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2008/02/27 08:33:32瀏覽14831|回應9|推薦71 | |
從高中時代便很喜歡的一首蘇格蘭民謠- "羅莽湖畔" , 以前一直只當是描述山川風景及愛人離別的歌, 但是在對歌曲背景及塞爾特人的歷史情懷有更多瞭解後, 便深深地愛上了這首歌。在山上, 在湖邊, 當抒一己之懷, 唱起這樣古老而深情的歌時, 如何能不在心中掀起陣陣波濤, 憶起遙遠國度的歷史悲歌與情愁 。 「古老、悲傷、遙遠的故事和久遠的戰爭」, 似乎是蘇格蘭與愛爾蘭的最佳寫照,千百年來, 塞爾特族人(Celtic) 的血脈與靈魂中, 一幕幕悲劇英雄的事蹟反覆的上演,以流血犧牲喚起民族意識,在追求自由與獨立的過程中, 永不妥協的天性與堅忍卓絕的民族毅力,令世人動容。 塞爾特人是北歐的古老民族,西元前五世紀時, 陸續遷移至不列顛群島, 也建立了他們的家園與文化。隨著盎格魯-撒克遜人以及後來諾曼人的入侵, 英倫三島的南端, 逐漸形成強勢的英格蘭, 而塞爾特人則不斷遷移至蘇格蘭、愛爾蘭, 甚至包括法國的不列塔尼半島。在這些地方, 都有著美麗而荒涼的高地景致與壯麗山川, 同樣在冬季吹拂著來自北大西洋的寒風, 在一片蒼茫蕭瑟之中, 塞爾特人也持續用著他們的語言(蓋爾語), 在悠遠蒼涼的風笛聲中, 傳頌著他們久遠的民族悲情與生命情懷。 看過電影《英雄本色》的人,想必都能感受到蘇格蘭人民獨特堅毅的民族個性, 威廉華勒斯(William Wallace) 帶領一群蘇格蘭民兵對抗殘暴英王艾德華一世(Edward I) , 雖在戰役中萬夫莫敵, 卻難逃最後敗亡遭處死的命運, 華勒斯在就死前高喊自由的呼聲, 也喚醒了蘇格蘭人的團結, 驅逐了英格蘭人, 也獲得了短暫的獨立。之後, 蘇格蘭和英國之間的戰爭持續了數個世紀, 即使到了19世紀, 英格蘭已是強大的強權帝國, 蘇格蘭與愛爾蘭雖在它的統治地域內, 但是英國人終究無法征服塞爾特人民的心, 那千百年來傳承的勇氣與熱情。時至今日, 英倫三島上, 愛爾蘭早已是獨立的國家, 蘇格蘭即使歸屬英國, 卻享有政治與經濟上獨立自主的空間, 塞爾特人民追求自由與生命自主的事蹟仍在持續。 過去那些英勇抗爭的鮮血並沒有白留, 塞爾特人更將他們的民族個性與歷史悲情, 反映在音樂與文化的傳承中。當聽到時而激情高亢, 時而婉轉悲傷的風笛聲, 伴隨著蘇格蘭高地上流傳數百年的民謠旋律,那壯闊的景致風光,陰霾的高原天空,四面八方擁來的海潮浪聲, 便那樣一陣陣襲捲而來, 深深佔住我們心中, 難以忘懷。二十世紀末, 當新世紀音樂崛起, 如恩雅寧靜空靈的樂聲, 像康妮多佛的抒情哀傷, 許許多多的塞爾特音樂及歌者, 便陸續在世界音樂中展露頭角, 用他們古老流傳的蓋爾語, 用他們的風笛與豎琴, 在新世紀的文化傳承中, 發光發熱, 也征服全世人的心。而當你看到愛爾蘭踢躂舞舞者的熱情與活力,在《火燄之舞》的震撼演出時, 如何能不對這樣深刻的民族歷史情懷,抱以最深的敬意與感動。 再次聆聽著那哀傷抒情的歌曲, 但我知道歌者的心中並不孤寂, 感傷中仍有期許, 那熱情與深切的期盼也將持續縈繞, 在那美麗深情的羅莽湖畔, 以及每一顆真知真性的心。
Loch Lomond 男聲版: http://www.youtube.com/watch?v=1uZ-p-tN8Gs 註記: 羅莽湖畔, 這首傳唱久遠的蘇格蘭民謠是關於蘇格蘭歷史上一段慘烈的歷史。 歌詞與註記資料取自奇摩知識 圖片來源: www.scotland-flavour.co.uk/ scottish-lochs.html |
|
( 創作|散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