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最好的榜樣 105.3.30馬祖日報副刊
2016/03/30 15:33:07瀏覽160|回應0|推薦17

最好的榜樣    105.3.30馬祖日報副刊

    今年父親節的來到,使我想起去年的七月,父親為了固守田水,頂著午後炙熱陽光,忍受挨餓的事。那時,多少農人望著酷熱炎炎的氣候而憂愁,望著乾裂的河底而悲傷嘆息;天天的勞碌,為的只是一些能供耕種灌溉的田水。因此,有抽水機的農夫就日夜不停地抽水;沒有的,就得守著水利會的抽水馬達分一些水來耕種。

    有時為了爭那一點點水資源,彼此會不顧住同村里的情面,吵得臉紅脖子粗。有人說,莊稼是農人生命的一切,但雨水又何嘗不是呢?那時的父親為了田水,就常常早出晚歸,他不識「勤苦、勞苦」的字眼,但為了我們全家大小,不得不辛苦的守護田園,伴隨著星辰與日月,守著耕耘田園的孤獨和寂寞。

    負笈異鄉的日子裡,只有寒暑假在家,父親從不要求我們兄弟上田幫忙;有時下田工作,比較粗重的農事,也不給我們做。放假在家,常會遇到村裏的熟人,他們總會叮嚀我們說:「你父親拚老命地工作,供給你們讀書,長大後,你們要如何的孝順他們?…」聽過這些訓誨之後,一股辛酸湧上心頭,我低頭,無言。

    父親終年的與泥地為伍,天天做同樣的工作,既辛苦又單調乏味,箇中滋味豈是年少心靈的我所能體會?在農忙期,我和哥哥跟隨父親拿起鋤頭,在大太陽底下揮汗修鋪田埂,挖補要種各種蔬菜、花生和甘藷等田壟的工作,終能明白做農事的不易,要有耐操的體力和定力。因此,當我幸運地能一路求學,在陰涼的教室內唸書的時候,就會聯想起村莊裡那些熟識的叔伯對我戲謔的問話:「讀書辛苦?還是做農事辛苦?」這些話語帶給我的警惕和勉勵,我都謹記在心。

    在就讀臺北師專四年級的那年暑假,父親的小腿受傷,哥哥和我到田裡幫忙施肥,我背起滿滿的肥料桶子,在稻田的軟泥中寸步難行;曾有數次差一點要跌坐在秧田上。肥料的粉末如飛砂飄入眼睛;幾趟下來,肥料細粉黏在濕透的汗衫上,粗重的負荷與難受,也使我想起某次父親腳趾受傷依然下田施肥的事。

    那次,父親上田忘了帶茶水,我依照母親的吩咐送茶水到田裡;他工作到一個段落,停下來喝些茶水,接著又背起了肥料桶子繼續工作。那時,剛好鄰田的嬸嬸在巡視秧苗,看到我到田裡來,便走過來跟我聊天,她說:「唉呀!你爸爸一大把年紀了,你應該跟他學學做農事和種各種莊稼;不然,像他腳受傷了還得下田,不是很難為他嗎?…」

    父親這棵大樹,為我們一家遮風遮雨的,他每次從田裡回家,不曾聽他說過一次累;子女們那能明白他終日辛勞,為孩子成器成材拚鬥的心?看著他灰白的髮絲在微風中飄揚,和那漸去漸佝僂的身影,為自己無能為力挑起他肩上的重擔而自責萬分。

     那次以後,我假日返家,放下自以為是的身段,用心體驗真正的田園生活,也感受到大地萬物欣欣向榮,自強不息奮進的啟示。嚐到和父親一樣肉體的疲憊與酸楚。施肥和噴灑農藥所造成的筋骨疼痛痠麻,讓隔天的我下不了床;這使我能徹悟生長在清貧之家的子弟,能追求知識學問是相當幸運和可貴的。希望有朝一日,能以個人所學,貢獻智慧心力,多多照顧農人的生活。

     多少的父親節過去了,我依然不知道父親的年紀,也沒有刻意去記憶他的生日是那天?直到有一天,看見他吃完飯後,從嘴裡拿出兩片假牙來清洗,當他的癟嘴顯現在我的眼前時,方才驚呼,我的父親老了,老得已經沒有半顆牙齒了呀!仔細看他的容顏,全白的鬢毛在黝黑的臉上特別顯眼,一條條深陷的皺紋,刻畫著父親多少年來辛苦的印記。有牙齒的人哪能感受到他用那沒有牙齒的嘴巴,去咀嚼食物與面對未來人生,是何等的困難與吃力!

    那年七月有天上午,父親做幫伴工替人挑秧苗,工作告一段落,回家才十點半左右,又趕著上田裏看守田水。午飯時,仍未見父親返家吃飯,我便騎上單車到田裡換他回家用餐。一路上,雲堆得很高,一股股的熱浪從沒有一縷風的原野包圍過來,連日來的熱氣奔騰,讓人感到每一吋的土地都有崩裂的感覺。

     遠遠就傳來汲水引擎的聲音,站在小工寮旁的父親正拿著草帽在搧著風,我用勁猛踩單車的踏板,低頭看到快速通過小徑的轉輪,不禁感觸萬分,父親就像眼前不得停歇的車輪,在炎熱的艷陽下,仍得奔波前行。

     幾個年長的姊姊早已出嫁了,家中只有哥哥、我和妹妹,母親常說:「要是咱們的男孩子早出生,你阿爸也不必這麼辛苦!」上了六十年紀的爸爸,常為了賺點微薄的生活費用,就得挑起經濟的重擔。每當村里的熟人和父母在一塊兒聊天時,總會戲謔地說:「你們實在好命呀!至今仍有兩三個大孩子在唸書。」哪是好命?是拚老命才對;雙親苦在心裡,笑而不答。

     「爸爸」這個名詞,在我心靈中,闡明著生命傳遞的一種莊嚴,代表著全家生活的支柱和無限的支援;在平淡的歲月中,有偉大而深層的意涵。從懂事以來,就覺得老爸很忙,少有時間和他相聚聊天;尤其國小畢業後,離鄉念初中以後更是如此。偶爾和他一起吃飯,很少說話互動,不曾談些什麼?他也從不刻意教給我們什麼?但他以無言的身教,與人不計較、忠厚勤樸的個性、謹慎認真負責的做事態度,樹立我們為人處世的準則和標竿,使我們兄弟姊妹學會了堅忍、耐煩、自我負責的生活態度,坦然的接受成長和社會現實的考驗,從而求得踏實而有義的燦爛人生。

    三十幾年來,我長大茁壯了,也在社會工作,有能力減輕家中經濟生活的負擔,而父親依然如昔日辛勤的工作,沒有改變他淡泊的生活方式。與從前不同的只是,他把騎了二十幾年的破舊鐵馬放進矮屋裏,換上小天使五十的機車;把那破舊變黃的草帽換成一頂新的。每當我在書房裡投閒置散,聽到熟悉的機車聲由遠而近,腦海就映著滿頭白髮的父親戴著草帽,騎著紮上鋤頭圓鍬的鐵馬,頂著大太陽奔馳在原野的石子路上,…。同時湧起小學唸過的那首憫農詩:「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念盤中飧,粒粒皆辛苦。」不再是一個概念和字面的意義,而是農家赤裸裸真實生活的寫照。

     如今的我,身在北部都城的異鄉做個春風化雨者,每到八月,慶祝父親節氣氛的濃郁,總使我思想起遠在雲林偏鄉從事農作的老爸、與他一起從事農事的種種。對父親數十年來辛苦的撫育和教導,表示由衷的感激,同時祝福他與世上為人父親的,永遠喜樂、平安,老康健。

 

( 創作散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c3b2&aid=51840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