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09/29 00:26:01瀏覽3514|回應2|推薦173 | |
前言:據報載,「蘭陽博物館試營運期間,因為遊客缺乏公德心,館內許多展示品慘遭破壞。」讀到這則報導,其實沒有太多驚訝,在未嚴格管制參觀人數的情況下,沒有破壞才奇怪。 既然到了烏石港,順便再去蘭博館看看,大致上遭破壞的展品已修復,並無想像中不忍卒睹的景象。由於仍在試營運免收門票期間,每個展場都是人滿為患,鏡頭仍然不知從何對焦,以下部分照片是6/19拍攝,今昔對照,頗多感觸。 蘭博入口整齊排列的館徽,是以噶瑪蘭族人傳統木刻人型為圖騰,館徽欲傳達的意涵為:「人和自然的和諧共生」及「人與歷史的聯想」。 層層下降的階梯延伸到大門口,有引人入勝的巧妙。 一樓大廳以玻璃帷幕自然採光,寬敞明亮。 自然光與燈光交錯散落,呈現現代博物館的時尚、以及幾何線條的美感。 蘭博的建築樓層為四層樓設計,搭手扶梯一路導引從最上層逛起。 四樓的視野開闊,可遠眺龜山島及烏石港。 安達魯西亞號停泊在烏石港的畫面,卻是可遇不可求了。 常設展結合建築樓層共有「山之層」、「平原層」、「海之層」、「時光廊」,介紹宜蘭的地理環境、人文歷史、生活軌跡...等,是一個認識宜蘭的窗口,其中最精采的是「平原層」,以一種如同「劇場」般靈活的手法,以一比一的比例,活生生地呈現先人的生活。 挑夫,也就是苦力,肩扛重物、徒步送貨,完全靠勞力賺錢的人。 喊玲瓏,賣什細。一根扁擔,兩箱百寶盒,一肩挑起,沿路叫賣,穿過大街小巷,販賣胭脂、水粉、針線等物品,最受婆婆媽媽太太小姐歡迎。 一碗加了糖水的粉圓,比現在熱門到國外的珍珠奶茶至少早了五十年。 賣粉圓小販坐的椅子也有歷史,是從日本運來的「紅毛土桶」水泥墩,蓋橋鋪路剩下來的。 有人的地方就需要精神寄託,紅頭師公,也就是道士,相當於那時代的心理醫生,業務範圍包括消災改惡收驚等等。 離開「商業街」,相隔不遠,還有農村景色。 農民穿著以竹條編織的「龜殼」當雨衣,在田中插秧的情景。 低漥地區利用鴨母船收稻。 稻間鴨是一種專門培育出不具飛翔能力,但體型適合在稻田中活動的「合鴨」,稻子收割後,任其悠遊田間,幫助稻農除蟲、草和施肥,功成身未退。 腳底的玻璃還有小鴨在稻田工作的樣子,作的唯妙唯肖,讓人不忍心踩下去.。 造型逼真的「鴨賞」製作過程模型。 鴨賞是宜蘭特產中的代表,它是一種臘味醃製食品,鹹中帶鮮,和蒜苗一起熱炒最合味。 「平原層」真實呈現宜蘭昔時生活風貌,這樣的生活很多人經歷過,更多人連看都沒看過,連想都不想過那樣的生活,但在地球資源被人類用盡殆絕的今日,開始有人在省思,過這樣的簡僕生活,或許才是與地球萬物和平共存的方式。 逐層參觀到一樓「時光廊」,發現蘭博也有伯朗咖啡,連同外澳海邊、外澳山區,方圓不到五公里處,竟有三家伯朗咖啡,密度之高猶勝於台北城。 同樣的地方,不久之前是個小小的藝文廳,繚繞著馬修連恩的音樂。 端午節過後,全國詩人假蘭博開「聯吟大會」,馬修連恩應邀開場演唱。 那天本來不對外開放參觀,因為館內辦活動不設門禁,我們和其人一樣混水摸魚進去,一進大廳就聽見馬修熟悉的歌聲,我像個小女生看到偶像一樣興奮,只差沒尖叫起來! 馬修隨興彈奏的電子琴,搭配國內知名音樂家周以謙的二胡、黃殷鐘的蕭或長笛,新世紀音樂與傳統樂曲融合得如此美妙動人。 周以謙和黃殷鐘都在宜蘭教授樂器,馬修這位台灣女婿卻是全台到處散播音樂,三個人結成好朋友、好搭檔,也因為對音樂的熱愛和使命感。 一直以來我喜歡馬修的音樂,這種屬於新世紀音樂(new age)的特色,是與大自然題材有關,使用大自然音源:如風聲、雨聲、流水等音響,使人融入大自然情境中,油然產生喜樂與祥和。 在台灣十幾年來,馬修已經超越新世紀音樂,不再只是個「環保音樂家」,他用心去體會台灣這塊土地上的生活,收集各種台灣本土民謠,用他最真實的感動與熱情譜出台灣奏鳴曲。 當馬修以不是非常純正的發音吟唱出客家民謠,全場觀眾報以最熱烈的掌聲,我的手心都拍紅了! 宜蘭多了一個當地人不會去的咖啡館,卻少了一個聆聽馬修用生命演唱的音樂廳,到底是得?是失?
音樂:收錄馬修連恩現場演唱 |
|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