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爬坡與平地跑步肌肉作功
2014/03/07 12:34:07瀏覽3350|回應0|推薦0
咳......
科學化的進步,使得運動生理學及肌肉力學非常受到重視。以往死命練跑的訓練模式,已經轉變成有效益、質量並重的訓練機制。但其實還是如張嘉哲說的:『有練就有。』而其中有效益訓練中的一項,則包含著重量訓練。
是說能在健身房裡舉重看妹,也是重量訓練中很重要的心靈調整。
重量訓練已被運動科學認定是對跑者非常大幫助的一環,不管是上下半身,適量的肌肉量及擁有一定強度的肌肉質,絕對能在跑步過程中無往不利。我擔憂說太多紅肌白肌的道理會讓人昏昏欲睡,於是只是稍略統計並稍加外行人的分析。
但實驗分析總要有個方向,第一個實驗方向當然就是平地,操場、河濱公園。對照組當然就是現今台灣路跑、馬拉松賽事四起,越來越多爬得越高看得越遠的上坡賽事。很多人不懂這種讓人肌肉疲乏、肢體喪屍化的爬坡賽事到底有甚麼魅力,但報名時間一到重整網頁的F5按鍵依舊遭到手指凌辱。
以下有兩張圖,第一張圖是以肌肉群區分,細分平地與爬坡的肌肉作功百分比。第二張圖,則是以路線區分,細分肌肉群的作功百分比。作用的百分比是相對比較值,而不全然是定值。

(讀者OS:請講結論謝謝~)
A.爬坡者與平地競速者的肌肉群是不盡相同的。
爬坡如旋風扶搖直上的Ghost,在平地上可能佔不到優勢,爬坡者較為發達的肌肉群會分屬在臀肌、腓腸肌、縫匠肌、比目魚肌及股二頭肌、股四頭肌(股四頭肌跟股直肌還是有點差異唷)、髂腰肌,簡單地說就是屁股會比較俏 (咦)!而平地加速型跑者則是在脛前肌、半腱肌、股直肌、內收肌等較為作功明顯。
B.而如果你想要在平地跟爬坡都兩全其美呢?
參考以肌肉群區分的圖,你會明顯地發現我把肌肉群以人體的『前、中、後』作為區分。股薄肌與內收肌較屬於深層肌肉群,而之後的多半是大腿後側的肌肉群。如果想成為平地、爬坡都駕輕就熟的跑者,請務必要鍛鍊大腿後側的肌肉群,以及前側的髂腰肌,會是比較好的方向。(然後就會有翹臀了!)
C.有衝突的肌肉。
仔細觀察後,會發現位於前側的股四頭肌、股直肌,作用於平地爬坡時的差異值很大。代表在一場賽事中,兩個相近的肌肉群酸起來都很像,不管是爬坡或是平地。你不可能精準地說:「哇,剛才那段爬坡讓我的『股四頭肌外側頭』好痠痛。」或是『我今天跑得連胸鎖乳突肌都累了』(那代表你是咬牙咧齒在跑步)
當大腿前側的肌肉群痠痛時,來一招青蛙蹲(或流氓蹲)都有助於紓緩肌肉。因為不管是股四頭肌、股直肌,這個蹲姿都能有效放鬆。
D.最容易被忽視的肌肉
最容易被忽視的肌肉是脛骨前肌,許多人起跑後會發現小腿前側突來一陣發熱的酸痛,然後只能停下來休息。那兒就是起跑時沒有好好熱身,或是前抬足過於緊繃之故。
E.容易被誤會的肌肉
不要再把小腿肚誤認為是比目魚肌了,小腿肚的肌肉其實是腓腸肌,如果你來個幾趟100公尺衝刺,很快你就認識它了。而比目魚肌其實是沿著阿基里斯腱,一路沿伸向上、被腓腸肌包在裡頭的肌肉。善於長跑的選手不一定會有肥壯的小腿肚,但肌腱處肯定非常有力。
參照兩個圖參考,如果你有一定的運動基礎,或許調查一下肌肉位置圖,就能懂得去拿捏自己運動方式與訓練是否正確。
( 興趣嗜好運動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branko&aid=11566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