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7/01/21 14:50:30瀏覽6166|回應3|推薦24 | |
今天看到花蓮「曾記麻糬」相關新聞,想起這些年在花蓮吃「曾記麻糬」的相關個人感覺。 人到花蓮,會產生迥異於西部的感受,特別是當時的花蓮新站,沒有電氣化列車的所需要的電線,遠遠望去,花蓮火車站的天空就和花蓮的空氣一樣乾淨清新。可惜的是當年沒錢買相機,沒法留下當時花蓮新站的簡單景象,而今,高壓電線拉到花蓮火車站的天空,車站也為了觀光產業而大行改造,雖不如以往簡單,卻也多了幾分失落。 當然,今天的「曾記麻糬」也不同以往。 猶記當年第一次到花蓮,老友帶我去家小麻糬店,當時感覺相當有意思的幾件事:一、麻糬體積頗大。二、麻糬餡料頗多。三、在麻糬的體積與餡料頗大的狀況下,與西部路邊販售的那種小不拉嘰而缺乏餡料只沾花生粉的麻糬相較之下,味道格外特別,售價相對便宜。四、買個麻糬試口味,居然還要排隊等前頭的十多個人。這樣的小麻糬店不紅都很困難。
話說回來,沒有添加任何防腐劑的「曾記麻糬」最佳的食用方式,還是當場吃掉,就算沒辦法當場吃掉,千萬不要超過24小時的食用,要是放太久沒吃,到時候產生別的有味道,那就不能怪罪店家。 有關「曾記麻糬」的前置作業,在很多媒體都有詳細報導,而這些過程的確也是「曾記麻糬」口感特殊的重要關鍵,可以詳細參閱各大媒體的報導內容,就不多作介紹。 後來,人在花蓮待了幾年的時間裡,「曾記麻糬」的確就像電視廣告說的:「曾記很會作麻糬。」不過,每次去「曾記麻糬」就是沒機會看到他們家那位很會走失的老人,就算平常也只有老闆的看板,還有一堆正在現場拼老命用手工現作麻糬的員工。
從「曾記麻糬」的分店越開越多,各種媒體報導不斷,觀光客還是絡繹不絕的登門,由此可見,「曾記麻糬」的品質還是不變,口味還在求新求變,曾記麻糬依舊料實在體積碩大,只有價錢略微調整反映成本,否則觀光客不會這麼甘心大排長龍,但是,我就是變得不愛吃「曾記麻糬」。 我猜,應該是找不到那種感覺了吧! 也許在吃下第一口「曾記麻糬」,是因為我是個觀光客的心情,用「曾記麻糬」見證觀光客的心情;後來,待在花蓮的時間,向許多來自各地的親朋好友介紹花蓮的好山好水之餘,總會用當地人的身份介紹可以帶回家的伴手禮,其中一項就是:跟著「曾記麻糬」長長的人龍,看著「曾記麻糬」員工努力地現場製作手工大麻糬,扮演觀光客的戲份。 等到離開花蓮,回到故里,以觀光客的身份重遊花蓮,吃起「曾記麻糬」總是有種到底是花蓮故里人還是觀光客的身份錯置感,感覺也變得有點啼笑皆非。 話說回來,花蓮名產的絕妙現象是因為「曾記麻糬」興起之後,應運而生的「曾記麻糬經濟效應」。由於「曾記麻糬」的老闆是原來曾姓創辦人的女婿並不姓曾,後來,曾家人開了「曾家麻糬」分庭抗禮,到底誰是正宗,到底哪家好吃,這就有賴您自己品嚐而後認定,本文就不介入這個難解的問題。只是在「曾記麻糬」大紅大紫之後,更在機場沿線出現了有如雨後春筍般的「曾X麻糬」,就印象記得的有:「曾老先生麻糬」、「曾老師傅麻糬」、「曾老祖宗麻糬」等等招牌,現在不知繁殖多少不同品種,恐怕得有空去趟花蓮作田野調查才能確認,正所謂「光棍不擋財路」,我只能含蓄的說,觀光景點在所難免會有點奇特的觀光現象,初到花蓮的朋友,眼睛睜大兒點就是了! 我認為,每個觀光客到花蓮,還是值得到「曾記麻糬」去逛逛,看看手工現製的「曾記麻糬」,賭賭運氣看有沒有機會吃到「季節限定」的「曾記麻糬」,例如:有時候去「曾記麻糬」就會吃到內餡包著真正一大顆草莓的「草莓口味」麻糬,當然,觀光客免不了的就是排隊等結帳的矬樣,要是你有親朋好友在當地唸書,也許請他代為訂購,還可以享受九折的優待。(我不太確定現在還有這樣的優待) 誠如我反覆強調的個人觀點,吃,這種事情是很主觀的,就算店家的誠意還在,品質不變,但會因為自己的感覺漂浮不定,而在食物的味道中加減幾味,走味的是自己的記憶與感覺,儘管食物美味依舊。 |
|
( 休閒生活|美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