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2/12/27 16:41:40瀏覽1741|回應9|推薦25 | |
多年前考過一次教師專書測驗得了一百分,那收穫滋味在秋爽的空氣中特別甜美;只是準備過程十分累人,不敢輕易嘗試,一來中年健忘,二來教學工作繁忙,怕分心耽誤教學,對孩子們不公平。 今年,在多接一個班級的忙碌中,竟然又動了凡心,想再挑戰一次專書測驗。不是想證明自己愛念書,而是只有透過考試,我才有機會逼自己認真消化這些好書,也因為認真研讀,對自己的教學現場產生新的力量;此外,這幾次專書閱讀替我打開了窗戶眺望世界的教育興革路徑,十分受益 ! 今年挑了日本教育家佐藤學博士的書"學習的革命",副標題是"從教室出發的革命"。這本書倡導從教室上課方式改革,提倡"學習共同體"和"協同學習"的方法,期望為日漸不敷時代變革的教育制度找出新活路。 印象最深刻的是,佐藤學博士倡導有意義的學習,希望提供孩子們自動又公平富正義學習的機會,讓孩子們可以利用小組討論方式深入透徹學習,最後希望透過作品和各種分享機會,深入品味知識和習得技能。 他提倡教室的核心應該從教師和黑板的"座學式",改變成小組式的"協同學習";學校、教師、家長提供孩子們學習時所需要的資源和適時引導,成就孩子們從"儲金式"累積知識和技能,改變成"專題研習",透過小組的"協同學習",充分從作品去表現學習成果、透過和同伴分享、建立能力品味知識和技能,達成佐藤學博士所說的"跳躍式學習"。 佐藤學博士透過PISA測驗結果,也批判了分流教育。所謂分流教育,一共分成五種 : 分軌,德國;分科,日本;分群,美國;分層,能力分組或分班;分校。這些將孩子分各種等級或者依據孩子智商、學習目的、升學或就業目的或依分數,而分流的制度,依理論應該促成各組孩子都得到因材施教的最佳學習效果。然而事實不然。 PISA測驗第一次在2000年舉行時,芬蘭勇奪冠軍,以546分遙遙領先,芬蘭完全不採用分流制度。這個國家教育經過改革,每五公里就設置一個小學,人數約60人,國中和高中合制,每個學校大約100~200人,採不分年級的"複制",小班教學,以生涯規畫為教育內容,發展屬於芬蘭自己的教學模式。此外,師資的要求更是嚴格篩選,必須是研究所以上。 芬蘭的教育奇蹟讓孩子們在閱讀和數學成績上遙遙領先,打敗了排在十七名的德國,這個事實讓大家非常震驚。德國採分軌制度,在孩子們十歲十一歲的時候,就依照成績,讓孩子們選擇升大學的文科學校、就業的職科學校、以及智能低的主幹學校。 佐藤學博士的書上說,主幹學校的孩子常常變成社會角落的問題人物,我想應該和台灣的中輟中小學生雷同,他們認為自己是沒有希望沒有未來的,常群聚鬧事,造成社會問題。 這個資訊,讓我震驚,原來這個高度工業化,形象務實的德國,一肩挑起歐盟歐元平衡的國家,竟然有教育的死角! 佐藤學博士提出了"協同學習"和"學習共同體"的兩項創舉,在十年之間藉由前導學校做實驗,得到十分好的效果,讓孩子們喜歡學習,甚至將這一套理論推廣到日本兩千多所學校,也讓韓國人跨海到日本取經。 *********************** 這次的閱讀收穫甚鉅,才明白現在教育部積極推動的教師社群研習就是來自佐藤學博士推動的研習模式,以往我對研習都是聽聽就好了,但是經過這本書的洗禮,我會在僅剩的幾年認真去執行佐藤學的一些理念。雖然教學環境不同,但是有些理想是可以換一點方式去實現! 今天,分數出來了,原以為自己考得馬馬虎虎,大約七十或八十分,沒想到有九十四分。那兩個月進圖書館K書的夜晚,和整理成兩本心得和重點筆記,讓自己有了一點老當益壯的力氣和喜悅!
|
|
( 心情隨筆|校園筆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