,讓囚老者脫困,重享安樂晚年(註一)。
       或許本人已逾古稀之年,對這項報導感受尤深,也慶幸當年有先見之明,當不至發生囚居晚年的情形。誠如報導所言:都會區四、五層樓無電梯公寓,是台灣經濟起飛年代,因應人口都市化而興建的集合住宅,建築界為這個時代殘影,取了浪漫的名字─「步登公寓」,住者得靠健腿一步步攀登。
       早年,政府為安定軍公教人員生活,曾大力推廣「公教住宅」。這種住宅多數屬於「步登公寓」。本人任職數年之後,獲配購置位在新莊的「公教住宅」。由於當時年輕,不覺得這種公寓有什麼難處,等到年紀漸長,便感到爬樓梯是一種沈重的負擔。於是設定目標,期望有一天搬到有電梯的大樓;二十多年前,在一個偶然機會找到目前的大樓型社區(註二),以為未來養老之用。
       退休後,經常接受各單位邀約演講,課堂上偶而會將退休前之準備心得,分享大家;其中,特別提及:以前作為上班用的公教住宅,必須設法換成有電梯的大樓及公共設施周全的社區(註三)。某次,有人吐槽說:老師!我們那有能力換成有電梯的大樓,即時有些餘錢,也早被「啃老族」啃得精光,能夠三餐無虞,就不錯了!憶及此事,已經相隔十多年,如今台灣房價依舊居高不下,若要讓老人離開「步登公寓」,恐怕難上加難!
       聯合報《囚居晚年》報導之後,不少讀者回應各式各樣的案例。其中,基隆市議員王醒之敘說:有位行動不便的80歲老婆婆在孩子移居後,獨自困居在老街二樓,女兒每週送菜一次,婆婆平時以看電視渡日;有一天電視壞了,老婆婆只好趴在陽台,看樓下來來往往的行人,當做消遣。王議員表示:聽了都想哭(註四)。三十多年前,本人鄉下老家由平房改建為四層樓,原規劃一樓為車庫;不久,母親不良於行,於是劃出一部分作為房間,供老人家作息之用。母親過逝後,又有年紀較長的同輩難以行走,索性把車庫當成起居間,可見樓梯對老人而言,真是不可承受之重。
       政治人物在選舉期間,總是喜歡高談「居住正義」,只是大都著重在社會住宅或青年住宅興建上;至於這種累積多年的「老宅困老人」,似乎視而不見。所以,聯合報社論建議:執政者若真的苦民所苦,請拿出政治魄力,拆解難題、補強法令,與時間賽跑,搶救台灣的老屋囚徒吧!

註一:參見https://udn.com/news/story/7338/5347006
註二:參閱【我們的社區-發現之旅】乙文。
註三:參閱【退休也要準備】乙文。
註四:參見https://vision.udn.com/vision/story/122047/5334147?from=udn_mobile_indexrecommend

台灣經濟起飛年代,因應人口都市化而興建的集合住宅,都是屬於這種四、五層樓無電梯公寓,建築界為這個時代殘影,取了浪漫的名字─「步登公寓」。

這棟狹長的大樓,是老人養護中心,還附設日間照顧,未來「托老」勢必較「托兒」更為普及,也更為迫切。

都會區四、五層樓無電梯公寓,經過都更後,成為美輪美奐的電梯大樓,與原有的「步登公寓」相鄰,顯得很不調和。

台北市到處都有這種四、五十年前興建的「步登公寓」,難怪有人說:台北市如同鄉下。若要都更,反對者往往是一樓店面的屋主,因此要變成有電梯的大樓,談何容易!

這裡原有一排兩層樓的公寓,經過多年的溝通與協調,終於在今年初起造為15層大樓,但仍有兩戶不願意配合都更,未來這兩戶將夾雜在眾多大樓之間。

不良於行的老人坐在輪椅,若而有子女或外傭陪伴到超商購物,是囚老者夢昧以求的事。

行動不便的獨居長者,多半須要仰賴居家服務員、社工,甚至消防隊幫忙才能下樓。(註:照片取自https://vision.udn.com/vision/story/122053/5337157

根據內政部統計,民國109年居住在無電梯公寓老人接近43萬人,而且逐年增加中。此種情勢,說明「老宅困老人」問題,越來越嚴重,政府必須拿出魄力,搶救台灣的老屋囚徒。(註:統計圖取自https://vision.udn.com/vision/story/122047/5334147?from=udn_mobile_indexrecommend)。

( 知識學習檔案分享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hhsia1113&aid=159490559

 回應文章

吳人士
2021/05/16 00:18

老師,我也覺得有電梯、有管理的集合式住宅愈來愈重要,但是近2年有一個由南鐵東移陳致曉、政大徐世榮組成的「台灣土地正義行動聯盟」,他們就是常常幫一些都更、重劃、徵收的釘子戶爭取提高補償金,到處抗爭鬧事,害很多都更、重劃、徵收案延宕,這些人也常把土地正義、居住正義掛在嘴邊,但是常常只是為了少數人的口袋正義,不知道老師怎看這個團體?

夏老師(chhsia1113) 於 2021-05-17 14:42 回覆:
所提的「台灣土地正義行動聯盟」,我並不熟悉;只是,都更是城市發展不得不處理的工作,不僅是市容景觀的問題,而是當年所建造的四、五層樓無電梯公寓,因時代久遠,加上建築技術老舊,存有相當的危險性。曾聽前內政部長李鴻源先生表示,台北若發生6.3以上的地震,房屋恐倒4千棟,且都是屬於這種「登步公寓」;因此,李部長推出「防災型都更」觀念,就是將位於斷層帶、容易淹水、公共安全疑慮及環境窳漏等安全係數不足的建築物,列為優先策略性都更。至於所提「釘子戶」,相信是都更工作的阻力,我們無法期待他們能夠共體時艱,必須要從「法律面」著手,例如:降低同意都更戶的成數,不能讓少數「釘子戶」影響整個都更計畫。

異鄉芝麻事-洛城的居家安全生活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21/04/12 09:47
我很慶幸母親現仍居住父親分配的南區水資源宿舍,它位於眷村旁,但不受拆遷影響,格局就像眷村式的平房。自己在洛杉磯也於前兩年換成一層樓的住宅,就是避免上下樓。都會區老人可能都要住在有電梯的大廈。
夏老師(chhsia1113) 於 2021-04-12 21:03 回覆:
謝謝回應。以前,手腳尚能活動時,人就掛了!如今,由於醫療進步,手腳不靈活,仍還活著。所以,老宅困老人的情形十分普遍,但政府當局似乎未重視此一問題。若不是聯合報系列報導,還不會引起許多回響,只是我們沒有政治人物關心。有網友說:因為這些人不會出來投票,因此不會有人重視。真是悲哀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