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台灣與瑞士間的價值衝擊
2010/02/16 22:06:33瀏覽2525|回應12|推薦76
台灣土生土長的B,來到規矩繁多又一板一眼的瑞士(法語區已經比德語區鬆寬了點)長居;信奉著入鄉隨俗的意念,一住竟也安然地渡過了23個冬?隨著浪跡海外的時間越久,返台面對似曾相識的習慣和人物,越發現融合和調適更需要耐性和寬容。原自以為是很能隨遇而安,伸縮度極強的物種;但在不同規範和強烈的觀念衝突下,其實不斷再考驗B面對事件時的智慧和耐韌的修為。

伴是B最親近的人,環繞在他週遭的人也是B認識瑞士最貼近的樣板。伴自我意識高,天生有著一些很典型的“瑞士”性格=堅毅’ 精準’ 銳利’ 細膩’ 果斷’ 理性’ 要求完美。。。雖然偶爾也能很柔軟地妥協,但大半來自因愛而生的感性或cut the lost=避免歹戲拖棚。單獨配合伴是容易的(與B互補性很高),如同B返台習慣融入所有台灣的人與事-試著理解背後的驅動因數,多用點同理心而已,因為有過愛也走過曾經!

然而最艱澀的是當B卡在“東西”迴異文化之間,又需要兩面磨潤的時候;兩邊的力道都撞擊在B的心坎上,一種疲累煩躁的倦怠感,會把人拴吊得很沮喪!可是常常很奧妙奇怪的是,兩邊都和樂像沒什事發生,唯一B被困在其中? 比如B的老媽是眼看女婿,越看越中意;凡事都先為他著想。女婿也很寵丈母娘,什麼事都依,因為相處的機會不多,能讓她開心就好。只有B疲於奔命裡外全不是,怎麼做都難以盡善盡美,很難同時扮演稱職的賢妻和孝順的女兒。


今早上網看新聞,閱完了上則報導,心中突然多了幾許悵然的震蕩!台灣人就是這麼自在又實際,吃得新鮮既便宜又方便,有什不好?但這對普遍的瑞士人來說,可能很不可思議?菜市場站著就吃當“正餐”?如果是旅行嚐鮮倒是非常有趣!然而用來過日子?不用買菜,不用清洗,省得下廚,更不需餐後整理。以伴的思維:吃飯不只是填飽肚子而已,那是全家人生活品質的指標之一。更重要的是其間進行的過程。。。B除了週末幾乎天天下廚,即使晚餐通常只是單純的兩菜,但伴會擺好碟盤酒杯點上蠟燭,專心的對談和享用(最厭惡吃飯配電視),是洞悉彼此如何一天的親密時刻。

家是相聚相守彼此放鬆依賴關懷的休憩所。用餐時間是互相交流對話,觀察心態喜怒哀樂最好的機會;少了舒適安寧的氣氛和環境,缺了聯繫對流的機會,家庭親子之間在無聲無息簡略替代的瓦解下,可能會失去了什麼?這些可是“實惠”能面面精算得出來的?家是本,目前的台灣還有多少家庭會天天開伙?照常全家人溫馨地一起享用晚餐?大家都忙,忙著營生忙著應付人事,毫不選擇的隨波逐流。而“生活“的本身除了忙,到底還剩下了什麼?可懂得什麼叫捨本逐末?

時代更易新興事物的變動一直在加速,然而基本的“價值觀”裡應該仍擁有一樣的真理。情感的疏離,來自“忙=心亡”不是沒有道理。在某些方面瑞士人還是相當傳統的,不管外在環境如何變化,全家人一起用晚餐的習慣仍舊延續,也依舊是家庭生活中最重要的依據。

Idealistic的B已經無法理解台灣:孩子要補習,先生要應酬,媽媽累得不想下廚。。。各種一家人沒辦法一起用餐的藉口。家的意義到底還剩下了什麼?如同滿街的食市,捨了陶瓷卻愛用塑膠品和一次丟的食具。“速成”的過程中成就了多少的忽視,多少的不經心? 如果“質”都不見了,漫漫的人生中還有什麼值得堅持?



引用文章:


傍晚發現這篇文章挺有趣的,也曾經是令B語塞的經歷。跟大家分享:

台灣很擠

  • 盧希鵬

我們到底在這個擁擠的地方做些什麼?
台灣真的很擠。
第一次感覺台灣很擠,是坐飛機從台北飛往高雄的途中。我從左邊的窗戶望去,是高聳雲霄的疊疊高山;從右邊的窗戶望去,是湛藍太平洋的層層海浪。而夾在左右窗戶之間的狹長區域,竟然就是台灣的西部平原,也是台灣人民主要居住的土地,原來是那麼的狹窄。
台灣約有兩千多萬人民,澳洲也有約兩千萬人。但台灣面積只有三點六萬平方公里,而澳洲面積卻有七百六十九萬平方公里。澳洲平均每人享有的土地面積,竟是台灣的兩百多倍。更有甚者,台灣還有三分之二的土地是高山。
我突然發覺,原來台灣是那麼地擁擠,在狹長的平原上,兩千萬人彼此碰撞、彼此影響,造就了台灣人打拚的精神,後來竟成為台灣在國際間的競爭力。
世界競爭再怎麼激烈與擁擠,台灣人總是能脫穎而出。
我記得二十年前出國留學,向外國同學介紹台灣時,我都會說台灣有座玉山,山高海拔超過三千八百公尺。住在美國中西部的同學們就會看著我說,台灣就是一座山,住在山腳下的我們,空氣新鮮,體力很好,一定很會爬山Hiking。
我一時語塞。
接著我會拿出台灣的地圖給同學們看,他們發現原來台灣是一座四面環海的山丘島嶼,同學們很羨慕地說,你們一定很會游泳與玩水上運動。
我又語塞了一次。
我們住在山丘島嶼的台灣人,既不登山也不玩水,那我們都在做什麼?
我們擠在一起補習,宅在家?打電動,我們是一窩蜂。
因為擁擠,彼此影響,於是我們發展出特殊的台灣一窩蜂文化。
小小的島嶼,卻有著一百多台第四台,數十家銀行,一百多間大學,任何事情只要政府一開放,一旦發現有商機,就是一窩蜂,最後將任何行業都做到爛。
不過擁擠也有擁擠的優點,因為彼此碰撞頻繁,任何商品在台灣的流行速度特別快,所以有人建議台灣可以成為世界許多新產品的試驗場,也是一項商機。
你看,
Facebook的開心農場就是一例,能夠在很短的時間內,發展成全民運動,讓政府與企業都要發公文來制止,真可謂是世界奇蹟。
這次我帶家人到美國研究訪問,趁回國參加學生博士論文口試之際,帶媽媽去了一趟擁擠的台北公館商圈。
我媽不知道從哪?學來了一句順口溜說:「美國是好山好水好無聊,台灣則是好擠好亂好有趣。」
台灣真是一個有趣的地方,不要再宅在家?了,應該出去人擠人,這是台灣的特色,也是台灣的競爭力。

本文作者為台灣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系教授,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訪問學者
( 在地生活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bruhlmeier&aid=3781534
 引用者清單(1)  
2012/01/10 21:27 【B's 心眼】 醒醒吧?台灣人

 回應文章 頁/共 2 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

黛比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黛比來囉
2010/02/17 03:20
目前在台灣的雙薪就是這樣的情況
我上次回台灣去看我乾女兒
她的媽媽  也是我的好友 
晚上七點半才能下班  八點去保姆家接女兒
然後一家人就圍著電視吃晚餐
他說工作很累了  外頭的東西又比自己煮的好吃
回家還要顧小孩  根本不會想下廚煮飯 


Swiss Debby 與你分享異鄉生活的酸甜苦辣
B(bruhlmeier) 於 2010-02-17 20:34 回覆:
唉!既然沒時間可以給小孩,那為什麼要生?然後把自己弄到如此的境況?

人生不可能樣樣齊全,人要懂得“選擇”;
然後好好為選擇負責,才有可能感受“選擇”所帶來的成果與美好。

心情出口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正常衝擊
2010/02/17 02:52

旅居在外23年, 回台遇到的價值衝擊是很正常的.  我也是離開台灣30多年, 回到家鄉就準備經驗國外所沒有的人情習慣, 所以都是調整成不同的標準來面對.  當然, 我住的是華人很多的洛杉磯, 所以差異不是那麼大. 

我很認同妳舉 "忙=人亡" 的例子, 現代人都忙, 忙工作忙玩樂, 真的很少能願意靜下心來.  甚至我自己也是這兩年聽到內心吶喊 STOP, 才自私地將一切停頓, 有了第一次的心靈沉澱.   

B(bruhlmeier) 於 2010-02-17 20:19 回覆:
B是1983年底離開台灣的。起先落腳在SF,生活圈除了學校全是華人;後來轉學去了紐約才開始全面貼近感受美國。來了瑞士沒有過什適應的困擾,應該歸功於有過USA的漸進過程?其實B和伴兩人對新環境的接受度算都很強,回想伴1989年第一次去台灣(也是第一次到亞洲);那時受到的culture Shock肯定很強烈,但他不曾有過一句批評的話語(always look on the bright side)這是多年後,B發現最心服他的地方。

台灣一直追著“發展經濟”跑,為了減輕負擔追到把原有優秀的一一遺棄。。。然而西方較進步的精髓大半只學到了皮毛。什麼時候會回頭審視自己原有的傳統價值,還剩下什麼可以為繼?
頁/共 2 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