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8/03/02 16:15:16瀏覽13235|回應8|推薦59 | |
豎琴, 是一種美麗的撥弦樂器, 有著輕靈柔美的音色, 也同時擁有細緻浪漫的造型。原始的豎琴其靈感從弓演變而來, 起源時間至少可追溯到西元前3000年的古地中海地區。在歐洲,豎琴最早出現在愛爾蘭, 許多吟遊詩人, 憑著手中的樂器、敏捷的詩才和豐富歌謠, 四處吟詩講古, 扮演預言者或宮庭智囊團之類的角色, 在政治與藝術等層面都發揮了特定的影響力。中世紀以後, 羅馬人及諾曼人多次入侵, 改變了整個塞爾特社會的結構, 吟遊詩人的地位一落千丈, 從位極人臣貶為樂師, 最後淪為流浪走唱的藝人。當天上的精靈落入凡間, 那原本氣質高貴的豎琴與詩歌, 也成為愛爾蘭普羅百姓裡, 口耳相傳、街巷皆聞的民間藝術。 十七、十八世紀, 愛爾蘭在英國的統治下, 被迫放棄自己的宗教,失去財產,更失去受教育的機會, 在那壓迫日深的社會氣氛中, 音樂成為所有愛爾蘭人反映及抒發苦悶心情的最佳方式。當許多愛爾蘭的豎琴家帶頭登高疾呼, 反對英國的律法與殖民時, 豎琴家逐漸變成反抗份子中的代表,伊麗莎白女王時,甚至只因演奏豎琴就會遭到處決或入獄的命運。自此以後, 豎琴在愛爾蘭, 不僅僅只是一種樂器, 更成為愛爾蘭人追求自由、爭取和平的象徵。 在那段時期, 誕生了愛爾蘭有史以來最偉大的詩人, 葉慈。他是「愛爾蘭文藝復興運動」的領袖,也是「愛爾蘭文學劇場」的創建者之一。葉慈早年的創作仍然具有浪漫主義的華麗風格,善於營造夢幻般的詩意氛圍。後來在參與愛爾蘭民族主義運動的影響下,葉慈的創作風格發生了激烈的變化, 他對政治的關注也不再局限於文藝復興運動時所醉心的文化領域, 而投入在更多愛爾蘭的政經活動。1923年, 葉慈榮獲諾貝爾文學獎, 獲獎的理由是「以其高度藝術化且洋溢著靈感的詩作表達了整個民族的靈魂」。他精美深刻的詩篇,始終縈繞著沉重的愛爾蘭, 歌頌著古老的神話傳說和他所深愛的國土山河。 在葉慈的眾多詩作中, The Sally Gardens <在楊柳園畔> 是一篇精妙的情詩小品, 作於1889年, 是葉慈二十四歲浪漫風格時期, 依據愛爾蘭古老民歌重組而成。The Sally Gardens 的版本雖多, 但是來自愛爾蘭的女歌手Mae McKenna, 淒美飄逸的吟唱, 搭配豎琴的浪漫典雅, 卻是我心中難以忘懷的摯愛。當溫柔的豎琴聲響起, 撥弄著一段感性的旋律, 溫暖而抒情的歌聲, 讓我們的心思, 一起回到那古老遙遠的愛情故事, 飄逝的青春在回憶中, 徒留年少輕狂的感嘆, 與那追悔不及的哀傷。 沈醉中, 嘗試就原文詩寫下自己的翻譯版本, 在這靜謐的午后, 算是留給自己, 一段甜美中卻帶著些感傷的心情註記。 ~ The Sally Gardens Down by the Salley Gardens 當我漫步走入柳樹園 She bid me take love easy 她曾叮囑我溫柔對待這份愛 In a field by the river 我的摯愛與我並肩佇立 She bid me take life easy 她說生命應該要順其自然 資料來源: 1. CD Hi 唱片音響購買指南: 從舊金山到愛爾蘭的夢想家 /張瑞娟http://cdhi.audionet.com.tw/people/%A8%E4%A5L/%A4%CC%B7%E7%AAk%C4%F5%BA%D6%AFS.htm 2. 維基百科: 愛爾蘭/豎琴/葉慈 http://zh.wikipedia.org/wiki/%E8%B1%8E%E7%90%B4 引用文章 rebirth: Down by the Salley Gardens |
|
( 休閒生活|音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