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洞山良价之天台功
2008/06/26 10:03:51瀏覽573|回應0|推薦0
洞山良價,五位君臣頌
(1) 正中偏 三更初夜月明前,莫怪相逢不相識,隱隱猶懷舊日嫌。
(2) 偏中正 失曉老婆逢古鏡,分明覿面別無真,休更迷頭猶認影。
(3) 正中來 無中有路隔塵埃,但能不觸當今諱,也勝前朝斷舌才。
(4) 兼中至 兩刃交鋒不須避,好手猶如火裏蓮,宛然自有沖天志。
(5) 兼中到 不落有無誰敢和,人人盡欲出常流,折合還歸炭裏坐。

這五句,即是賢首判教「小、始、終、頓、圓」。
也可以在洞山良價的「寶鏡三昧歌」中, 找到對應的天台判教「藏、通、別、圓」哦 !
「兼中至」和「兼中到」這 2 句 6 個字,仔細一看,咦 ??? 根本就是同義詞啊 ?!
是的,別懷疑你的眼睛,這「兼中至」、「兼中到」,就是洞山良價「故意灌水」的 !
這點,從洞山良價的另一名著「寶鏡三昧歌」中,就找得到答案。
「寶鏡三昧歌」中,有這麼一句...

重離六爻。偏正回互。疊而為三。變盡成五。

這句的意思就是...
「六爻」象徵「一代聖教」,洞山良價只是借用易經「六爻」這個名相,
來作為「寶鏡三昧歌」的文學美化---「六、四、三、五」,漂亮的數字組合 !
一般沒有文學及易經概念的「佛門凡夫俗子」,一看到寶鏡三昧歌中「六爻」這 2 個字,
就胡亂批評:洞山良價的腦袋中夾帶易經思想,所以是「不純」的佛教徒。
真是...「無知又欠巴」!!!

洞山良價說,把「一代聖教」(六爻)
重疊後就是「三乘」。分離後就是「偏正回互」。變化到極盡就是「小始終頓圓」。
其中「偏正回互」,不就是天台判教「藏通別圓」嗎 ? 也是五位君臣頌的「原版」。

偏,正中「偏」也。-天台藏教-賢首小教
正,偏中「正」也。-天台通教-賢首始教
回,正中「來」也。(回、來,同義。)-天台別教-賢首終教
互,「兼」中至、「兼」中到也。(互、兼,同義。)-天台圓教-賢首頓教、圓教

所以,五位君臣頌,其實只有「四位」,其中「兼中至」,乃是「灌水」。
(這是洞山良價自己在「寶鏡三昧歌」中說的,不是我說的哦 ! )

至於為什麼用「六爻」來象徵「一代聖教」呢 ?
依據基本易學常識,「六爻」和「易經六十四卦」是同義詞,
「易經六十四卦」正是「陰爻、陽爻」與「上卦、下卦」的「錯」「綜」組合。
「一代聖教,四分漸層」則是「有、無」與「本、今」的交叉組合。
請看:

大般涅槃經卷 10
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本有今無 本無今有 三世有法 無有是處
善男子。以是義故。諸佛菩薩聲聞緣覺亦有差別亦無差別。
文殊師利讚言。善哉。誠如聖教。我今始解諸佛菩薩聲聞緣覺亦有差別亦無差別。

何謂「有差別」 ? 何謂「無差別」 ?
有差別者:本有今無 本無今有
無差別者:三世有法 無有是處

本有、今無、本無、今有=涅槃、法界、如如、實際

本有=涅槃,
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
所謂小乘三法印,其中一個,並不是「無」,而是「有」,你注意到了嗎 ?
此時是「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今無=法界,
小乘極果阿羅漢、辟支佛,不受後有,離開世界(度一切苦厄),進入法界。
此時是「五蘊不異空」,本來有異,今始不異。
這是「小乘人」與「大乘地前三賢」共同的境界。

本無=如如,
法界有深淺,更深一層的法界稱為「如如」,
此時是「五蘊即是空」,並非今始不異空,而是本來即是空。
這是「大乘初地至七地」的境界。

今有=實際,
這就是大家朗朗上口的名句「生死即涅槃、煩惱即菩提」,
此時是「空中無五蘊,心無罣礙」,
此時「空」的定義,不再是涅槃、不再是法界、不再是如如,而是「心」。

看到了嗎 ? 這就是洞山良價驚人的文學功力 !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bu9650&aid=19899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