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2018/01/07 02:52:42瀏覽12508|回應8|推薦119 | |
第一次聽說馬可波羅(Marco Polo)出生地,是克羅埃西亞科楚拉島(Korchula, Croatia),是2010年上海的世界博覽會,克羅埃西亞館的DM,提到這個顛覆我們傳統認知的訊息;學生時期的教科書都說,馬可波羅是威尼斯人,2010年距離南斯拉夫解體,克羅埃西亞宣布獨立的1991年才19年,國際社會那時對克羅埃西亞事實上還很陌生。
2017年八月,我們來到當年記憶中,遙遠的科楚拉島,來探索這個當時也是半信半疑的訊息。8~18世紀,當威尼斯共和國(Republic of Venice)稱霸亞得里亞海的時候,隔著亞得里亞海,跟威尼斯斜斜相望的科楚拉島,也隸屬威尼斯。
馬可波羅跟他的父親及叔叔,在1275年來到元朝都城,當時稱大都的北京,歷史學家一般推測他是1254年出生,卽他17歲時就開始跋涉千山萬水,歷經四年,由陸路輾轉來到大都,之後在中國待了17年;1292年,父叔子三人受元世祖忽必列委託,由泉州出發,經由海路,護送蒙古公主闊闊真,出嫁現在波斯灣旁的伊兒汗國;完成任務後,三人回到最初的出發地威尼斯,已是1295年,馬可波羅已是41歲,少小離鄉老大回,這一趟旅行頭尾整整花了24年。
出身蒙古的成吉思汗,1206年卽一統漠北,歷經三次西征,到忽必列定都大都的1271年,蒙古建立了橫跨歐亞,疆域之大,空前絕後的帝國,當時連貫歐亞大陸之間的陸上絲路,全部都在蒙古帝國,和其四大汗國的掌控之下,絲路暢通程度也達歷史之最,雖然當時往返歐亞所需時間,動輒以「年」計,跟今日朝發夕至情形,當然不可同日而語,但也不是完全阻塞難通,往來的商人、傳教士、使臣已絡繹於途;不只來自中亞的「色目」人不計其數,有些更名列統治階層;當時資料也顯示,已有數千名歐洲人來到中國。
馬可波羅不是第一個到達蒙古的歐洲人,至少他的爸爸和叔叔,先前已來過中國一次;且早在1246年,當時在法國里昂的教宗英諾森四世(Innocent IV),就曾派遣特使柏郎嘉賓(Giovanni da Pian del Carpine)出使蒙古帝國,來到當時帝國首都和林,晉見大汗貴由,足足比馬可波羅三人早了29年;貴由以波斯文回覆教宗的信件,目前仍保存在梵蒂岡的博物館。忽必列也曾在1276年,派遣北京出生的景教教士,中國文獻說他是屬突厥一支的汪古人,敍利亞文獻則說他是維吾爾人的拉班掃馬(Rabban Sauma),出使伊兒汗國及耶路撒冷,但抵達時,耶路撒冷已被回教徒佔領,遂更改前往東羅馬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Constantinople)、羅馬教廷及法蘭西帝國的巴黎,意欲與基督教聯手,夾擊回教勢力。拉班掃馬後停留巴格達,直到過世,未再回到中國,他曾以波斯文記錄其足跡,記載他眼中的歐洲世界。
但馬可波羅因其遊記而出名,是當時歐洲最詳細的庶民階層中國旅行記錄,不只擴大歐洲人的視野,也豐富了歐洲人的地理知識,更激發哥倫布及其他旅行家,一探東方神秘國度之興趣,影響世界歷史旣深且遠。
科楚拉島位在著名旅遊海島,夏季山坡上,開滿薰衣草的赫爾瓦島(Hvar)隔壁,有居民1.55萬,比赫爾瓦島還要多,是克羅埃西亞在亞德里亞海上一千多個小島中,居民數第二多的海島。科楚拉島與本島間,隔著寛度僅900~3000公尺,狹窄的Peljesac海峽,有渡輪頻繁往返兩地,也是著名旅遊景點,島上也種植葡萄及橄欖樹,農業生產亦頗可觀,科楚拉島生產的白酒就相當不錯。
科楚拉島上最大城鎮也叫科楚拉,是個有厚實城牆環繞的小鎮,傳說馬可波羅的老家,三層樓房,有個高聳的塔樓,算當地的豪宅,有條窄窄的望海巷,一直可以通到海邊,離島上最大的聖馬可教堂(St. Mark Cathedral)僅數十步之遠,波羅家族無疑是當地的「好野人」。
馬可波羅是否來過中國? 學界都還有些雜音;馬可波羅是否出身科楚拉? 雜音更大,卽使克羅埃西亞學者亦無充分證據,也許只能估且聽之。但無疑的,馬可波羅影響世界歷史,旣深且遠,也間接導致一個多世紀後,歐洲15世紀開始的地理大發現(Age of Discovery),當然蒙古式微,鄂圖曼帝國控制路上絲路最末端,歐洲人日常生活必需品之一的香料輸入受阻,歐洲人也急於找到通往東方的新航路,則是更直接的原因。葡、西、荷、英、法諸國,相繼縱橫四海,歐洲國家實力,開始超越先前領先的中國,直到21世紀初,中國崛起,情形才稍有改觀;即令到今日,馬可波羅餘威猶存,如義大利威尼斯機場仍取名馬可波羅,到處可見的馬可波羅飯店,香港國泰航空的會員俱樂部,亦取名馬可波羅,甚至台北遠東飯店著名的義大利餐廳也叫馬可波羅。
來得早不如來得巧,馬可波羅到中國,也是這樣的例子。 ▲▼科楚拉(Korchula)島位在赫爾瓦(Hvar)島旁,約莫是亞德里亞海的中間位置,與在亞德里亞海頂端的威尼斯(Venice)遙遙相望;赫爾瓦島地理位置優越,曾一度是威尼斯共和國主要的海軍基地。科楚拉古城隔著窄窄的海峽,與Peljesac半島上的歐瑞畢克(Orebic)小鎮,遙相對望。 ▲早上起床,晨曦灑滿海面,從投宿的旅館,隔著海灣,遙望教堂鐘樓處的科楚拉古城。 ▲▼科楚拉古城旁海灣,一泓海水,清澈見底,夏日的早晨,泳客一早就迫不及待的下海戲水。 ▲▼海灣停滿遊艇。 ▲▼沿著海灣,古城的另一頭。 ▲▼科楚拉古城四週厚實城牆環繞,照片是古城的入口,域門上威尼斯翼獅(Winged Lion)標誌高掛,表示這裡曾被威尼斯統治過。 ▲▼餐桌上擺放的花盆,應是落地生根類植物,小花開得燦爛迷人。 ▲▼科楚拉古城有很多窄窄巷弄,巷弄盡頭的尖塔是聖馬可主座教堂(St. Mark Cathedral)的鐘樓,建築絕大部分是切成塊狀的石灰岩所蓋,赫爾瓦島旁的布拉曲島,就是著名石灰岩產地。 ▲▼科楚拉島四週海水清澄,陽光下波光潾潾。 ▲▼沿著海邊的的一段,一排高大松樹,樹形漂亮,海水蔚藍,風光旖旎。 ▲科楚拉古城另一端的小海港,及當年扼守海峽的堡壘。 ▲▼科楚拉島與Peljesac半島間的狹窄海峽。 ▲同團旅友在科楚拉古城小巷留影。 ▲▼聖馬可教堂旁的馬可波羅故居;這條狹窄的斜坡望海巷,可一直通到海邊。 ▲從馬可波羅故居塔樓頂,望海巷上頭的景觀,隔著海峽可以遙望半島上的歐瑞畢克小鎮,海峽上舟楫往來頻仍,如果馬可波羅真的是科楚拉出生,想必當年曾望著海峽,編織他的夢想。 ▲從馬可波羅故居塔樓頂,看出去的聖馬可教堂鐘樓。 ▲另一條島上的望海巷。 ▲第一次聽聞馬可波羅出生於克羅埃西亞,是從2010年上海世界博覽會克羅埃西亞(大陸譯克羅地亞)館的DM。 ▲馬可波羅故居所貼,馬可波羅從威尼斯到中國的來回路線圖,但中國內部行程,與其他同樣圖比起來,每張圖似都有些小差異,不盡相同。 ▲▼上圖為教宗英諾森四世特使柏郎嘉賓來回蒙古和林的路線。下圖為現存梵諦岡博物館,貴由以波斯文回覆教宗,及貴由之蒙古文玉璽章。(摘自Wikipedia) (請參閱「法國」教廷特使訪問蒙古帝國 http://blog.udn.com/charleslin9863/41787516 ) ▲元世祖忽必列特使拉班掃馬1280~1294年赴歐洲路線圖,掃馬後來停留在巴格達,直到過世,未再回中國。(摘自Wikipedia) ▲馬可波羅本身未曾出版地圖,但據信曾由中國帶回不少地圖資料。左圖是現存威尼斯Museo Correr博物館,1457~1459年由天主教修士毛羅所繪製的「毛羅地圖(Fra Mauro Map)」,毛羅地圖被譽為「中古世紀最偉大的地圖學記錄」,據信該地圖也參考甚多馬可波羅帶回的資料。右圖是NASA以現在衛星影像比對,結論是「毛羅地圖令人驚訝的正確」。(摘自Wikipedia) ▲這是收藏在美國國會圖書館的一幅地圖,是所謂羅西收藏(Rossi Collection)之一,羅西收藏據稱源自馬可波羅家族,由其三個女兒署名。這張地圖包括北美阿拉斯加、阿留申群島、堪察加(Kamchatka)半島、千島群島、日本等地,其中的契丹文,明顯是重繪圖者模仿原始資料上之文字,也引起馬可波羅在中國期間,是否在哥倫布前200多年,卽到過北美的爭議。(參考 : Wikipedia & 古地圖密碼 1418中國發現世界的玄機 作者: 劉鋼 聯經出版社) ▲在渡輪碼頭看到的克羅埃西亞海軍砲艇。 ▲小汽車、大型遊覽車皆可上渡輪,海峽不寬,僅十多分鐘即可抵達。 ▲渡輪抵達歐瑞畢克小鎮,小鎮依山面海,景色迷人。下船後是在離港口不遠,小鎮的一家旅館餐廳,享用生蠔餐,此地海水乾淨,生蠔養殖亦頗有名。 |
|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