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8/10/10 03:53:21瀏覽1960|回應10|推薦47 | |
1987年的夏天,從繁華耀眼的大都會紐約;跟著伴回到瑞士定居,過起小村莊的儉樸夫妻生活。 求學中的B寄居在麥哈頓downtown,Tribeca Broadway邊上一個挑高loft分租來的小房間(房間擺一張床,一個有三層抽屜約100公分高的木衣櫃,一張全開大小的自製木桌就差不多擠暴了)。大大的Loft約有2層樓高,前方有太陽可以直射而進的整牆面玻璃窗,10位房客分住上5下2的7間客房共用3套衛浴。開放式的客廳和廚房聯貫整個底層,兩個學表演藝術的loft-mate,常常在那木質地板上跳起連翻轉的芭蕾舞。有一張可以坐10個人的圓木餐桌;整套有爐有烤箱大雙門冰箱。。等等基本配備的廚房,還有兩座可烘乾但老洗不乾淨衣服的機器。 瑞士山多地少人工昂貴,保險業發達常利用寬裕的資金蓋樓出租保值,加上政府設有不少反制炒房地產的措施,及有相當多的保護租屋條例(調高租金有一定的規則比例,住越久相對就越便宜,很多人於是住到老死為止)。。。等等因素,所以長期以來房屋自有率一直是全歐洲最低。私人少利可圖當然少有人愛買房投資(多自住),加上政府又善長吸引國際性的企業與組織駐入,(相信嗎?瑞士人口有21%是外國人,像B這種已入籍的還不包算)所以住房貴也一直都很缺,特別是日內瓦城及附近的湖區;目前的空屋率竟是0.2%(而大部份是待售才空屋)。 剛抵瑞士來到人生地不熟的法語區,新婚又無積蓄找房非常的不容易。3星期安家的空擋,最後在離日內瓦約30公里的小村莊,尋到一戶新蓋65平方米一廚一臥一廳的小小公寓。 從什麼都大的美國,來到什麼都小的瑞士;於心於環境可以想像會有什麼樣的不適與詫異? 旅居美國特別是住過加州大型出租公寓群的人都知道,附設的洗衣房很多是十幾台的洗衣機和烘乾機隨住戶使用;即使有整個月的衣服量要洗,2’ 3個小時內就可以一次解決。而你可知道什麼都小的瑞士,租房子的人是怎麼處理日常的洗衣大事(可不能當空吊起萬國旗喔)? 一棟樓各一部洗衣和烘乾機,照表排班很可能一星期(也許只分配到4小時的時間)才能洗一次衣服。詳細情節請閱Debby的“瑞士生活》洗衣大戰”一文。 Miele燙衣,洗衣,烘衣機 聽過Miele,這德國有名的老品牌家電? 據說台灣的豪宅現在正流行採用這牌!因為不管是爐臺’ 冰箱’ 洗碗機’ 洗衣機’ 烤箱。。。每樣最少都得十幾萬台幣起跳。 可是你想得到嗎? 瑞士絕大多數的平價出租公寓,公用的洗衣房大都使用這牌的電器? 因為它品質好,最耐操又最不易壞;而且有非常好的維修服務網路。越是多繁雜人用的東西,就越得用品質最好最耐久的。 然而為什麼瑞士私人的高級住宅也愛用Miele? 因為它的家電機器,從基本款到最新型最完備功能產品的差價可以是倍數! 不僅能洗沾咖啡沾血。。特髒的衣服;還有可洗毛料和絲料,手洗般的柔緻功能。重質耐久不重量,惜物不隨意更新丟棄是瑞士人普遍的購物選擇偏向! *** 什樣的衝擊?什樣的想像和適應? 下列這些順便參考想一想? 瑞士的房子都是鋼筋水泥,要不就是石頭建築;有少數木造但用實木,不用像美國那種強風一刮就倒的三夾板。老公寓還常見小小4人乘的老電梯,門還得搭客自己用手推開,但維護佳即使像老古董仍照操不換新;可是新公寓即使只有3層樓,卻設有電梯! 常見120公分高x60公分寬的廚式冰箱,內含20公分高空間的冷凍櫃,怎麼夠?(原來冬天長又家裡難見蟲,很多食物不用非得放冰箱) 禮拜天和國定假日上班族休息閒人最多,然而瑞士的商店全關,連有些餐廳也不開門? 一般商店平常也只開到下午6點半。曾經全民公投要延長商店的營業時間,結果沒通過! 大多數的瑞士人覺得:雖然週休購物不便,但店員也該有全家人同時休息的家庭生活。 瑞士每週的法定工時是42小時(法國35),政府曾辦過公投是否減為40與世界大部份的工業國同步?結果沒通過!瑞士人普遍認為減工時相對的減了企業的競爭力,羊毛出在羊身上要有好的工作待遇就得付出相對的努力。(這點可看出人民的素質和理性) 超市買菜付錢不附袋? 要紙袋40分一個(合約12元台幣)!(台灣近幾年才實施)垃圾的分類和回收也做的比很多國家徹底。而這些不僅在政策面上需要理性的規劃和教育,且得靠全民的合作。 搭公車自己向機器買票,上車沒人查票? 要是被抽查到沒買票,罰30倍的票價款外加登記不良紀錄。(最難堪的會是當眾被全車人行“注目禮”) 沒經過第一和二次世界大戰瑞士,全國34歲以下的男人,一經號召全是兵;而且全副武裝的配備槍彈,配置在家中收藏。另外法規規定:家家都築有地下防空空間,新建築如不蓋的話,村公所必須備有足夠的公共防空設備。也曾辦過公投,是否廢除軍隊? 結果也沒通過!中立的背後,要有夠堅強的實力做基礎。 從上圖你看到的是什麼? 什麼才是“正確”? 觀事是否需要從多層面探討? *** 以下取自:http://www.swissinfo.ch/chi/specials/chinese_abroad.html?siteSect=354&col=497F87 一个很大的区别在中国的生活常常会出现一个参照物,比方说,朋友新买的房子,车子,奢侈品等等,国内的生活常常无形中被别人支配,个人的价值需要建立在其他的事物上。
而在瑞士,普通百姓的生活大致相同,纯朴的民风让瑞士人对明星都爱理不理,更不用说会对Armani套装或者LV包包关注了。所以,在瑞士个人的价值由自己来决定,这种认知我也是过了两年后才慢慢明白过来的。 直面自己是一个很艰难的过程,因为在国内我们几乎24小时活在人群中,生活的丰富并不代表内心的丰富。而如何在瑞士让自己的内心丰富起来,我的经验是,首先要丢弃掉国内的惯性思维方式,从不带个人偏见的角度来审视全新的生活,体味它美好和积极的一面,学会欣赏和喜欢上它。其次,在一个新空间里,我们无法保持自己原有的生活模式,重建一个新的,不断进行调整,是融入的唯一方式。 |
|
( 心情隨筆|心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