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1/12/17 10:06:26瀏覽456|回應0|推薦2 | |
2009 年張惠妹的第 15 張專輯《阿密特》上市,不同於前面 14 張個人專輯,這是她以卑南族族名阿密特為名推出的首張專輯,無論是搖滾曲風、演唱風格與歌曲內容都帶有強烈的實驗性質。新穎也冒險的嘗試,最後,《阿密特》專輯在亞洲銷售超過百萬張,無論是銷售數字、樂評與音樂獎項都取得了佳績。然而,大家的問題是:「為什麼阿妹不再當阿妹了?」
十一月份采實文化出版了《另我效應:用你的祕密人格,達到最高成就》(The Alter Ego Effect: The Power of secret identities to transform your life)。作者陶德‧赫曼(Todd Herman)是一位著名的心理遊戲策略家,專門服務創業者與領導者、運動員,他經營的運動科學訓練公司超過二十年,傑出的表現系統「90 Day Year」兩度被譽為世界頂級領導力和技能發展計畫。此書數次讓我心有戚戚焉,過去在生活中不少次引入「另我」,為決策與生活帶來幫助。 阿密特是另一個阿妹嗎? 很多人問張惠妹,即使不用換「阿密特」之名,也可以嘗試不同的音樂。阿妹於此做出回應:「阿妹只有一個,那就是我,可能占我内心 80%,但有 20% 的性格是被壓抑的,所以我希望這部分交由阿密特去完成。」在音樂探索上,阿妹是有限的,擺脫壓抑的阿密特是無限的。因為無限,可以盡情嘗試不同的風格探索音樂的邊際。因為一層面具的差異,人們更能活出壓抑的自我。
之於音樂上的張惠妹,不少人也有類似的突變:碧昂絲在 2008 年發行第三張專輯《I Am… Sasha Fierce》化身為兇猛莎夏,獲得了破紀錄的六項葛萊美獎;柯比‧布萊恩把自己化身為草原毒蛇「黑曼巴」(學名 Dendroaspis polylepis),將熱情、執著、嚴厲要求、堅韌不懈、無所畏懼等內在力量凝聚一身。 《另我效應》簡言之就是「召喚另一個版本的我」,透過想像、自我暗示等方式,化身為另外一個人物、精神符號或者動物。熱愛籃球的孩子把自己想像成麥可‧喬登。羞澀的領導者在講台上把自己想像成美國前總統歐巴馬,發表一段激勵人心的演講。克利普頓星的凱‧艾爾 (超人) 化身為星球日報的新聞記者。美國億萬富翁布魯斯‧韋恩化身為蝙蝠俠守護高譚市。原本身分的你是有限的,而另一個你則可能因為探索而無限。 超人你為何而戰 啟動「另我」需要強烈的情緒或動機,神話學大師 Joseph Campbell 坎柏在其著作《英雄之旅》也提過,從平凡走向非凡,成為英雄需要一個契機或是一個衝突、轉折,如漫威英雄的覺醒,或是魔戒主角們的命運使然等。在《另我效應》中,赫曼提到四個情緒轉換動機:創傷、命運、利他主義與自我實現。創傷與命運啟動人們昇華心態變身超人,凡好萊塢電影幾乎都是這套路數,一如尼采名言「凡殺不死我的,必使我更強大」。
西元兩千年,茱莉亞‧羅勃茲演出電影《永不妥協》,內容改編自艾琳‧布羅克維齊(Erin Brockovich)與美國太平洋煤氣電力公司(PG&E)的法律訴訟案件。對抗強大的企業組織,艾琳原本可以置之不理,但她卻有不同的選擇──利他主義與自我實現──眼見他人苦難無可抑扼的憐憫,致使艾琳耗費了漫長時光提起訴訟,最終為辛克利小鎮居民謀得高價賠償。 艾琳‧布羅克維齊(Erin Brockovich) 無論是甚麼來源動機,人們都能藉此引來情緒,轉換成另一心態、另一身分。無論是突見惡行見義勇為的人;眼見苦難不捨的醫生與修女;臺東傳統市場的菜販暨慈善家陳樹菊亦是如此。 換一個身分換一種思維 談到職場文化,人們常提到略帶負面的話語「換一個位置換一個腦袋」,這句話是真的,反過來也可作為正面應用「換一個身分換一種思維」。透過心理暗示、想像上的重編敘事,都有助益突破既有的思維巢臼、變動行為模式、甚至找到另一個身分認同。不同的位置有不同的思維必然存在。 在英文俗諺中有一句「Fake it Till You Make it」,縱然許多人對此略有微詞──你不可能自認富翁就能讓你富有──認為是糟糕的建議。在表象條件上這句話確實不成立,你不可能成為巴菲特、比爾蓋茲,甚至是鈴木一朗。但在身分認同的內在層面卻可行,你可以做出相應巴菲特、比爾蓋茲與鈴木一朗的努力付出,學習他們的思維與行為,為自己寫下不同的敘事。這也是為什麼,許多成功學書籍以及成功人士的傳記會如此受到歡迎。 倫敦政經學院行為科學教授 Paul Dolan 在其著作《Happy Ever After》就提過,重寫敘事帶來變化,你無須活在別人給你的故事裡,該以自己想要的敘事為主。重新編寫自我等於是身分認同、心底暗示,敘事帶來力量。扭轉心態就能帶來相應的行為準則。蝙蝠俠台詞率直「外表底下的你是誰並不重要。定義你的,是你的行為」。
那麼,當你面臨關鍵時刻、一個瓶頸時,你期許找哪個身分、哪個「另我」可以幫助你?呆伯特漫畫作者史考特.亞當斯在其著作《斜槓思考》提過,變換身分認同會帶來不同的思維邏輯,所以他建議你用不同的身分摻入思考,譬如你是心理學家、經濟學家、歷史學家、科學家與領導者;《步步為贏》的作者派崔克.貝大衛在第一章『你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舉例一幅串聯古今人物的畫作,其中包含:愛因斯坦、甘迺迪、林肯、奧里略皇帝、馬丁‧路德‧金恩博士...等等,當貝大衛在許多重大事務遇到抉擇點時,就會提取這些智者的身影,想像自己如果是他們,會用甚麼樣的思維去處理事情。以上著作都不約而同地表示,提取另一個我,是能夠為你帶來不同層面的變化與進步。 用第二第三人稱看待事物 但現實是,我們都不會是愛因斯坦跟林肯,可招喚、裝作另一個人是可以有其影子,甚至是創造全然新穎的人物。《另我效應》教給我們的是,你必須在思想內建立另一個我,藉以尋求另一份心態。跳出主觀視角,你更能全貌地看待事物,無論是希思兄弟、安妮杜克都提醒我們:不要讓情緒與主觀衝動驟下判斷,而要先嘗試跳脫原本的視角,用第二人稱、甚至第三人稱視角去看待自己,這思維與「另我」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面對單一情境的主觀情緒,也許用另一角度、甚至另一人稱、另一身分都會帶來不同詮釋,情境也可能誕生不同的敘事。儘管老生常談,但人們仍習慣服膺於直觀且快速經驗的捷思法。偶爾要提醒自己,面對一件事、一份欲待爆發的情緒。停一停很重要。靜止,時間會領你走出原本的思維巢臼。 「另我」概念可以回到兒時歲月,每個人或多或少,在小時候都會幻想自己是某一位名人、偉人甚至是強人,藉此取得心靈灌溉從而影響生理狀態。如同安慰劑效應,卻有著難以想像的威力;國小之齡我常會幻想自己是『大力水手』(Popeye),面對任何事物,只要吃罐菠菜就能迎刃而解。長大之後,從百戰天龍馬蓋先、福爾摩斯都曾經是我的『另我』。想像自己是福爾摩斯時,我觀察事物跟思維會更為周全周密。心靈的力量得以反應在生理與智慧上頭。《另我效應》不只是心理應用操作的 Mindset Game ,也是心態致勝,或是內心的自我暗示。人的腦袋很複雜,一當出現逃避心態,那麼,就假想出另一個自己,那是勇於挑戰的積極自我。 但「另我」不純然是為了解決生活上的瓶頸與磨難,該回到四種動機上頭:創傷、命運、利他主義、自我實現。在解決個人瓶頸與問題之外,利他主義與追求自我實現更是這個時代的重中之重。要讓整體社會前往和平盛世,人們想的不單單是自己,而是如何在你我他之間取得三贏。可以做原本的自己,也可以誘發出善良、體貼及睿智的『另我』,來無私地為人們謀求整體幸福。
|
|
( 知識學習|商業管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