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8/02/24 00:05:00瀏覽5978|回應6|推薦121 | |
第一次聽到黑山的名字,是2010年上海世博的黑山館,乍看不很熟悉,以為像我們稱大陸東北是白水黑山的土地,英文名字Montenegro,也是模糊,但又有些似曾相識感覺,像是義大利境內山中, 國名為M開頭的迷你小國。(按:San Marino 聖馬利諾)
事後查相關資料,Montenegro位在巴爾幹半島的亞德里亞海邊, 原屬於南斯拉夫(Yugoslavia)聯邦六個成員國之一,2006年宣佈獨立,台灣一向按發音翻譯為「蒙特內哥羅」,其實不是很好記,大陸則意譯為「黑山」,言簡而意賅;大陸很多中文翻譯其實俗氣、意境不足,但黑山是翻得不錯。現在台灣的旅行社,有稱黑山,也有稱蒙特内哥羅者,但政府單位、銀行換匯等,都用蒙特內哥羅。
黑山人口才60多萬,是個蕞爾小國,2010年那時,距離黑山獨立也才四年,國際上的能見度還很低,但在世博倒有個黑山館,雖然不大,他們算很用心,在會場播映一段拍攝得很漂亮的風景影片,也準備不少秀麗山水的DM,所以印象中這個小山國,漂亮而迷人。這次的巴爾幹半島克斯黑三國12天之旅,行前對黑山的美麗風景,是有不少期待。
按照世界貨幣基金會(IMF)2016年的資料,希臘除外,巴爾幹半島有八個國家,以購買力平價(Purchasing Power Parity, or PPP)計算的人均所得(GDP per Capita),最高是斯洛文尼亞(美金32,085,第38名),其次是克羅埃西亞、羅馬尼亞和保加利亞,再其次是黑山、馬其頓和塞爾維亞,最低是波赫及科索沃;同一份報告台灣的人均所得是美金48,095,為第19名;所以黑山算是中等收入的國家。(表1)
我們這趟斯克黑12天的旅程,從斯洛文尼亞開始,中間大部份時間在克羅埃西亞,最後一天入境黑山,當天從黑山首都波德戈里察(Podgorica)離境,就人民生活程度上而言,是從高到低。
當天早上我們由所謂的亞德里亞海之珠—克羅埃西亞杜布尼克(Dubrovnik)出發,沒多久就到邊界關口,巴爾幹國家中目前斯、克、羅、保四國屬歐盟,但除了斯之外,都不是申根簽署國(Schengen Area),過邊界都要檢查護照,長長的車龍,足足耗了一個多小時,雖然當天是週末,出遊人車多,但也隱約顯露行政效率不足,不過領隊説還算不錯的,超過兩小時的很稀鬆平常。
好不容易過了關口,進入黑山境內,路況明顯變不好,交通狀況、路旁景觀和環境清潔也明顯變差,路旁可以看到不少保特瓶等垃圾,甚至車上的WiFi也時通時斷,進入落後地區的感覺很明顯,甚至在列名世界自然及文化遺產的科托(Kotor)古城,環境顯得髒亂,上洗手間,管理員故意少找錢、惡言相向情形,處處都有所謂「非文明」現象。
雖然科托灣,及黑山蔚藍海岸(Montenegro Riviera)等景點,海水蔚藍,風景如畫,就跟2010年在世博看到的,並無二致,柯托古城和柯托灣部分地區,也都列名人類自然及文化遺產,但環境及人文上的落後現象,卻大大折損的美麗風景,和心中的美好印象。
表1 : 2016年世界貨幣基金會(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or IMF)公佈的「購買力平價(Purchasing Power Parity)人均所得(GDP per Capita) 」,巴爾幹半島國家及台灣的資料。 ▲▼黑山海岸直線距離全長一百多公里,夾在克羅埃西亞與阿爾巴尼亞之間,這一帶海岸曲折,如犬牙交錯,科托灣入口在黑山與克羅埃西亞交界處,海灣蜿蜒迆邐,科托古城藏身海灣最裡面,隱蔽良好,當年威尼斯共和國縱橫亞德里亞海,看上科托的地理及地形優勢,曾將其主要海軍基地,從克羅埃西亞海上小島的赫瓦爾(Hvar),遷移到科托。下面是柯托灣放大圖,我們從最左邊克羅埃西亞入境黑山,再沿著科托灣左岸,一路彎曲前進,一直繞到最右邊的科托古城。 ▲第一次對黑山有印象是2010年的上海世界博覽會,黑山有個不大的館。後來才弄清楚,黑山是大陸的翻譯,台灣翻譯為蒙特內哥羅。 ▲進入黑山境內,路邊及兩旁山上種了不少柏樹,導遊解釋說柏樹直挺挺的,長得高,這裡的人相信,人間的祈求與禱告,可以上達天聽,估且信之。但黑山的基礎建設,明顯不足,不只路況不佳,環境亦欠整潔。 ▲▼沿著科托灣左岸,經過最窄處後小停,遠眺對岸,可以看到海面上的兩個小島-右側的聖喬治(St. George)島,和左側的人工島聖母岩(Our Lady of The Rocks)島,照片右邊的小鎮是佩瑞斯特(Perast);這兩個小島及佩瑞斯特,都列名世界自然及文化遺產。 ▲佩瑞斯特近景。(摘自Wikipedia) ▲▼聖喬治島和聖母岩島近景。(摘自Wikipedia) ▲▼雖然一路過來,黑山的基礎建設和環境保護,相形見絀,但科拖灣海水還是清澈見底,波光潾潾,沿途可以看到海中不少養殖牡蠣的箱網養殖設施。 ▲▼上面照片是從科拖古城的東邊半山腰拍攝,可以看到整個科拖灣迆邐曲折,隱蔽良好的形勢,照片上方中間是科拖灣進入亞德里亞海出口處,海灣最窄處和佩瑞斯特小鎮,位在照片中間山脊的背後最右端,下圖照片則是較低海拔,科托古城城牆聖約翰堡(Castle of St. John )處拍攝,可以清楚看到科托全貌。(摘自Wikipedia) ▲▼從科托南邊的半山腰公路旁拍攝,剛參觀古城時停在碼頭的郵輪,正要出港。 ▲科托古城城門,門楣上有一行字,字意是「屬於別人的我們不取,但屬我們的也不給別人」,柯托地區,包括古城,1979年以「古威尼斯人防禦工事」,列名世界遺產。 ▲▼古城兵器廣場(Square of Arms),和一棟有相當歲月的豪宅。 ▲古城有家賣燈籠的店,各色燈籠玲瑯滿目。 ▲城牆旁的一顆無花果樹,長得很茂盛,結實累累。 ▲科托的城牆,延伸到旁邊的山腰,照片中間半山腰的小教堂名為Church of Our Lady of Health,姑且譯為聖母康健教堂。 ▲科拖古城的天主教主教座堂(Kortor Cathedral)。教堂最初是1166年建成,後部份毀於1979年的大地震,但囿於經費,教堂修復做做停停,直到2016年才完成。 ▲▼塞爾維亞東正教會的聖尼克拉斯教堂(Serbian Orthodox Church of St. Nicolas),及其内部(下),塞爾維亞東正教會是東正教的自主教會之一。 ▲威尼斯統治時期沿著海岸邊所建城牆的一部份。
▲▼科拖古城旁的港口不闊,但水深,像這艘MSC(Mediterranean Shipping Company,地中海船運公司)旗下的九萬多噸巨型郵輪「音樂號(Musica)」,進出無礙,這艘也是前面照片正出港的那艘船,目前遊客已登船,升火待發。 |
|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