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一萬五千年前的Shiva濕婆 & 二千五百年前的Buddha佛陀
2022/12/08 01:21:52瀏覽3921|回應0|推薦6

印度聖哲蕯古魯Sadhguru說,採佛陀的修行方式,是需要好幾世的功課,才能成就,因為佛陀走的是一條「覺知」的路,是一條設定好的漫長路程,因為它訴諸於「頭腦」的邏輯,符合科學、非常有效,只要按部就班,一步一腳印,清楚可見每個里程碑,但一輩子可能不夠,故有轉世或再投胎繼續修行的必要。

在修行路上,首先還是要先了解一下「人體機制」,從瑜伽生理學角度,人體可分為「五個身」,其中有三個身是屬於 「物質層面」,即「食物身 (身體、硬體)」、「心智身 (頭腦、軟體」「能量身 (電力)」

知道人體機制後,就很容易了解世界上各種修行法門的「入手處」或「著眼點」各自為何? 

印度古聖人很特別地提出了「業」的概念,因此修行中,如何面對業、處理業,則顯得格外地重要

基此你這輩子如何控管好你的「頭腦(想法和情緒)」,不造「新業」是個重點,就好像有些宗教團體苦口婆心勸世「存好心、說好話、做好事」!

但更重要的是,你要如何處理已經存在累世那麼龐大的「舊業」,而它就的確就緊緊地黏在你的「身體」、「頭腦」和「能量」三個面向上!

其實,二千五百年前的佛陀Buddha生長於印度傳統信仰環境中,而這些信仰乃深受一萬五千年前的Shiva濕婆所影響印度傳統修行法門最重要就是瑜伽,其又被聖者帕坦伽利所著「瑜伽經」歸納出瑜伽八肢方法!

其中,包括被視為「火層面」的前三肢:禁戒(Yama)、律儀(Niyama)、體位(Asanas),具有「淨化力」

為什麼這前三肢被歸類為「火層面」,又說其具有「淨化力」呢?

因為,透過這三肢方法,可以「燒掉」舊業,「淨化」你身體、頭腦和能量 。

特別是利用第三肢「瑜伽體位」動作,開「大火」加速燒掉龐大的「舊業」,而不是只在「念頭」上下功夫,不造「新業」而已!

因此,不欠「新債」固然很好,但是那麼多的「舊債」也還是要還「瑜伽體位」就是加速還債的有效應對方法

另外,被視為「光層面」的後四肢:內攝(Pratyahara)、專注(Dharana)、禪那(Dhyana)、三摩地(Samadhi),具有「開悟性」

最後,第四肢呼吸控制(Pranayama),被視為連接「火」與「光」的中間過渡步驟

很明顯地,佛陀在修行路上並沒有強調第三肢「瑜伽體位」的方法!

今天印度聖哲蕯古魯Sadhguru只是提供修行者一個選擇:

你是要做瑜伽體位開大火加速燒舊業,早點成就,提早終結這不斷重覆人生的輪迴呢?還是你願意多花幾輩子的時間,專注在念頭下功夫不造新業,而同時開小火慢慢處理你的舊業,晚點成就,同時繼續重播人生酸甜苦辣的體驗呢?

不論那個選擇,方向都是對的,只是入手方法有點不同而已,但都系出同源,條條大路通羅馬,沒有對錯,端看每個人的「自由選擇」而已!不過這也正是你跟一般傳統佛教修行的人,不大好溝通印度聖哲蕯古魯Sadhguru修行方式之原因所在!

二千五百年前的佛陀Buddha側重由「頭腦」或「心」下手,而得知「心經」為何如此重要了,然眾生的心是千變萬化的,所以才有人說:「佛説一切法,為度一切心,我無一切心,何需一切法?」,因此佛經那麼多,用來應對一切心!

一萬五千年前的Shiva濕婆(Adiyogi第一位瑜伽士)更側重「身體」和「能量」下手,而得知「瑜伽體位」的重要性,事實上「身體」的回饋,確實比「頭腦或心」的回饋,來得簡單可靠

易言之,掌握一個千變萬化、想法疑問一堆的「頭腦」或「心」容易呢?還是掌握只有114個脈輪的「身體」和「能量」容易呢?

也許在二千五百年前佛陀所在印度農業社會中,一般老百姓日常體力勞動量大,而真正有錢有閒的人也不多,再加上當時傳播及聯絡工具水平問題,佛陀真有心也恐難向「忙於三餐而無暇他顧的廣大平民百姓」去強調或推廣那講究精準、複雜和投入的「瑜伽體位」修行方法。換言之,在古印度的農業社會中,向廣大貧困老百姓推行「瑜伽體位」的現實條件,並不存在,事實上當時多是富家子弟修習「瑜伽體位」。

但時代進步到了如今的工商業現代社會,佛學大師南懷瑾反而特別說,現代出家人活動量少,不像以前要大量勞動,或是練功夫強身等語。其實,現代人比古人要有錢、有閒、有條件來修行,可惜偏偏身體都不夠強健靈活。

既然時代變了,小康中產階級大量崛起,現實條件成熟了,該是身體重新動起來的時候了,也是每位不斷來投胎修行的人去嘗試「瑜伽體位」的契機到了,快把修行最重要的一塊拼圖「瑜伽體位」給完成吧!

Ps1:前一篇文章「靈性修行ABC」對俢行實際執行提供了架構的說明。

Ps2:有關台灣傳統哈瑜伽課程可以參考facebook.com/Isha.Lalayoga/

( 心情隨筆心靈 )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hensmu&aid=177673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