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熱愛旅遊,像是一種生理需要,陽光、空氣、水,生命三要素之外的第四要素;又像是一種毒癮,固定時間就會發作,不解癮頭便渾身不舒服。感謝週休二日,讓終日案牘勞形的小上班族有較多旅遊的時間。
長期的旅遊觀察,我發現大部分的人都犯了「遊」而不「憩」的通病:到一個景點走馬看花,又匆匆趕往下一個景點,一趟行程下來,是到了很多地方,看了很多景色,卻把自己弄得人仰馬翻、疲憊不堪,沒有達到遊憩的目的,反而比上班還累。
究竟旅遊的目的是什麼?除了遊山玩水增長見聞,更應該是一種讓身心安頓的生活方式,如果為了貪看多一點景色匆匆趕路,那就失去旅遊的目的了。
旅遊的心態因個人性格而異,同時也會隨著時間和經驗的累積而改變,我將它區分成二種型態:一是「不到峨嵋不看山」,二是「一路看山到峨嵋」。
峨嵋山位於四川盆地西南邊,是佛教四大名山之一,古木參天,流泉飛瀑,景色絕倫,自古就有「峨眉天下秀」之美譽,1996年列入世界文化遺產,馳名中外。
詩仙李白二十四歲遊峨眉山,吟下「登峨眉山」:
蜀國多仙山,峨眉邈難匹。周流試登覽,絕怪安可悉?青冥倚天開,彩錯疑畫出。泠然紫霞賞,果得錦囊術。雲間吟瓊簫;石上弄寶瑟。平生有微尚,歡笑自此畢。煙容如在顏;塵累忽相失。儻逢騎羊子,攜手淩白日。
逸興湍飛地將峨眉山的「雄、秀、神、奇」寫活了!
另一位大詩人蘇軾的故鄉在四川眉山,與峨嵋山有地利之緣,如同故鄉的景物一般,牽動他的多感心緒,一再於詩中念念不忘:
每逢蜀叟談終日,便覺峨嵋翠掃空。
(秀州報本禪院鄉僧文長老方丈)
瓦屋寒堆春後雪,峨嵋翠掃雨餘天
(寄黎眉洲)
已泛平湖思濯錦,更看橫翠憶峨嵋
(法惠寺橫翠閣)
三首詩中三個「翠」字,讓峨嵋山有統一的印象,「翠掃空」三字更寫出了峨嵋山最美好的意象,一個山水名區要找到代表它的詩人需要更多的情愫,李白畢竟只是遊客,詩句再美總還少了點什麼,不像蘇軾是在峨嵋山下長大的,多了一份懷念故鄉的濃情密意,蘇軾代言峨嵋山當仁不讓哪!
有了東坡先生的背書,峨嵋山之美無須贅詞,從古至今到此一遊的人不知凡幾,或為求仙術、或為隱居、或為悟道、或為散心、或為賞景,理由不一心境迥異,相同的是峨嵋山是共赴的目的地。
峨嵋山也可看作旅遊的動機和最終目的:
出門旅行,有人習慣詳列計畫書,食宿和目的地均按表操課,可歸納為「不到峨嵋不看山」的一型;有人喜歡臨時起意,完全沒計畫就出發了,是屬於「一路看山到峨嵋」的類型。
乍看之下,前者有條不紊,後者流於草率,似乎前者優於後者,不過,旅途中常有意外狀況發生,絕對不可能完全如計畫中一一實現,譬如氣候、路況、人為因素等等,造成旅遊不順遂,大大壞了遊興;隨性出遊者,原本不抱太大預期心理,遇到狀況也較能以平常心看待,對於途中景物更常有意外的驚喜之歎,但也因未事先規劃,往往落得食宿無著落的慘況。
無論「不到峨嵋不看山」,或「一路看山到峨嵋」,二者各有優缺點,過與不及都不好,如能取中庸之道,抱持「不到峨嵋不看山」的嚴謹態度,兼有「一路看山到峨嵋」的閒適心情--事先規劃,隨遇而安--提升旅遊的品質,讓身心獲得最好的休憩。
畢竟,旅遊是一種慢悠悠的行程,而不是快快走到終點。
圖片來自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