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05/24 02:28:35瀏覽1592|回應1|推薦4 | |
前一陣子北部熱對流強烈,新店出現龍捲風,有高中生拿手機拍下畫面並上傳到YouTube,馬上透過臉書、噗浪在網路上迅速傳播。影片裡高中生和同學驚呼連連,他也為影片下了「人生第一次看到龍捲風」的標題。這股「嗨勁」感染了不少網友,有人擔心這是否又是一個天氣異常的徵候,也有人慫恿他「趕快投稿給新聞台,賺一點錢」。 果不其然,各媒體很有效率地追逐這則新聞,於是又有更多人「看」到了這起「異象」。龍捲風在台灣少見,但非異常。根據中央氣象局,龍捲風大多發生在強冷鋒和鋒面前雷雨帶附近,台灣在春天和夏天偶爾會有龍捲風出現。 當今傳播管道發達,無論世界哪個角落發生地震、海嘯、森林火災,透過國際媒體傳送,遠在萬里之外的觀眾都可以如身歷其境,體驗天涯海角的各式災難,因而有「現在天災怎麼這麼頻繁」的錯覺。各種「末世預言」也有了可以搭順風車的機會:馬雅預言的二○一二、王老師預言的五一一,「世界快要毀滅」這種對理智而言可能斥為無稽,但在世界各地災難景象不斷播放,不少人可能真的有地球末日似乎距離不遠的感覺。 近年地球上的天災是否比五十年前、一世紀前多,沒有人能打包票,因為一百年前的傳播技術不發達,西班牙規模五、十人死亡的地震消息,很難傳達到遠在地球另一端的台灣。但可以確定的是,現代人比一世紀前的人,透過媒體,「經歷」了更多的天災。 尤其台灣網路、可攝影的智慧型手機普及,加上媒體日益青睞這類「素人新聞」,加速了各種「災異」的傳播速度,但關於「災異」背後的知識性解釋,卻遠落後於對災異本身的獵奇心理。 當氣候變遷已成為全球矚目焦點,面對各種撲天蓋地而來的災異訊息,如何以適度的戒慎心情因應,而非杞人憂天過度恐慌,別忘了發達的傳播工具,所帶來的「放大鏡效果」。 |
|
( 時事評論|環保生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