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11/05 00:58:18瀏覽492|回應0|推薦3 | |
<相聲與詩的關係 -共通的藝術規律> 一、 作為曲藝(說唱)藝術的一種,其表演者以第一自我的演員身份出場。 二、 作為笑的藝術須組織一系列包袱以多次引發笑聲。 一般戲劇中,演員不能為第一自我,即是說梅蘭芳在台上不能是梅蘭芳,楊麗花不能是楊麗花;而曲藝表演中,表演者就必得是第一自我,馬季就是馬季,趙炎就是趙炎,即便有時應表演需求,曲藝演員必須臨摹角色,也是以其第一自我去臨摹的。這是區分戲劇與說唱藝術的重要特徵,戲劇的演員得要是戲劇角色,不論這角色名是否與演員名相同,只要有角色要演,它就是戲劇而非曲藝表演。 而說唱藝術中用以辨別相聲的特徵,即是以一系列包袱多次引發笑聲,就是我上次提到的特色──「逗」。值得注意的是,只有一個包袱的還不能叫做相聲,那叫做笑話。有些單口相聲作品開頭常說「今天我來給各位說個笑話」,要是真只有這樣一個笑話,那這就不能算是一部相聲作品。相聲行話說「三個雷」,指的就是得安排三個大包袱,在這三個大包袱間穿插許多小包袱來逗樂觀眾。其中有種相聲演員常用的包袱結構法,稱為「三翻四抖」,為大家簡單介紹一下: 甲:中國拔尖的皇帝- .乙:誰? 甲:唐太宗李世民。 乙:是嗎? 甲:貞觀之治,勤政愛民。 乙:那是。 (一翻) 甲:中國拔尖的宰相- .乙:誰? 甲:甘羅。 乙:是嗎? 甲:十二歲上,拜相登台。 乙:那是。 (二翻) 甲:中國拔尖的文人。 .乙:誰? 甲:王陽明。 乙:是嗎? 甲:格物致知,天人合一。 乙:那是。 (三翻) 甲:中國拔尖的大將軍- .乙:誰? 甲:常山趙子龍。 乙:是嗎? 甲:七進七出,救出阿斗哇。 乙:那是。欸,救個阿斗那就能成為大將軍嗎? (四抖) 以上例子出自《相聲說垮鬼子們》。不難看出,在「三翻」中通過反復強調了甲對中國大人物的認識,從而使乙對甲建立了充分的信任,這就爲下面的「四抖」做了鋪墊。由於乙在三翻中皆同意甲的說法,到了四抖先同意,又忽然質疑,形成對立,這就抖了一個包袱。「三翻四抖」有一個重要的藝術規律,就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三翻」與「四抖」的對立越尖銳,越能使觀眾出乎意料,這包袱就越響。但如果包袱不在情理之內,那包袱就抖得沒意義,難以接續,會影響整體表演的流暢性。到此也該扣扣題、說說詩了,「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同樣是詩寫作上由來已久的準則,蘇軾曾說過「詩以奇趣為宗,反常合道為趣」。就試著用「三翻四抖」的方式來看下面這首詩: <疲於抒情後的抒情方式> 夏宇
第二天院子裏的曇花也開了 開了 第一、二翻的描述雖然來得突然,但並不是如此難以理解。就是某天吻過後鼻子上長了個痘痘,作者不擠掉它卻照顧它,如同照顧植物、病患一般。三翻說曇花開了迅即又謝,亦是極為自然的現象。最後三句則將痘痘、曇花、愛情用長短邏輯加以連結。一般情形下不會比較這三者的長短,與現實有所對立,也就是「抖」。前三翻的鋪墊,使讀者能夠在情理之中做這樣的思索──「痘痘真的只是痘痘嗎?如是為什麼不擠掉就好?痘痘與曇花有什麼關係?痘痘會長出曇花嗎?」 「三翻四抖」在相聲中有許多變形,不一定都是先三翻再一抖,要如此讀詩,當然也不用像筆者硬是要去找到三翻再抖。注意到翻抖間「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藝術規律是相聲與詩藝共通的就行了。 |
|
( 創作|散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