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獨尊一經者,即是法華退席人(2)
2008/06/13 09:03:06瀏覽490|回應0|推薦0

法華經譬喻品
(1)若有利根 智慧明瞭 多聞強識 求佛道者 如是之人 乃可為說
(2)若人曾見 億百千佛 植諸善本 深心堅固 如是之人 乃可為說
(3)若人精進 常修慈心 不惜身命 如是之人 乃可為說
(4)若人恭敬 無有異心 離諸凡愚 獨處山澤 如是之人 乃可為說
(5)又舍利弗 若見有人 捨惡知識 親近善友 如是之人 乃可為說
(6)若見佛子 持戒清潔 如淨明珠 求大乘經 如是之人 乃可為說
(7)若人無瞋 質直柔緛 常愍一切 恭敬諸佛 如是之人 乃可為說
(8)復有佛子 於大眾中 以清淨心 種種因緣 譬喻言辭 說法無礙 
   如是之人 乃可為說
(9)若有比丘 為一切智 四方求法 合掌頂受 但樂受持 大乘經典 
   乃至不受 餘經一偈 如是之人 乃可為說
(10)如人至心 求佛舍利 如是求經 得已頂受 其人不復 志求餘經 
   亦未曾念 外道典籍 如是之人 乃可為說
告舍利弗 我說是相 求佛道者 窮劫不盡 如是等人 則能信解 汝當為說 妙法華經

諸位仁者,如果您的眼睛功能還算正常的話,如果您還有幼稚園程度之算術能力的話,
皆不會否認,經文中「如是之人,乃可(汝當)為說」總共出現了「 11 」次,
而偏偏就是有人,堅持經文中只出現「 1 」次 ! (唉...我能拿他怎麼辦呢 ? 真無奈 ! )

首先,來分析一下第(10)種人...
佛說,若有人以「至心求佛舍利」的態度求得了某一本「佛舍利」(如:摩訶般若經),
當求得之後,以「不復志求餘經」的態度來頂受這一本「佛舍利」(如:摩訶般若經),
那麼,佛叫舍利弗,「乃可為說妙法華經」。
當然,所有大乘經都是「佛舍利」,所以諸位將「摩訶般若經」替換成法華經,也可以 !
換句話說,
如果有人以「不復志求餘經」的態度,來頂受「法華經」,也是「乃可為說妙法華經」。
如果有人以「不復志求餘經」的態度,來頂受「楞嚴經」,也是「乃可為說妙法華經」。
如果有人以「不復志求餘經」的態度,來頂受「寶雨經」,也是「乃可為說妙法華經」。
如果有人以「不復志求餘經」的態度,來頂受「解深密經」,也是「乃可為說妙法華經」。
如果有人以「不復志求餘經」的態度,來頂受「思益梵天所問經」,也是 !
諸位仁者,唯有如此解釋,才不會造成第(10)種人,
與前面第(1)、(6)、(8)、(9)種人,發生「矛盾」的窘境。
其中最為關鍵之處,就是第(6)、(9)項,都出現了「大乘經」。
至於第(1)種人,何謂多聞 ? 怎麼會有人認為「多聞」就是...「只聞一本法華經」呢 ?
真令人匪夷所思 ?! 本姑娘隨意舉一段經證好了 !

首楞嚴三昧經卷下
文殊師利菩薩告堅意菩薩言,若人得聞一句之法,即解其中千萬億義,
於百千萬劫敷演解說,智慧辯才不可窮盡,是名菩薩多聞。
菩薩若聞十方無量諸佛所說,盡能受持,隨所聞法,能不忘失,為眾生說,
其所說法與所聞法無有差別,是名菩薩多聞。

呵呵呵...文殊師利菩薩解釋「多聞」二字時,可是隻字不提「妙法華經」 4 字哦 !
諸位仁者,如果您堅持要獨尊一經,那麼, 本姑娘只有一句話送給您...「退亦佳矣」!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bu9650&aid=1955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