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8/05/15 18:31:28瀏覽306|回應0|推薦0 | |
(1)
長阿含阿摩晝經 佛告摩納:若如來出現於世,應供、正遍知、明行足、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 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於一切諸天世人、沙門、婆羅門、天、魔、梵王中, 獨覺自證,為人說法。上語亦善、中語亦善、下語亦善,義味具足,開清淨行... 長阿含遊行經 佛告比丘:復有七法,令法增長,無有損耗。何謂為七 ? 一者有信,信於如來至真正覺...十號具足。二者知慚,恥於己闕。三者知愧,羞為惡行。 四者多聞,其所受持,上中下善,義味深奧,清淨無穢,梵行具足... 諸位仁者,釋迦牟尼佛再次強調囉 ! 若只注意到長阿含的「義、句」,不曾注意其「味」,佛說, 這不名「多聞」、也不名「受持」。 別以為「義、句、味」3 個同義哦 ! 佛經中,甚少出現「味」這個字,(我是指和舌頭有關的「味」。) 卻常常出現「義」和「句」,而每次出現「味」,幾乎都是這句, 可見,這 3 個,不是同義詞。 此外,四阿含中,也的確,「中阿含、長阿含、增一阿含」這 3 部的「味」,越來越濃 ! (2) 中阿含204---羅摩經 (巴利中部---聖求經) ...爾時,梵志羅摩家,眾多比丘集坐說法,佛住門外,待諸比丘說法訖竟。 眾多比丘說法訖,默然而住,世尊知已,謦欬敲門,諸比丘聞,即往開門, 世尊便入梵志羅摩家,於比丘眾前敷座而坐,問曰:諸比丘向說何等 ? 以何事故集坐在此 ? 時,諸比丘答曰:世尊 ! 向者說法,以此法事集坐在此。 (A)世尊歎曰:善哉 ! 善哉 ! 比丘集坐當行二事,一曰說法,二曰默然。 長阿含---大本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捨衛國祇樹花林窟,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時,諸比丘於乞食後集花林堂,各共議言: 諸賢比丘 ! 唯無上尊為最奇特,神通遠達威力弘大,乃知過去無數諸佛,入於涅槃, 斷諸結使,消滅戲論。 又知彼佛劫數多少,名號姓字,所生種族,其所飲食,壽命脩短,所更苦樂。 又知彼佛有如是戒,有如是法,有如是慧,有如是解,有如是住。雲何,諸賢 ! 如來為善別法性,知如是事 ? 為諸天來告,乃知此事 ? 爾時,世尊在閑靜處,天耳清淨,聞諸比丘作如是議,從座起,詣花林堂,就座而坐。 爾時,世尊知而故問,謂:諸比丘 ! 汝等集此,何所語議 ? 時,諸比丘具以事答。 (B)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善哉 ! 善哉 ! 汝等以平等信,出家修道, 諸所應行,凡有二業:一曰賢聖講法,二曰賢聖默然。汝等所論,正應如是。 第7集中,梁啟超認為漢譯四阿含不普及的原因是--- 卷帙浩繁、篇章重複、詞語反覆、譯文拙澀。 其中的「篇章重複」,就是指以上(A)、(B)段這種情形。乍看之下,是沒錯,但... 仔細看的話,這「篇章重複」的情形,似乎是釋迦牟尼佛的「刻意安排」! 本姑娘的獨家見解是,「雜、中、長、增一」這 4 部阿含,彼此「義」雖有重複, 但重複的同時,「句」卻越來越廣,「味」卻越來越濃。 (比較一下這 2 段,不難發現,導出「說法、默然」二事的「劇情」,越來越豐富囉 ! ) 所以本姑娘推測,漢譯四阿含不普及的原因,這個「篇章重複」也不成立,應該說... 漢地古來祖師大德們,完全看穿了四阿含這個「漸層」效果,以同一邏輯,「選擇」了--- 與四阿含「同義」,但「句」廣到極致,「味」濃到不行---的以下這類經,請看... 思益梵天所問經卷3 等行菩薩言,如佛所說,汝等集會當行二事,若說法、若聖默然。何謂說法 ? 何謂聖默然 ? 文殊師利菩薩答言,若說法不違佛不違法不違僧,是名說法。 若知法即是佛,離相即是法,無為即是僧,是名聖默然。 又善男子,因四念處有所說名為說法。於一切法無所憶念名聖默然。 因四正勤有所說名為說法。以諸法等不作等不作不等名聖默然。 因四如意足有所說名為說法。若不起身心名聖默然... 善男子,於是三十七助道法若能開解演說名為說法。 若身證是法,亦不離身見法,亦不離法見身,於是中不見二相不見不二相, 如是現前知見而亦不見,名聖默然。 又善男子,...若知一切眾生諸根利鈍而教誨之名為說法。常入於定心不散亂名聖默然。 等行言,如我解文殊師利所說義,一切聲聞、辟支佛,無有說法,亦無聖默然,所以者何 ? 是人不能了知一切眾生諸根利鈍,亦復不能常在於定。 文殊師利,若有問何等是世間說法者 ? 何等是世間聖默然者 ? 則當為說,諸佛是也。 所以者何 ? 諸佛善能分別一切眾生諸根利鈍,亦常在定。 佛告文殊師利,如是如是,如等行所說,唯諸如來有此二法。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我親從佛聞,汝等集會當行二事,若說法,若聖默然。 世尊,若聲聞不能行者,雲何如來勑諸比丘行此二事 ? 佛告須菩提... |
|
( 不分類|不分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