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從第一代懂吃到第三代看文章
2006/11/04 22:01:31瀏覽1757|回應0|推薦11

上館子吃飯,到底要填飽肚皮,還是要滿足味覺細胞的神經傳導,或者是享用一種透過味蕾傳遞到的感官以及文化氛圍撲天蓋地而來的享受。
或許,表達的方式,可以透過一種操作模式而產生很多的呈現方式。
例如,一道家常菜,就簡單的炒個綠豆芽來說,可以到菜市場去隨便抓一把回家,清水洗洗,倒點沙拉油下鍋,入口的時候,還帶點草腥味兒。
要花點功夫,就挑掉綠豆殼,跟有點腐爛的枝兒,弄點豬油下鍋大火快炒,這樣也是一味豆芽菜。
更講究一點,那就得請人特別去敷綠豆芽,先從精選綠豆開始,然後,準備一口大陶缸,每天定時更換清水,七八天後,保證都是白白胖胖的豆芽,然後,抓起一把綠豆芽,整整齊齊地掐頭去尾,留下中間這一節,下水川燙,就是一道簡單的「銀芽」,用來搭配排翅,正好。

俗話說:「第一代懂吃,第二代懂穿,第三代看文章。」差不多是這味道。

像路邊攤的蝦仁蛋炒飯始終只能賣一盤60塊錢,但是,鼎X豐的蝦仁蛋炒飯一盤差不多快要兩百塊,招牌不會是決定價格的因素,不相信的話,光從蝦仁、蛋、飯這些食材的選擇開始,就產生差別了,那就不講從調味到火候的差異。飯要炒的好,食材的選擇決定了勝敗的關鍵,這就是你到路邊攤吃蝦仁蛋炒飯,飯粒不是太過生硬,就是糊成一團,味道不是太鹹就是太油膩,到鼎X豐吃盤蝦仁蛋炒飯,師父能炒到飯是粒粒分明,蛋是有又鮮又嫩。這種事情,用說的,只能言傳,要心領神會,就花點銀子去吃看看,體驗一下。
不過,以上的鼎X豐只是「舉例說明」,絕對不是推薦。

要我說老實話,吃這種東西,還是有一定的主觀成分存在,儘管某些餐館有名,但不代表他的蝦仁蛋炒飯能夠讓你吃到心服口服,甚至是讚不絕口,其實,很多藏在巷子底的私房菜,會讓你吃到每天不知就會很難過。

最低限度,一家好的餐廳,食材的選擇一定要新鮮,這是對於顧客的基本尊重。至於對於食材的挑剔,這就是在「美食料理界」能夠屹立不搖的不二法門,或許,你會覺得日本的「料理東西軍」搞的太誇張了,但是,傳說中,中信辜家二少有空到他開的「磯勢」餐廳下海「料理」的時候,(「掌杓」這種形容,好像用在中華料理,會比較有感覺一點),只要生魚片的肌肉紋理不對,會影響口感,就全部拿去丟掉,差不多是有點「割不正,不食」的味道。
或許在某種程度來看,這是浪費的做法。不過,換個角度來想,這種認真的態度,在你吃生魚片的背後,你吃進肚子的是一種一絲不茍而要求完美的事實,當然,這也要有足夠的食材讓廚師老大浪費才行。(在這裡,請先拋掉貧富不均的道德問題)

也許,有人會懷疑,老是切壞,這樣的手藝能上得了檯盤嗎?老實說,我也很懷疑,只是在這裡,想要強調的是一種堅持的態度,而不是要討論神乎其技的廚藝,真要遇得上這種可以比美「中華小廚師」再世的大師,先吃再說了啦!還討論啥東西啊!再不吃,等一下就沒得吃了!

所謂好吃的料理,應該不是只有嚴選食材就能構成,還要加上背後的文化氛圍。
像是前面說的一種一絲不茍的認真,寧可把作壞的通通丟掉,也不要讓你在入口的時候破壞了咀嚼的流暢,進而影響到你對於這項食物的品嘗。
所以,孔老夫子堅持「割不正,不食」還是有他的道理的。


一道菜的文化氛圍,當然不只是「割不正,不食」的問題,在某種程度的意識形態,可以透過這種「不正而不食」的態度,影響到一個民族的集體潛意識,形塑出民族性,反餽在飲食文化上,甚至彰顯在道德文化上,這也就產生孟子提出寓言故事「不吃嗟來食」的態度,只是,人還是有生存本能,吃與不吃,本能與道德勢必會產生掙扎,最後,這種道理,只有在大家肚子能夠被填飽的時候,才能聽得進去。


話說回來,從食材的挑選到廚師的手藝,只能形成料理文化,最後,一定要搭配懂得「吃」的饕客才能構成完美的飲食文化,只是食客中懂得與願意「不得其醬,不食」的堅持,又能有多少呢?
好像每次吃飯,看到什麼排隊名店裡面的顧客,只要拿起醬料,一定是芝麻醬+橙醬+辣椒醬+千島醬+可果美番茄醬外加美乃滋,這樣黑白透,吃了不見得會拉肚子,只是萬一爆炸就很不好了。
說客人沒太多水準,也就罷了,反正,現在的美學教育不太好,黑白吃黑白透,只是突顯客人的素質;最糟糕的是店家的小姐穿著古裝,跟個仿冒乾隆花瓶一樣,也懶的教育客人怎麼吃才會突顯出食物的味道,一副那種「吃下肚然後拉出來都是一樣」的態度。當然,就不用講說,還有更多可愛的老闆,講了半天,他的食材多新鮮,他的製作多用心,結果搭配的醬料是一大桶可果美番茄醬,這種感覺就很像從benz560走下來穿西裝卻搭配藍白拖的可愛。
可愛,當然可以不分國界,反正,只是小吃,何必緊張;但是,換成是什麼X王之類的排隊美食名店,那,感覺就整個都遜掉了。(以上純屬虛構,如有雷同,純屬巧合)

( 休閒生活美食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hengjackal&aid=524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