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日本「黑船事件」番外篇
2020/08/17 00:03:00瀏覽13931|回應5|推薦123

1853(清咸豐三年)七月,美國東印度艦隊司令官培里( Matthew C. Perry)率領四艘軍艦,抵達日本江戶灣浦賀海面,帶著當時美國第13任總統菲爾莫爾(Millard Fillmore1800-1874,總統任期: 1850/7/9 ~1853/3/4)的親筆信函,要求雙方開始貿易;美國的要求,事實上違反江戶幕府,從二代將軍德川秀忠開始的「鎖國」政策,當時日本是有小量的貿易,但僅限中國及荷蘭,美國不在內,也僅限長崎港,更只限持有幕府核准朱印狀的少數船隻,對外貿易有諸多限制。

 

培理艦隊的出現,帶給日本莫大的恐慌,當晚江戶城一片混亂德川幕府無力抗拒要求,只能以幕府將軍病為藉口拖延培理聲稱隔年再來,並且率艦繞航江戶灣,揚長而去,這些美國艦隊船隻,由於船體塗上防鏽的黑色柏油,跟日本當時船隻的原木色不同,日本人稱之為「黑船」18542月,培理再次率領十艘軍艦,及人員1600人駛入江戶灣,這一次幕府被迫與美國簽署神奈川條約,也稱「美日和親條約」,開港江戶灣下田,及北海道箱館(即函館),打開國門,培理艦隊並巡航下田、箱館後離開;此即日本歷史中所謂的「黑船事件」,一般被視作幕末時代的濫觴,間接加速德川幕府的垮台,也才有後來的「明治維新」,日本改革成功,廁身世界強國之列,對日本各方面影響,事實上極為深遠,即使在文化藝術方面,法國都掀起所謂日本主義(Japonisme)的藝術風潮。

 

培理艦隊第二次到日本之前,曾先在台灣基隆停泊十日,勘查附近煤礦位置及品質,測量基隆港的港灣地勢;培理返國後,提出報告,力陳台灣適合作為輪船的煤補給站,及遠東貿易中繼站,建議佔領或租借但美國當時廢奴、南北不和等內政問題亦嚴重,綜合考量之後,並未同意培里建議假如當時美國政府同意,或許早於1895年日本佔領之前,美國早就佔領或租借台灣了;當然當時美國國力,比起歐洲荷、法、俄、英諸強,仍相對弱,此舉也可能引起歐洲諸強干涉,能否如願,變數也不小

 

培里一生最高職為海軍少將,遠征日本,成功迫使日本開放為其最大功積,在之前,培里參加過美墨戰爭,戰功彪炳,此外對海軍官校養成教育,出力甚多,對美國海軍現代化卓有貢獻,被尊稱為「海軍蒸汽船之父(The Father of the Steam Navy)」,1953年美國還特別發行紀念郵票,頗受敬重;二戰簽署合約的美國密蘇里艦現場,就有當年培里遠征日本的軍艦上,只有三十顆星星,且位在右上角,如御風航行時,飄揚的美國國旗,另外位於馬里蘭州州府安納波利斯(Annapolis),美國海軍官校校園中,也陳列有當年琉球國王送給培里的禮物-那霸護國寺的一口鐘,不難想像培里在美國海軍歷史上的地位。

 

1852/3,培里就任美國東印度艦隊(East India Squadron)司令官,被授予威逼日本開國的指令,同年11月從維吉尼亞州的諾福克港(Norfolk)出航所謂東印度艦隊,就是保護美國在印度以東地區利益的艦隊我們現在會直覺,從美國到日本,一定是橫越太平洋,其實當時美國海軍主要活動區域是大西洋沿岸,太平洋岸根本仍未開發;培里到日本,是循大西洋、好望角印度洋航線,繞了一大圈,途經馬德拉島(Madeira,葡屬)聖赫勒納島(St. Helena)開普敦(Cape Town)模里西斯(Mauritius )斯里蘭卡(Sri Lanka)新加坡,再經香港上海琉球小笠原群島,於1853/7抵達江戶灣浦賀,前後耗時八個月1854年培里再度到日本,3/31強迫江戶幕府簽訂「美日和親條約」,歸國途中在那霸停泊,並與琉球簽訂「美琉修好條約」;培里此次亦大致循第一次的航線,到日本之前,還先在基隆停泊。

 

台灣雖是蕞爾小島,但位居日本、福建、南洋間,南下北上的中繼位置,扼航線咽喉,可當成與貿易的會船點或中繼站,優越的地理位置,成了大航海時代(Age of Discovery)後,很多海權強國覬覦的目標對台灣的戰略地理位置,有培里同樣想法的,其實不只他。

 

十七世紀荷蘭及西班牙兩國,曾分別在台灣南北建立殖民地,荷蘭還是台灣第一個統治政權,之後日本,及李旦顏思齊鄭芝龍等活躣於台灣海峽及南海,亦盜亦商的所謂海賊;培里之後,1868(清同治七年)的清英樟腦戰爭,英艦攻打安平,再之後的1884(清光緒十年),法國東方艦隊司令孤拔(Amedee Courbet),率艦隊攻打基隆、淡水,發生激烈戰爭,基隆到目前都仍留有那場戰爭的遺跡,後來孤拔戰敗,客死澎湖;以上諸國或諸人,都有跟培里大抵相似的戰略思維。

 

台灣差點被美國佔領或租借,是「黑船事件」番外第一;「黑船事件」促成掌權265年的江戶幕府垮台,明治政府無疑是「黑船事件」的最大受益者,對培里自是感恩在心,在培里上岸的東京灣久里濱,由首任首相伊藤博文署名,立碑紀念,並闢建以培里(日文稱水師提督伯理)命名的紀念公園,在首先開港的東京灣下田、東京都港區芝公園,都立有培里紀念碑;培里當時侵門踏戶,無疑是侵略者,對侵略者歌功頌德,世界少見,則是「黑船事件」番外第二篇;其實第一次「黑船事件」一個月後,俄羅斯海軍中將普提雅廷(Yevfimiy Putyatin)也率艦到長崎,目的相同,雙方也在1955年二月簽訂「日露和親通好條約」,還開了三個港口,增加長崎,但日本並無立碑紀念。

▲▼從基隆的海洋廣場(上)及入港郵輪(下)看到的基隆港;基隆港位置適中,港闊水深,附近又有煤礦,大航海時代,是海上強權覬覦的目標;1854年美國東印度艦隊司令官培里,率領艦隊再度到日本,威逼開港貿易,抵達之前,先在基隆停留十日,調查港灣地勢及附近煤礦,陪里當時建議美國政府佔領,或租借台灣,是黑船事件外的第一章。

▲由基隆港旁山上二沙灣砲台所見的基隆港及出口

1854年美國東印度艦隊繪圖官所繪基隆港灣形勢,及附近煤礦位置(anik除外)、煤礦狀況(煤層方向煤層露頭等)之地圖;19世紀初,輪船開始使用蒸汽機,靠岸補充煤炭,是當時遠洋航行的關鍵工作,基隆港附近產煤,是合適的補給港,很多國家都曾覬覦過。(摘自Wikipedia)

▲▼培里之後,英、法大概都曾動過佔領台灣的念頭,但以法國東方艦隊司令孤拔,1884年入侵台灣,掀起的事端最大,也留下不少戰爭遺跡上圖的佛國陸海軍人戰死者紀念碑,位於下圖基隆法國公墓內,為日本時代所立,當時日文稱法國(France)佛郎機,簡稱佛國,現在法國駐台單位,每年都會來此祭拜。

▲培里之前,15世紀開始的大航海時代以來,荷蘭及西班牙曾分別佔領台灣南部及北部,日本及鄭芝龍等亦商亦盜的海賊,也曾佔據嘉義布袋港一帶;這些國家或人,早看上台灣優越的地理位置。(摘自Wikipedia)

▲從熱蘭遮城博物館二樓陽台,眺望現在稱安平古堡,最早由荷蘭人1624年所建的熱蘭遮城(Zeelandia的閩南語翻譯),及照片左側城牆殘留遺跡,鄭成功打敗荷蘭人後,將熱蘭遮城改為安平鎮城;瞭望臺及前的安平古堡碑,是日本時代所加建,安平古堡碑為原「贈從五位濱田彌兵衛武勇之址」紀念碑所改。

▲清同治十三年(1874),福建船政大臣沈葆楨,奉派至台灣處理日人攻打牡丹社牡丹社事件,並加強台灣防務,興建俗稱億載金城的二鯤鯓砲台,砲台光緒二年(1876)完工,部份磚係來自熱蘭遮城的外城牆。

▲▼1854年,美國東印度艦隊隨艦畫家手繪,培里由江戶灣久里浜上岸的情形(上),及艦隊停泊江戶灣的雄風(下),注意桅頂美國國旗的星芒在右上角,御風航行狀,與一般星芒在左上角者不同。(摘自Wikipedia) 

1901年,由明治維新後,首位首相伊藤博文署名,在培里上岸的東京灣久里濱,立北米合眾國水師提督伯里上陸紀念碑,並開闢伯里紀念公園(培里日文稱伯理);培里當時侵門踏戶,無疑是侵略者,對侵略者歌功頌德,世界少見,可稱「黑船事件」外的第二章。(摘自Wikipedia)

▲▼除了上陸紀念碑,在首先開港的東京灣下田港,及東京都港區芝公園,也都立有培里半身胸像的紀念碑,可見日本對培里衷心感謝的程度。(摘自Wikipedia)

▲東京灣久里濱,培里上陸紀念碑下,並有培里艦隊1853年,第一次由美國西岸維吉尼亞州諾福克港啟程,經大西洋印度洋到江戶灣的詳細航線圖。(摘自Wikipedia)

1854年美日簽訂「日和親條約」後,雙方也互贈禮物;美方禮物包括小型的蒸氣機、摩斯電碼電報機、農用工具等上圖是當時的電報機,日本在平成九年(1997),指定該機為重要文化財,由博物館永久收藏。(摘自Wikipedia)

1945/9/2,二戰結束,在美艦密蘇里號上舉行的日本投降簽署儀式,照片左上的那面美國國旗,就是當年飄揚在培里艦隊桅頂,星芒在右上角的那面,太平洋戰區盟軍統帥麥克阿瑟(Douglas MacArthur),特別要求由美國海軍官校博物館,送到密蘇里號。(摘自Wikipedia)

▲美國海軍官校校園所展示,當年琉球國王送給培里,那霸護國寺一口鐘的複製品,真品已在1987年送還給琉球。(摘自Wikipedia)

1953年是培里遠征日本一百週年紀念,美國特別發行紀念郵票。(摘自Wikipedia)

▲滿載四萬噸,2008年下水的美國海軍油彈補給艦,特命名培里號(USNS Matthew Perry),以紀念培里。(摘自Wikipedia)

緊接美國培里之後,1953年八月,俄羅斯海軍中將普提雅廷也率領艦隊到日本長崎,同樣要求日本開放貿易;雙方於1855年二月簽訂日俄和親通好條約」,對俄開放下田、長崎、箱館三海港(摘自Wikipedia)

▲江戶幕府雖然號稱「鎖國」,對持有幕府朱印狀的少數船隻,事實上是允許限地點限數量的小量貿易照片為荷蘭國立博物館收藏的江戶幕府朱印狀」,但「慶長」則為天皇年號。(摘自Wikipedia)

(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harleslin9863&aid=142644713

 回應文章

BJ周
等級:6
留言加入好友
2020/09/03 23:20

好文!

從同樣教訓的反應

看出不同的民族性

Charles Lin (charleslin9863) 於 2020-09-08 11:55 回覆:
謝謝BJ。
另一個因素,政治之興衰,跟天時也有關聯,當時日本明治天皇卽位,剛從近七百年的武家政治走出,只算江戶時代也已兩百多年,新的開始,新烘爐,新茶古,而有清一朝已歷兩百多年,似日薄西山,奄奄一息,社會氛圍不同,也連代影響民族鬥志,終至一發不可收實,再回頭已是百年後。

天涯孤鴻···花窗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20/09/02 10:53

日本和中國一樣是鎖國,外來的黑船,確實帶給他們極大的震撼。

八國聯軍,何嘗不是把中國的民族自尊,自信一下子瓦解了。

Charles Lin (charleslin9863) 於 2020-09-04 22:07 回覆:
謝謝,其實鴉片戰爭發生在1840~1842年,英法聯軍1856~1860年,比黑船事件早或前後年,甚至1861年開始的洋務運動(自強運動),也比1968年開始的明治維新還要早,只能說當時日薄西山的清廷官僚系統過於顢頇,執行能力不足。

Sookhing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20/08/23 14:07

http://blog.udn.com/sookhing/9102055?f_UA=pc 

感謝您,想起參觀過猴硐煤礦,

台灣煤礦礦區應該列入世界遺產,

整個台灣都跟世界歷史緊密相連啊!

Charles Lin (charleslin9863) 於 2020-08-23 19:22 回覆:
謝謝Sookhing猴硐煤礦的資料。
我將Google地圖和文內那張地圖比對一下,𤠣硐煤礦似沒有列在裡面,倒是現在八斗子車站南面有四處(e,f,g,h),更南邊n還註明煤層露頭(Coal Cropping Out)深澳港附近也有幾個,其中m還註明煤層走向(strike)。
Charles Lin (charleslin9863) 於 2020-08-23 19:23 回覆:


Sookhing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20/08/18 23:10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494346

  今天研習會聽到戴寶村教授演講,

  也談到美國培里、台灣煤礦,

  工業革命後、蒸氣輪船時代的

  19世紀重要資源是煤礦,

  還好已先讀過您的文章,

 對台灣海洋文化歷史更清楚,

  感謝您。

Charles Lin (charleslin9863) 於 2020-08-21 22:43 回覆:

謝謝Sookhing,另一則遠洋輪船煤炭補給的故事。

「黑船事件」50年後,1904年日夕日俄戰爭,俄羅斯波羅的海艦隊東來,浩浩蕩蕩的龐大艦隊,煤炭補給也是很棘手的問題,為了能多載一些煤炭,船上空間被嚴重擠壓,連旗艦都不例外,最後安排是停靠沿線的法國屬地補給煤炭,一家德國船運公司也願意隨艦隊在海上補給煤炭;艦隊最後在法屬越南金蘭灣集結,整隊北上,當時艦隊共有五十多艘船艦,比美國當年的東印度艦隊還要龐大許多。

當時日本也在全力蒐集情資,看俄羅斯艦隊會走哪一條航線?後來日本商社的上海分支單位,得知隨行的六艘煤炭補給船已到上海,日方研判, 俄羅斯艦隊應會走對馬海峽到海參崴的航線,隨即展開佈署,日俄對馬海戰,日本重挫俄羅斯。

煤炭補給露底,無疑也是俄方失敗的原因之一。


Sir Norton 魯賓遜,救命!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20/08/17 12:20
黑船事件,日人引為國恥,以致自反而縮的起站迎敵。🏋️‍♀️🏇
您的功力使推陳出新,舉證歷歷有趣,旁徵博引大器。
Charles Lin (charleslin9863) 於 2020-08-18 17:05 回覆:
謝謝爵士美言。
乍聞美國在1854年就曾對台灣有興趣,憂喜參半,半信半疑,但看了那張基隆港附近煤礦的地圖,無疑美國早有非分之想。
Perry艦隊回國後出版三冊的Narrative of the Expedition of the American Squadron to the China Seas and Japan,那張地圖就是𥚃面一張,而且基隆港地形,和平島,深澳(番仔澳)跟現在的Google 比對,相差其實不大。
Charles Lin (charleslin9863) 於 2020-08-18 17:08 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