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中國不能亡,我看《色戒》
2008/02/04 00:56:47瀏覽2773|回應4|推薦21

    終於還是看了《色戒》!

本在媒體和網路只亂吵性愛畫面姿勢下,還有那個年代的歷史我看書已了,電影絕對不會比那些歷史書說得多說得好。

因為李安,我還是等二輪去看了《色戒》,會讓我想花錢看一輪的電影,非常少,已經老到不急著。只有三年前周星馳的《功夫》,我還一個人去看。

看完之後,我只想到,難怪李安這麼擔心《色戒》在台灣的票房和觀感,因為這樣一部講大陸日據上海時代的汪精衛政府為時代背景的戲,如果在台灣這個從大陸來的國民黨政府延續統治的中國人地方沒引起興趣,那基本上是最能看得懂這部電影的觀眾基地,他竟然沒吸引到,就會很失望,記住,歷史因緣下,這觀眾基地不會是在共產黨統治的大陸,是在台灣,汪精衛政府是國民黨人在上海分裂而治的事,和共產黨沒太大關連性。

也是,就這部電影本身,其實拍得不是那麼好,難怪李安這麼擔心,我就是認為《色戒》在整體來說不是一部很好的電影,我一直在看電影時覺得格格不入,但這卻是一部值得看的電影,以這個時代背景為主題的電影,能夠拍出對史實的客觀,對歷史誠實交待,不容易,我想可能就是為了達成這個目的,李安沒辦法把電影拍得那麼好,讓我看電影時可溶入進去,但想到一部電影《太陽帝國》,史蒂芬史匹柏可能拍出一部異國風情的好萊塢劇情片,但卻讓我覺得這部電影對當時中國上海租借區的交待,只是西方人自己的偏頗思見,完全不具歷史意義,只有外國人自己亂看。

 看這部電影,要看得出好,主要要對張愛玲小說中對男女情欲的描寫有了解,還要自己深經人事,再加上對抗戰民國史的了解,還有要對話劇演出的特色有基本認知,才能看出李安的《色戒》倒底好不好。

 張愛玲的《色戒》小說,我應該沒看過,但我看過些張愛玲小說,和對張派小說風格分析有基本認知,那就是張愛玲小說中對男女情欲的描寫,不是從一般非黑即白的制約式社會道德來看,她會從女性心裡情欲糾葛的心靈最深處出發,再加上肉體感官情欲的翻攪,來對社會上那些無聊的制約式道德說法,去拆解去諷刺。

我認為,李安的《色戒》,很成功的詮釋出這一點,這是這部電影最成功的地方,整部電影就靠湯唯和梁朝偉,其它演員都沒演出太重要,除了電影裡,牌桌上那些打牌的官夫人也很成功演出了背景鋪陳交代需要,但這一部份,靠對白,不靠演技。

被媒體和網路八卦消費的兩段湯唯和梁朝偉的重要作愛激情戲,會是電影史中,情欲戲真得是電影中很必要的情節的經典之一。

第一次的偷情,湯唯成功演出她那角色對男女情欲的稚嫩和做作,而梁朝偉粗暴的把湯唯拉扯撞牆和撕衣用皮帶捆綁,完全合情合理,成功演出他對湯唯的欲望想要,和他一介政府情報機關頭子的霸氣殘酷習性,和他想高姿態罷佔收服駕欲一個年輕單純的「麥太太」的宣告。

第二次的被媒體和網路八卦消費的什麼迴紋針式作愛,其實沒那麼需要特別提,那就是顯示兩個被情欲衝昏理性的男女,表達他們的激情,並借著肉體情緒宣洩那被現實中被理性過份壓抑的情感思緒。

什麼迴紋針式作愛,其實沒什麼,年輕點的女性,身體夠柔軟可以盡量在性愛時上彎折雙腿,然後只是側著身體來做,真得沒什麼,也不是什麼迴紋針。

 原來這電影,前半段演出大陸嶺南大學受戰亂徹退到香港,六個大學話劇社男女覺得該為國家抗戰做點事,所以演出個話劇要募款抗戰,電影的話劇中高潮在演員喊出「中國不能亡」,話下成功句點。那個時代,喊出「中國不能亡」,是青年憂國憂民的熱血激情,好,但之後,這六個大學話劇社大學生開始計劃要刺殺他們支持的國民黨政府的眼中汪精衛政府的漢奸高官的演出,就變成在看電影中一場鬧劇,大陸抗日的熱血悲狀,被這些人的話劇式情節演出,被演成是一種小孩玩大車的鬧劇,我還以為這是周星馳式的「長江七號」搞笑版前身。

我想李安以大學話劇社的大學生來情節鋪陳是ok的,但這之後,這些大學話劇社的大學生跳出大學進入社會搞愛國刺殺,搞得還像在演話劇一般,害我看到這部《色戒》很大的敗筆,這一敗筆,這部值得看的電影真得不是一部好電影,那王力宏引領話劇式的演法,真得是很不理想,雖然還是達到了李安要客觀呈現表達當下歷史的目的,但話劇式的演戲太雕刻太做作不自然,你沒辦法覺得電影情節推演的自然,電影中有了客觀卻不自然,不是個好事。

那時代的大學男女的國難當前的憂國憂民的抗戰熱血情思,看鹿橋的小說《未央歌》,看得到自然的情緒,李安的《色戒》感覺太差,我覺得王力宏領導的六個大學話劇社大學生演出不好,只有湯唯在臥底時,從打扮到應對,都演得很好,可能在官夫人打牌的場子,本來實際的生活也是一種應酬演戲,湯唯這樣在戲中演戲,剛好很切中。 

為什麼這部電影對歷史客觀呈現演得好,外國導演和美國好萊塢的片子,想炒作大陸上海那段抗日的精彩歷史,都不會有我們中國人自己來表現得真實,但李安表現了真實,雖沒拍得很好,從劇本來看其實是OK的,所以敗在導演對演員實際的演出。

電影中汪精衛政府的情報機關特務頭子的易先生,除了那些話劇社大學生一直說他是漢奸,但導演李安其實沒跳出來說易先生是漢奸,易先生在導演眼中看來只是個能力很好工作表現很好的汪精衛政府中首長,他可能沒有錯。

如果只是政治立場不同,那就不該從道德判斷上來論對錯,汪精衛政府其實只是被蔣介石的國民黨政府打成漢奸,尤其是我們在台灣早期受國民黨戒嚴時代的教科書影響,其實就是成者王敗者寇的歷史詮釋。

其實,台灣歷史也有,辜顯榮是不是漢奸,如果汪精衛是,辜顯榮一定是,如果汪精衛不是,對於辜顯榮是不是,我要再了解,妳看我這台灣人,了解民國史比台灣史多,除了教育養成,也是大陸的民國史真得比台灣當時歷史精彩多了。

就像蔣經國生前快過去時說的,我是中國人,也是台灣人。但當我們就生活在台灣,而不是廣東、湖南、浙江、福建,如果妳沒先愛台灣,而向著大陸就不是愛台灣,中國5000年歷史以來,地太大,從來都有著地域省籍觀念。

但觀念只應該在對家鄉友好的情感,不應該影響了是非對錯的判斷,尤其是政治民生經濟。 

 

摘文參考

龍應台〈側記「色戒」〉 20070917 http://www.bvi.com.tw/act_030_2.asp,引用補充註解。

如果張愛玲有一般人的「忠奸意識」,她大概也不會在二十三歲時,嫁給了赫赫有名的「漢奸文人」胡蘭成啊。 

易先生在小說裡不夠「壞」,除了張愛玲本身的認知價值和性格,除了她和胡蘭成的極深刻、極纏綿的愛情之外,我看見一個很少被人提及的角度,那就是,小說和電影之外,民國史裡頭的「易先生」,其實也不見得是個多「壞」的「壞人」。 

易先生的「原型」丁默?,一九○三年出生,因為陳立夫的舉薦而做了調查統計局第三處的處長,第三處後來撤銷,他就加入了汪精衛的政府,歷任要職。中日戰爭結束前夕,他是「偽浙江省省長」。一九四七年五月一日,丁默?被槍斃,罪名是「通謀敵國,圖謀反抗本國」,判決書裡列出好多罪狀,包括「主使戕害軍統局地下工作人員及前江蘇高二法院庭長郁華、與參加中統局工作之鄭蘋如……」

這樣的一個「漢奸」履歷,他的死刑不是理所當然嗎? 

不這麼簡單。 

我在德國的雪夜裡翻讀南京市檔案館所保存成書的審訊漢奸筆錄、判決書、種種做為證據的信件、電報、便條等等,慢慢地看出一個故事的輪廓。塵封的史料所透露的真實人生如此曲折,幾乎有血肉模糊之感,其幽微傷痛諷刺殘酷完全不需要假借文學家之手。 

在鄭蘋如因為刺殺丁默?未遂而被祕密槍決之後一年,一九四一年,時任國民政府教育部長的陳立夫和丁默?祕密取得了聯繫,對這位當年被他提拔過、如今為汪偽政權特務頭子的後輩「曉以大義」,指示他應該設法「脫離偽區」,如果不能「脫離偽區」,就當「伺機立功,協力抗戰」。陳立夫「策反」成功,往後的幾年,丁默?表面上是傀儡政府的交通部長、福利部長,私底下,他為戴笠的軍統局架設電台、供給情報,與周佛海合作企圖暗殺當時的特務首腦之一李士群,並且配合戴笠的指示不斷營救被捕的重慶地下工作人員。

這些被營救的情報人員,在審判庭上,也都具函作證,丁默?和重慶政府的合作是毫無疑義的。而在日本戰敗以後,局勢混亂,重慶政府為了防止共產黨趁機坐大以及新軍閥崛起,又適時而有效地運用了丁默?這個棋子。他被國府任命為「浙江省軍委員」,這一回,「浙江」前面沒有「偽」字了。

我讀到戴笠給「默?吾兄」的手書,戴氏要求丁默?在混亂危險中「切實掌握所部,維持地方治安,嚴防奸匪擾亂,使中央部隊能安全接收。」而丁默?也確實一一執行了重慶的指令。在中央部隊進入浙江之前,「奸匪」已經佔有浙西半片,是在丁默?進行「剿匪」之後,中央部隊才穩穩地接收了浙江。

夜半讀史,我揉揉眼睛,困惑不已。 

那麼這丁默?等於是國民政府招降成功的一名降將,這名降將不曾回到「漢軍」中來披麾上陣,但他留在「曹營」暗中接應,做蘋果裡的一條蟲,等於是國民政府植在敵營的間諜,其處境何等危險,其功勞何等重要。在戰爭中,隱藏的間諜所發揮的作用絕對不小於沙場浴血的戰士,不是嗎?

當重慶政府需要丁默?的協助時,陳立夫和戴笠都曾對他提出保證:陳立夫應允丁可以「戴罪立功,應先有事實表現,然後代為轉呈委座,予以自首或自新」。戴笠則說得更明確:「弟可負責呈請委座予以保障也。」

好啦,那麼為什麼國民政府在勝利後就殺對它有功的「降將」和「間諜」呢?尤其在早已給予不殺的具體保證之後?問題出在「委座」──蔣介石嗎?

正在困惑時,陳立夫的回憶錄出版了。於是飛電請求朋友「火速寄《陳立夫回憶錄》來歐」。一週後書寄到,郵差從雪地裡走來,鬍子上還黏著白花花的細雪。我從他手中接過書,一把拆了包裝,幾乎就在那微微的飄雪中讀了起來。 

我竟然找到了答案。 

《陳立夫回憶錄》第232頁(L1) :

丁默?本來可以不死的,但有一天他生病,在獄中保出去看醫生,從南京拘留所出來,順便遊覽玄武湖……這個消息被蔣委員長看到以後,蔣委員長很生氣的說:「生病怎還能遊玄武湖呢?應予槍斃!」

丁默?就被槍斃了。只因為他從獄中出來,貪看一點湖上清風,被一小報記者認出來,寫上了報。

啊,我不禁掩卷嘆息。難怪丁默?的死刑判決書讀起來那麼的強詞奪理,對丁默?所提出來為自己生命做辯護的種種白紙黑字的有力證據完全漠視。原來,判他死刑的,根本不是一個真正的法院,也不是一部真正的法。

在那樣的時代裡,你對所謂「忠奸」難道不該留一點人性的空隙嗎,不管是易先生還是丁先生,是張愛玲還是胡蘭成? (本文與最新一期「亞洲週刊」同步刊出)

( 創作散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henglee&aid=1593908

 回應文章

tonycat
不用去看電影了
2008/02/05 11:44

難怪你念文藝組,評得仔細...我沒看電影想來看你的文章就好了,不用去看電影了。


吳看
五四精神的諷與悼
2008/02/04 10:50

儘管余光中曾為文為五四下半旗

儘管張愛玲這位民族老靈魂對五四抱持著譏嘲的蔑視

臺灣的文藝青年仍對五四的純真淨潔抱持著莫名的嚮往

此所以當年人間四月天轟動一時.

由於五四對"愛"的高度理想化

國父才會天真地希望革命掉老滿清之後

五族會馬上共和

中國人會立刻自由平等博愛;

徐志摩才會"無情"地寄望離婚的張幼儀

和他保持朋友關係;

故事裡的王佳芝也才會認為放過易先生

愛人如真愛我

一定會義無反顧地挺我不殺我.

而看透中國人茍安民族性的張愛玲

天眼覷紅塵

自然不這麼可笑地"入戲"

只有李安

這位曾是臺灣培養出來的文藝青年

一逮到機會便藉此片緬懷少年中國

兼重溫自己已逝的文藝青年時代

自然不那麼客觀精準

像張愛玲那麼"絕決寡情"

此所以小說讓易先生像演完戲般地輕鬆退場

電影則留易先生黑影於白床單

哀悼易先生, 王佳芝等人五四精神的灰飛煙滅

當然也順便哀悼臺灣民主改革

一切可貴價值之凋零殆盡

雪梨情(chenglee) 於 2008-02-04 23:50 回覆:

關於五四  我沒心力寫

不過余光中是扯不上邊的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一念之間
2008/02/04 09:09

也覺得張愛玲有點把自己和胡蘭成的關係 投射在王佳芝和易先生的故事中 一旦動情後 招之而來的卻是毀滅

多年前 和鹿樵有一面之緣 非常溫文儒雅的長者 令我驚訝的是 他在美國教授的居然是美術史


雪梨情(chenglee) 於 2008-02-04 23:52 回覆:

我不驚訝

中國文人教美術史是OK的


摸 象 或 (不?) 著 木目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天 真 吧 ?
2008/02/04 06:15
中國己經亡過數次。

元,清 都不是 漢(中)文。

滿清  被 同化了,

外蒙古  還在  聯合國裡。


懇請不吝賜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