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台灣與瑞士間的價值衝擊
2010/02/16 22:06:33瀏覽2519|回應12|推薦76
台灣土生土長的B,來到規矩繁多又一板一眼的瑞士(法語區已經比德語區鬆寬了點)長居;信奉著入鄉隨俗的意念,一住竟也安然地渡過了23個冬?隨著浪跡海外的時間越久,返台面對似曾相識的習慣和人物,越發現融合和調適更需要耐性和寬容。原自以為是很能隨遇而安,伸縮度極強的物種;但在不同規範和強烈的觀念衝突下,其實不斷再考驗B面對事件時的智慧和耐韌的修為。

伴是B最親近的人,環繞在他週遭的人也是B認識瑞士最貼近的樣板。伴自我意識高,天生有著一些很典型的“瑞士”性格=堅毅’ 精準’ 銳利’ 細膩’ 果斷’ 理性’ 要求完美。。。雖然偶爾也能很柔軟地妥協,但大半來自因愛而生的感性或cut the lost=避免歹戲拖棚。單獨配合伴是容易的(與B互補性很高),如同B返台習慣融入所有台灣的人與事-試著理解背後的驅動因數,多用點同理心而已,因為有過愛也走過曾經!

然而最艱澀的是當B卡在“東西”迴異文化之間,又需要兩面磨潤的時候;兩邊的力道都撞擊在B的心坎上,一種疲累煩躁的倦怠感,會把人拴吊得很沮喪!可是常常很奧妙奇怪的是,兩邊都和樂像沒什事發生,唯一B被困在其中? 比如B的老媽是眼看女婿,越看越中意;凡事都先為他著想。女婿也很寵丈母娘,什麼事都依,因為相處的機會不多,能讓她開心就好。只有B疲於奔命裡外全不是,怎麼做都難以盡善盡美,很難同時扮演稱職的賢妻和孝順的女兒。


今早上網看新聞,閱完了上則報導,心中突然多了幾許悵然的震蕩!台灣人就是這麼自在又實際,吃得新鮮既便宜又方便,有什不好?但這對普遍的瑞士人來說,可能很不可思議?菜市場站著就吃當“正餐”?如果是旅行嚐鮮倒是非常有趣!然而用來過日子?不用買菜,不用清洗,省得下廚,更不需餐後整理。以伴的思維:吃飯不只是填飽肚子而已,那是全家人生活品質的指標之一。更重要的是其間進行的過程。。。B除了週末幾乎天天下廚,即使晚餐通常只是單純的兩菜,但伴會擺好碟盤酒杯點上蠟燭,專心的對談和享用(最厭惡吃飯配電視),是洞悉彼此如何一天的親密時刻。

家是相聚相守彼此放鬆依賴關懷的休憩所。用餐時間是互相交流對話,觀察心態喜怒哀樂最好的機會;少了舒適安寧的氣氛和環境,缺了聯繫對流的機會,家庭親子之間在無聲無息簡略替代的瓦解下,可能會失去了什麼?這些可是“實惠”能面面精算得出來的?家是本,目前的台灣還有多少家庭會天天開伙?照常全家人溫馨地一起享用晚餐?大家都忙,忙著營生忙著應付人事,毫不選擇的隨波逐流。而“生活“的本身除了忙,到底還剩下了什麼?可懂得什麼叫捨本逐末?

時代更易新興事物的變動一直在加速,然而基本的“價值觀”裡應該仍擁有一樣的真理。情感的疏離,來自“忙=心亡”不是沒有道理。在某些方面瑞士人還是相當傳統的,不管外在環境如何變化,全家人一起用晚餐的習慣仍舊延續,也依舊是家庭生活中最重要的依據。

Idealistic的B已經無法理解台灣:孩子要補習,先生要應酬,媽媽累得不想下廚。。。各種一家人沒辦法一起用餐的藉口。家的意義到底還剩下了什麼?如同滿街的食市,捨了陶瓷卻愛用塑膠品和一次丟的食具。“速成”的過程中成就了多少的忽視,多少的不經心? 如果“質”都不見了,漫漫的人生中還有什麼值得堅持?



引用文章:


傍晚發現這篇文章挺有趣的,也曾經是令B語塞的經歷。跟大家分享:

台灣很擠

  • 盧希鵬

我們到底在這個擁擠的地方做些什麼?
台灣真的很擠。
第一次感覺台灣很擠,是坐飛機從台北飛往高雄的途中。我從左邊的窗戶望去,是高聳雲霄的疊疊高山;從右邊的窗戶望去,是湛藍太平洋的層層海浪。而夾在左右窗戶之間的狹長區域,竟然就是台灣的西部平原,也是台灣人民主要居住的土地,原來是那麼的狹窄。
台灣約有兩千多萬人民,澳洲也有約兩千萬人。但台灣面積只有三點六萬平方公里,而澳洲面積卻有七百六十九萬平方公里。澳洲平均每人享有的土地面積,竟是台灣的兩百多倍。更有甚者,台灣還有三分之二的土地是高山。
我突然發覺,原來台灣是那麼地擁擠,在狹長的平原上,兩千萬人彼此碰撞、彼此影響,造就了台灣人打拚的精神,後來竟成為台灣在國際間的競爭力。
世界競爭再怎麼激烈與擁擠,台灣人總是能脫穎而出。
我記得二十年前出國留學,向外國同學介紹台灣時,我都會說台灣有座玉山,山高海拔超過三千八百公尺。住在美國中西部的同學們就會看著我說,台灣就是一座山,住在山腳下的我們,空氣新鮮,體力很好,一定很會爬山Hiking。
我一時語塞。
接著我會拿出台灣的地圖給同學們看,他們發現原來台灣是一座四面環海的山丘島嶼,同學們很羨慕地說,你們一定很會游泳與玩水上運動。
我又語塞了一次。
我們住在山丘島嶼的台灣人,既不登山也不玩水,那我們都在做什麼?
我們擠在一起補習,宅在家?打電動,我們是一窩蜂。
因為擁擠,彼此影響,於是我們發展出特殊的台灣一窩蜂文化。
小小的島嶼,卻有著一百多台第四台,數十家銀行,一百多間大學,任何事情只要政府一開放,一旦發現有商機,就是一窩蜂,最後將任何行業都做到爛。
不過擁擠也有擁擠的優點,因為彼此碰撞頻繁,任何商品在台灣的流行速度特別快,所以有人建議台灣可以成為世界許多新產品的試驗場,也是一項商機。
你看,
Facebook的開心農場就是一例,能夠在很短的時間內,發展成全民運動,讓政府與企業都要發公文來制止,真可謂是世界奇蹟。
這次我帶家人到美國研究訪問,趁回國參加學生博士論文口試之際,帶媽媽去了一趟擁擠的台北公館商圈。
我媽不知道從哪?學來了一句順口溜說:「美國是好山好水好無聊,台灣則是好擠好亂好有趣。」
台灣真是一個有趣的地方,不要再宅在家?了,應該出去人擠人,這是台灣的特色,也是台灣的競爭力。

本文作者為台灣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系教授,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訪問學者
( 在地生活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bruhlmeier&aid=3781534
 引用者清單(1)  
2012/01/10 21:27 【B's 心眼】 醒醒吧?台灣人

 回應文章 頁/共 2 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

KittiO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我完全同意你的觀察
2012/03/14 01:26
我住美國也快20年了﹐ 回去台灣也有這樣的感覺。 家庭的聚合力在台灣那種生活方式下很難營造吧。價值觀真的很不同。我們家每天都坐在一起吃晚飯﹐ 電視是絕對不可能在吃飯的時候還開著。我在台灣看到電視無所不在真是觸目驚心﹐ 加上XBOX﹐ WII手機和電腦﹐ 要得到孩子的眼神接觸真是太困難了。
B(bruhlmeier) 於 2012-03-14 14:58 回覆:
這也是為什麼B愈來愈不想返台的主因,連家人都難聚到一起,回去還有什意義?記憶是奇異的黏著劑,看不見"曾經"也就牽不動情感,那臺灣和世界上的任何地方又有什兩樣?

一畝桑田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晚 餐
2012/01/17 20:12

除非有應酬,

我大都在家吃晚餐,

而且也多由家人下厨,

但家人有時也會買外食回家共享,

有時是省力有時是省錢有時省力又省錢,

注重晚餐的氣氛和家人互動這應該也是台灣人共同的價值觀,

瑞士是有很多值得學習的地方,

但台灣也不差。


B(bruhlmeier) 於 2012-01-18 16:54 回覆:
“注重晚餐的氣氛和家人互動”-這是B從小培養的價值觀,相信很多台灣人也是。問題是每當B返台,在接觸的親朋好友的家庭中能感受一家人夜夜一起用餐的機會似乎已成了“例外”,孩子忙著補習’ 上班的忙著加班’ 做生意的忙著應酬。。。外頭有那麼多價廉物美的食市,有多少的年青家庭仍堅持自己下廚?全家人回家同時坐下來吃晚餐?

台灣不差,特別是28年前B離開的時候。。。自以為台灣就是最能引以為榮的國度和島嶼,還常常很自豪的介紹台灣。 只是隨著遊覽更多的國度,見識越多的人事,加上長居瑞士,台灣雖比下有餘比上不足,但認真的跟先進已開發的國度比? 那就不說也罷! 恨鐵不成鋼吧? 為什麼在台灣身處高職的中年人,手機得24小時待命? 義務教育已經延長到12年了,大多數的中小學生仍得補習? Sorry, lost my Chinese key-in, will catch up later...

B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年輕高學歷」竟是長期失業最大族群
2010/02/25 20:01
【聯合晚報╱記者陳素玲/台北報導】 

勞委會分析「長期失業勞工」,意外發現很多年輕人才是長期失業人口大宗,打破傳統認為「中高齡勞工」最可能長期失業印象。 

記者徐兆玄/攝影失業率飆高,到底誰是主要「長期失業者」? 答案不是大家認為就業最弱勢的「中高齡勞工」,而是年輕人。勞委會分析主計處資料,意外發現「長期失業者」中,竟以20-34歲年輕人占最大宗,占近半數 (49.5%),真正中高齡只有二成七,而且大專院校以上更占四成 。 勞委會認為此一現象與年輕人教育程度提高,因為無後顧之憂,對工作條件要求較高,不願屈就有關。其次,少子化趨勢下,家庭過度保護獨子,也可能造成年輕人習慣依賴家庭有關,有些社會潮流觀察專家甚至將此類年輕人稱為「啃老族」,就是長期仰賴父母提供經濟資助,不願投入就業市場。 

勞委會更發現,失業率愈低,長期失業人口反而增加,顯示就業態度較就業機會更重要。例如,去年8月失業率最高峰6.13%,當時長期失業人口為10.5萬人,今年1月失業率雖然降到5.68%,但是長期失業人口卻反而增加到11.5萬人,可見失業率攀高,不一定會造成長期失業人口增加,影響就業與否問題,恐怕在於就業動機。 

勞委會今年鎖定「中高齡」及「長期失業者」為協助就業主要對象,為了了解「長期失業者」族群,勞委會進一步分析主計處「失業周期53周以上」對象時,發現以今年1月為例,失業周期53周以上11.5萬人中,20-34歲族群就占5.7萬人,比率為49.5%,若加計34-39歲,則40歲以下族群就占六成二。若以45歲中高齡勞工為基準,則七成三都是中高齡以下勞工,也就是說,「長期失業者」中,真正中高齡只占二成七。 若以教育程度觀察,11.5萬名長期失業勞工中,大專以上占4.8萬人,約41.7%,符合目前學歷愈高,失業率愈高的趨勢。 

勞委會認為,台灣近幾年大學教育普及化後,難免造成很多大學生對工作更為挑剔,加上年輕人沒有家庭經濟負擔,就業急迫性不若中高齡強,尤其是少子化家庭,父母多半不會強迫子女出外工作,久而久之,很多年輕人就淪為「長期失業人口」。最後就是目前學校所學與職場連結不夠,年輕人無法學以致用。 

【2010/02/25 聯合晚報】

盹龜雞~ 二月七日與十日 陽明山 與 花鐘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台灣與瑞士間的價值衝擊
2010/02/22 10:55

看了這篇文和B的回應 竟然有股心酸 .  B 是有心人.

問題出在我們太拼了 ,  總想將最多的目標一次作到好.~從前和老闆娘一起出差到美國拜訪客戶, 一週之前 我們給旅行社的行程之後, 天天改 , 機票開了 也照改. 直到出差當天 ,到工廠拿到剛剛趕出來的樣品, 直到上機坐定  才算是定了.

看看馬路上急馳而過的車輛, 哪一個不是趕啊趕, 趕甚麼 ? 趕不輸給人家, 趕最短的時間能最早到.

我們忙得早忘了道家的無為和悠情, 也忘了 給自己充分的時間將事情琢磨好. 精準的一次下手 比改來改去的多次心急有效率.

六十年代的經濟起飛 是靠國內的工業, 九十年代之後 經濟命脈的維繫 必須和國外連動.失去了主角的戰場 ,我們慌張得連自信心都失去了 ~ 如果沒有兩把刷子  臺灣哪能受到世界青睞 接到那麼多訂單 ?  有世界的工廠- 中國大陸 和我們競爭之後, 我們臺灣就不能只是工廠 , 要往上爬升到 主導者 思考者 設計者.

思考者需要大量閱讀  需要過濾深思 成為自己的養份後, 再如春蠶吐絲般 作出計劃提案.  話說如今沸沸湯湯的國情 與國人 , 我們有這樣的寧靜的心情嗎 ?  心情沉澱下來之後還要掂掂我們的籌碼, 哪些是我們獨有的寶貝 而別人沒有的 ?  不就是我們的傳統文化嗎 ? 那是我們的本啊 . 日本也好 歐美開發國也好 , 沒看過看輕自己傳統的.

我相信絕對有足夠的寶讓我們挖掘  只是我們太忙了, 忙著應付 , 就缺乏咀嚼回味 掂自己的寶的時間. 這全待於我們也能同開發國一樣  要找到自己的價值點, 不再沒自信,不再慌亂沒事忙 . 讓台灣的吃苦 , 苦得有價值.

B(bruhlmeier) 於 2010-02-22 17:26 回覆:
這一篇妳寫得真好,應該把它當主文貼出來讓大家細閱與審思啊!

牛仔3號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外食文化
2010/02/21 01:29

外食族恐怕真的氾濫到便利商店開不完

一家緊鄰一家!

太太便利?生活的品質難到速成可得?

我也是看重一家人吃飯的生活要求...可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的老公...分身乏術...嗟嘆!

B(bruhlmeier) 於 2010-02-21 19:30 回覆:
台灣目前的現象似乎有種“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的惡性循環?大環境影響家庭甚巨?
問題是有多少的個人,有夠獨立清醒的意識和本錢,能選擇是否跟著“大局時勢”淪陷? 

王尚智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感傷又驚奇的城市外食
2010/02/20 17:45
關鍵應該是「家」,這個時空停留的認定狀態。

真正一家子,全都外食的,在台灣越是往中下階層越多。
對於他們來說,在家煮飯,有菜色與成本的艱辛。必須有水、有電、有瓦斯。冰箱裡空空如也,每次打開迎面冷風都是傷感。
在外面吃,讓許多茫茫無助的家庭,能有一種可以假裝慶祝的幸福。
只要離開台北市,跨橋到台北縣許多街道角落的小攤小店,坐在其中可以見到非常多。
台灣最近許多便當或自助餐,都已經打到50元或49元,一個排骨或雞腿配三個副菜的商店。
我見過有一家三口,晚餐叫了一個便當,另外加兩碗飯,圍著吃的場景。
這是令我們這種相對能力自在的人,難免感傷的台灣城市風景。
也多虧了那些,能夠下壓成本到50元的便當店呢!

而對於我們這種四海為家的人,外食不只是稀鬆平常,也已經成為一種每天都在順應著樂趣的城市旅行。
旅行若有「三昧」,「外食」是第一進階。
但對我這種素食客,心中的充分自在,與現實的少能檢擇之間,恰好也平衡出一種覓食的難度,這跟自己做菜的費力程度相當。
但也因為即使只是每天覓食也都有難度,所以這種旅行,也有真實樂趣。

記得享受並繼續分享,屬於你在白雪國度的幸福。(你們小兩口這般晚餐,菜色會不會太少了點?嘻~)
而對於那些在台灣外食的場景,瀟灑的背後都有艱苦的層次,如同花瓣深處的黑影,需要你多一分凝視的悲憫。

B(bruhlmeier) 於 2010-02-21 21:14 回覆:
每每閱到台灣有關“窮苦”的報導,B往往會在電話中探問老媽現實的社會狀況。。。(請參閱:“擁有”的幸福?一文)B媽曾是苦過頭的人(每週仍抽空到慈濟的資源回收站出資義務煮一次午飯,做一天的勞務;接觸的人也多半是一般藍領階層),然而她說其實政府目前對貧戶已有相當程度的照顧,比起她小時候毫無外力支援的清苦,早有天嚷之別。現在的台灣只要願意做,求糊口不會困難;一些會走頭無路連家都養不起的(例外-比較難照顧到的是:1)突然發生意外事故,2)患有重病無力營生的家庭),絕對多數是一些沒能力卻又愛虛華,不懂得儲蓄算計卻又眼高手低好吃懶做的傢伙。

台灣外食的場景背景,也許比B能想像的複雜(畢竟離開太久了,雖幾乎年年回去但能看到的也許只是某些片面),但B談的是生活還過得去的普通家庭境況(如你所言:必須靠便宜外食才能挨過日子的,比率上應該算較低吧?)聽說夫妻都很忙碌的家庭,要找幫傭相當的難。。。沒人肯做,才有外佣進口啊!

B家平時在家用餐一向很簡單,如做中餐通常都只有兩道菜,一蔬菜一肉食或海鮮(西餐最多也是兩道=一前菜通常是沙拉,然後主菜肉或魚,如此而已),營養和量都夠即可。或許你會很難相信台灣的吃,對旅居西歐國家的台客而言其實是相對的富足(便宜的食材中就有非常多的選擇,返台期間B可以全程跟老媽吃素),台灣人在口欲上擁有的便利和廉價,有著很難比擬的幸福。

Ricardo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家是相聚相守彼此放鬆依賴關懷的休憩所
2010/02/19 00:24

這一句我非常認同

外子工作忙碌  雖在餐桌上吃飯 可是腦袋還沒"打卡下班"

邊吃邊想公事 這樣也不會有"加班費" 何必那麼辛苦咧?

B(bruhlmeier) 於 2010-02-21 21:27 回覆:
唉。。都嘛是:心 擱不擱得下的問題!所以B的伴每年一定要度假(away at least more then 2 weeks),否則很難放空,完全不想工作的事。

看雲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只能說台灣的餐館太多
2010/02/18 07:39
來唱唱反調:台灣餐館多,價格低,所以外食的人口多。如果能省去在廚房忙的時間,一家人坐下來高高興興的吃一餐飯,外食也是不錯的選擇。
B(bruhlmeier) 於 2010-02-18 16:43 回覆:
別擔心在B的板什麼調都歡迎,只要“調”得有理有新意,B都會好奇細閱,然後再檢視自己的文意。
其實B主文想強調的是:全家人共享的空間和機會。在哪吃飯並非討論的核心,問題是台灣外食的用餐環境絕大多數吵鬧(有時連同桌人想好好對談都很難)且通常吃完就走,家人之間到底能有多少互述心思,彼此觀察的機會呢?更何況長期外食對健康可能也不太好吧?


JamieChao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家庭的確影響很大
2010/02/17 17:59
放心放心,最近不景氣,很多人開始乖乖回家開伙,全家聚在一起吃飯,隔日享用家人準備的便當。所以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B(bruhlmeier) 於 2010-02-17 21:09 回覆:
經濟不景氣,反而有空閒讓自己沈澱。。。這何嚐不也是一件好事?

divagirl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這也是我一直在尋找的答案
2010/02/17 08:37
前兩年跟著老爺的工作搬回台灣
朋友們覺得我們兩應該是吃遍台北的美食
其實 就跟在美國過日子是一樣的
只有周末出去晃晃才在外食,
其他時間也都是在家規規矩矩準備晚餐的
我們也是很珍惜晚餐的時間
這是一天裡可以談談白天所經歷的事情或是遇見的人
不過 當然也了解上班的媽媽回家要弄孩子 在煮飯是很辛苦
但如果他們可以利用週末在家作飯 大家圍著餐桌吃飯
談談每個人一週來發生的大小事
未嘗不是件好事呢?!


B(bruhlmeier) 於 2010-02-17 20:48 回覆:
凡事都有優缺,只有經過“選擇”才有可能更適合自己的需要。
重視家庭生活的人,自然會找出適合的模式和方法。

B當初來了瑞士不到兩個月就開始工作了,要學法文要工作忙得很,還得天天下廚。那時一個月能出去吃一頓飯看一場電影就是無限的享受。現在即使天天外食已不成問題,但B還是會天天下廚,那是維繫家的價值。
頁/共 2 頁  回應文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