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7/05/01 13:16:55瀏覽1057|回應5|推薦39 | |
從前面的兩篇「大溫暖」和「大建設」,可以發現「環保」是一個比較令人不感興趣的社會議題,寫那兩篇東西的目的是想要引出我非常想討論的這件事情,就是到底要不要建蘇花高? 在討論這件事以前,先來講一個有關「感受」的事情。 我住在花蓮的那段時間,沒事會騎著機車往太魯閣跑,或是沿著台十一線去鹽寮或水璉,離市區不遠的七星潭更是經常過去。 作啥?只是發呆而已。 後來,去上一個美國留學回國的教育博士的課,這位教授,第一堂課是和同學作師生互動。 這位教授分享他的心得:「我在國外留學時,美國大峽谷的風光壯麗,不像花蓮的太魯閣規模這麼小。」因此,他建議這位同學:「你的論文,可以建議太魯閣國家公園要像大峽谷一樣,開車、步行以外,放些驢子、駱駝馱人收費,甚至開放小飛機與直昇機進入太魯閣峽谷參觀,或開放立霧溪泛舟啊!」 囧rz! 提這件事的目的並不在於「討伐」教授的「比較國際觀」。 而是想說明從這種「比較國際觀」的習慣,會衍生出兩條不同的路線,一是「他山之石可以攻錯」,二是變成「外國的月亮比較圓」。 不論走的是哪條路線,不能忽略的就是,有很多主客觀因素,會造成這種超級比一比演變成香腸比火腿,不是亂槓一通變成主觀上的孰優孰劣,甚至演變成導致越比越遠,越比越岔題,終究成為毫無交集的意氣之爭,在後面的文章就會舉出幾個現實窘境來作為說明。 我想,討論是否興建蘇花高這件事,不要來個「比較國際觀」,把範圍縮小一點,純粹討論中華民國的國民或是台灣國的大國民的自覺心態,以免到後來是否興建蘇花高又會回歸到政治層面,那不是很悶嗎? 假如,所有的大國民沒有一點基本的自覺,講一堆國外如何如何,就算外國的月亮有多圓,外國的和尚有多會念經,還是照不到這塊小島。 只是,在「大建設」之後,到底是隨著「大破壞」而來的「大崩壞」?或是隨著「大建設」而來的「大發展」與「大繁榮」?沒有人敢保證。 因此,在「大建設」的迷思歧途之前,我們非常有必要好好的想一想,到底要順從政客導引的民調,興建蘇花高把事作對?還是要冒著有可能影響短期發展的風險,堅持作不破壞自然景觀這件對的事? 2007/05/03 聯合新聞網首頁,意見評論|城邦論壇 |
|
( 時事評論|環保生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