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16集的主旨,真經乃是義、句、味,三者具足。
如果你發現有些經,「義、句、味」十分接近者,表示這些經的演說時間也幾乎同時,
例如,法華經和楞嚴經就是---「幾乎同時」。
甚至,佛說楞嚴經的時間點,也是有可能「晚於」法華經哦 !
以下略舉二經之中,「義、句、味」幾乎重疊的 12 個例子,請看...
(1)
楞嚴經卷4
爾時世尊告富樓那。如來今日普為此會。宣勝義中真勝義性。
令汝會中定性聲聞。及諸一切未得二空迴向上乘阿羅漢等。「皆獲一乘寂滅」場地。
法華經化城喻品
諸比丘,若如來自知涅槃時到,眾又清淨,信解堅固,了達空法,深入禪定,
便集諸菩薩及聲聞眾,為說是經。世間無有二乘而得滅度,「惟一佛乘得滅度」耳。
(2)
楞嚴經卷10
...居滅已休。更「不前進」。生勝解者。是人則墮定性聲聞。
諸無聞僧增上慢者成其伴侶。迷佛菩提亡失知見。
...即立涅槃。而「不前進」。生勝解者。是人則墮定性辟支。
諸緣獨倫不迴心者成其伴侶。迷佛菩提亡失知見。
法華經化城喻品
譬如險惡道,迥絕多毒獸,又復無水草,人所怖畏處。無數千萬眾,欲過此險道,
其路甚曠遠,經五百由旬。時有一導師,強識有智慧,明瞭心決定,在險濟眾難。
眾人皆疲倦,而白導師言,我等今頓乏,於此欲退還。導師作是念,此輩甚可愍,
如何欲退還,而失大珍寶。尋時思方便,當設神通力,化作大城郭,莊嚴諸舍宅,
即作是化已,慰眾言勿懼,汝等入此城,各可隨所樂。諸人既入城,心皆大歡喜,
皆生安隱想,自謂已得度。導師知息已,集眾而告言,汝等「當前進」,此是化城耳。
(3)
楞嚴經卷10
汝等存心秉如來道。將此法門於我滅後傳示末世。普令眾生覺了...令其身心「入佛知見」。
如是法門先過去世恆沙劫中微塵如來乘此心開...汝當恭欽十方如來究竟修進「最後」垂範。
法華經方便品
諸佛如來但教化菩薩,諸有所作常為一事,唯以「佛之知見」示悟眾生。
法華經法師品
爾時佛復告藥王菩薩摩訶薩,我所說經典無量千萬億,已說、今說、當說,
而於其中,此法華經最為難信難解。
(看仔細哦,法華經之後還有「當說」哦 ! 而楞嚴經,卻是「最後」垂範呢 ! 歐買尬...)
(4)
楞嚴經卷6
爾時世尊於師子座。從其五體同放寶光。遠灌十方微塵如來。及法王子諸菩薩頂。
彼諸如來亦於五體同放寶光。從微塵方來灌佛頂。並灌會中諸大菩薩及阿羅漢。
林木池沼皆演法音。交光相羅如寶絲網。是諸大眾得未曾有。一切普獲金剛三昧。
即時天雨百寶蓮華。青黃赤白間錯紛糅。十方虛空成七寶色。
「此娑婆界大地山河俱時不現。唯見十方微塵國土合成一界」。
法華經見寶塔品
釋迦牟尼佛復於八方各更變二百萬億那由他國,皆令清淨,無有地獄餓鬼畜生及阿修羅...
以琉璃為地,寶樹莊嚴,樹高五百由旬,枝葉華果,次第莊嚴...
「亦無大海江河及諸山王,通為一佛國土」。
(5)
楞嚴經卷5
舍利弗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曠劫來心見清淨。如是受生如恆河沙。
世出世間種種變化。一見則通獲無障礙...成阿羅漢。「為佛長子從佛口生從法化生」。
法華經譬喻品
爾時舍利弗踴躍歡喜而白佛言...今從佛聞所未聞未曾有法,斷諸疑悔身意泰然快得安隱。
今日乃知,「真是佛子從佛口生從法化生」。
(6)
楞嚴經卷5
普賢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若於他方恆沙界外。有一眾生心中發普賢行者。
我於爾時乘六牙象。分身百千皆至其處。縱彼障深未合見我。我與其人暗中摩頂。
「擁護安慰」,令其成就。
法華經普賢菩薩勸發品
爾時普賢菩薩白佛言,世尊,於後五百歲濁惡世中,其有受持是經典者...
我爾時乘六牙白象王,與大菩薩眾俱詣其所而自現身,供養「守護安慰」其心,
是人若坐思惟此經,爾時我復乘白象王現其人前,其人若於法華經有所忘失...我當教之。
(7)
楞嚴經卷5
孫陀罹難陀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初出家從佛入道雖具戒律。
於三摩提心常散動未獲無漏。世尊教我...我初諦觀...得阿羅漢。「世尊記我當得菩提」。
法華經五百弟子受記品
爾時五百阿羅漢於佛前「得受記」已,歡喜踴躍...
(從孫陀罹難陀不小心露餡的這一句,也可推測,佛說楞嚴經,極可能晚於法華。)
(8)
楞嚴經卷5
烏芻瑟摩於如來前合掌頂禮佛之雙足而白佛言。我憶久遠劫前有佛出世名曰「空王」。
法華經授學無學人記品
諸善男子,我與阿難等於「空王佛」所,同時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這尊佛號在浩瀚經海中甚少出現,而楞嚴、法華都出現囉,表示說法時間非常接近。)
(9)
楞嚴經卷5
「持地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於法性悟無生忍成阿羅漢。
迴心今入菩薩位中。聞諸如來「宣妙蓮華佛知見地」。我先證明而為上首。
法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爾時「持地菩薩」即從座起前白佛言,世尊,若有眾生聞是觀世音菩薩自在之業,
普門示現神通力者,當知是人功德不少。
(從這段楞嚴經也可推測,佛說楞嚴經,極可能晚於法華。)
(10)
楞嚴經卷5
月光童子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後逢無量佛。如是至於「山海自在通王如來」。
楞嚴經卷3
妙湛總持不動尊,首楞嚴王世希有,銷我億劫顛倒想,不歷僧祇獲法身。
願今得果成寶王,還度如是恆沙眾,將此深心奉塵剎,是則名為報佛恩。
伏請世尊為證明,五濁惡世誓先入,「如一眾生未成佛,終不於此取泥洹」。
法華經授學無學人記品
爾時佛告阿難,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山海慧自在通王如來」...
「其佛壽命無量千萬億阿僧祇劫」,若人於千萬億無量阿僧祇劫中算數校計,不能得知。
(這尊未來佛在浩瀚經海中也是甚少出現。如此長壽,果真是「終不於此取泥洹」呢 !)
(11)
楞嚴經卷5
彌勒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憶往昔有佛出世名「日月燈明」。
我從彼佛而得出家。心重世名好遊族姓。
法華經序品
過去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阿僧祇劫,爾時有佛,號「日月燈明」如來...
有一人號曰求名,貪著利養...彌勒當知,爾時求名菩薩,汝身是也。
(從這段楞嚴經也可推測,佛說楞嚴經,極可能晚於法華。
佛說完法華經,應該是向北移動,而佛說楞嚴經的地點,剛好也在靈鷲山的北方。)
(12)
楞嚴經卷6
若我滅後。其有比丘發心決定修三摩提。能於如來形像之前。身然一燈。燒一指節...
我說是人無始宿債一時酬畢。長揖世間永脫諸漏。雖未即明無上覺路。是人於法已決定心。
楞嚴經卷4
如眼觀見,後暗前明。前方全明。後方全暗。左右旁觀三分之二。
統論所作,功德不全。三分言功。一分無德。當知眼唯八百功德。
如耳周聽,十方無遺。動若邇遙。靜無邊際。當知耳根圓滿千二百功德。
如鼻嗅聞,通出入息。有出有入,而闕中交。驗於鼻根,三分闕一。當知鼻唯八百功德。
如舌宣揚,盡諸世間出世間智。言有方分,理無窮盡。當知舌根圓滿千二百功德。
如身覺觸,識於違順。合時能覺。離中不知。離一合雙。當知身唯八百功德。
如意默容,十方三世一切世間出世間法,唯聖與凡無不包容。當知意根圓滿千二百功德。
法華經藥王菩薩本事品
佛告宿王華菩薩...若有發心欲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能燃手指乃至足一指,供養佛塔,
勝以國城妻子及三千大千國土山林河池諸珍寶物而供養者。
法華經法師功德品
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是法華經,若讀若誦若解說若書寫,是人當得:
八百眼功德、千二百耳功德、八百鼻功德、千二百舌功德、八百身功德、千二百意功德,
以是功德、莊嚴六根,皆令清淨。
(燃指、六根功德數,在浩瀚經海中,也是甚少出現的哦 ! 楞嚴、法華,真有默契。)
結論---
以法華經、楞嚴經這二本為指標,在其他經典中,
若有出現「義、句、味」與這二本經王十分逼近的,全都算是「經王」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