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的月光曲
台積電文學沙龍5現場報導
留住韶光,寫在當下
◎侯延卿採訪報導
是誰?竟有如此大能耐,把奔馳不歇的時間挽留下來!別詫異,或許也有你一份──曾經寫下數行詩句、一篇札記或一則故事,讓某個片刻或一段光陰,從此駐紮在你的字裡行間,再也無法離去。
九月星期五的月光曲以空間捭闔時間,由學者作家陳芳明朗讀作品〈返台十年〉、〈讀秋〉和〈樓外〉,詩人導演鴻鴻朗誦〈結婚週年〉、〈我曾經死過〉、〈猴子的故事〉和〈翻譯軟體〉。陳芳明說,時間是公平的審判者,如果沒讀書、沒寫文章,時間就過去了。但若以文字留下記憶,便能「創造凝固的空間,抵住水流般不斷消逝的時間」。他的散文等於日記,每篇文章都記錄了當時的心情,日後翻閱就知道自己的思考歷程。鴻鴻也是把詩當日記來寫,這次朗誦的詩都是近作。他認為,詩就是要寫在當下,寫眼前正在發生的事。
除了從事文學寫作,主持人陳義芝指出,陳芳明和鴻鴻還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兩人都涉身政治,發揮筆的力量,想要改造腐舊、不合理的事物。他們的浪漫,在於強烈的情感表達力、超越一般人的想像力,同時還具備反抗精神與革命意識。
目前任教於政大的陳芳明,曾在海外被列入思想犯黑名單,當時寄稿件回台灣都要被檢查,從來沒想到能重返學界。如今那些日子都已經過去了,現在的台灣跟以前大不相同,可以開懷地寫自己想寫的東西。陳芳明走過歐、美、日本和香港,相較之下,他覺得台灣社會最生猛、充滿生命力,活在這塊土地上讓他感到非常驕傲。即使2006年陳芳明首先發難撰文批判自家政黨的重大貪腐事件,一夜之間失去所有的朋友,造成生命中一個很大的斷裂,使他非常惆悵,但他認為幸好寫了那篇文章,如果不寫,今天他會後悔。
鴻鴻的創作版圖涵蓋文學、劇場與電影,他從事獨立製片導演的作品多次在國際影展獲獎,這幾年策畫詩歌節、電影節,跨界成績卓著。目前為止出版七本詩集,第一本《黑暗中的音樂》請當時的聯副主編瘂弦寫序,瘂弦以〈詩是一種生活方式〉為題,寄託了個人的情感、對生命的反思,在當時引起許多討論。鴻鴻接下來的幾本詩集沒有請人寫序,因為他覺得詩本身即可自我說明。這兩年,鴻鴻的詩觀經歷了很大的轉折,開始想要與更多人用詩來溝通,於是他的第六本詩集《仁愛路犁田》向吳晟邀序,第七本詩集《暴民之歌》請陳芳明和廖偉棠寫序,用詩與仰慕的前輩對話。他說,年輕時讀陳芳明的《詩和現實》,書中提到陳芳明與蘇紹連的激烈辯論,覺得這些人活得好精彩,對文學有熱情又很有想法。後來陳芳明出國,回台後參與政治,退出政治……陳芳明的每個轉折,對鴻鴻都是很大的提醒,原來一個人可以如此投入地參與社會,並忠於自我。
結婚週年原本應是甜美的小確幸,鴻鴻的〈結婚週年〉卻引領讀者進入另一個大的時空場域,以溫馨的、哀涼的、期待的生活心情,襯托街頭參與社會運動的人,讓陳義芝有感而發,詩並不只是遊戲,亦可背負沉重課題與自我批判。不管對社會事件的看法如何,即使立場不同,仍能思索生命的追求。
陳芳明說,有時候世界並沒有想像中那麼廣闊,讀一本書、一首詩、一篇小說,作者赫然就在你身邊。就像他來參加文學沙龍,對路不熟,出了捷運後茫然不知該往哪個方向走,竟有陌生人主動關懷:「你是要去朗讀的吧?」於是就把陳芳明帶來會場了。又如1993年陳芳明擔任中國時報文學獎新詩決審,那一次討論過程非常激烈,激辯後,陳芳明終於說服大家讓〈一滴果汁滴落〉得獎,揭曉時才知道作者是鴻鴻,但當時他並不知鴻鴻是何方高人。文學讓原本不相識的人彼此接近,常常帶來冒險與驚喜。
陳芳明強調,透過文學閱讀,可以理解我們原先未能到達的高度。他以謙卑的心來看待創作,認為文學家是借用了上天的手,從事一個小小的創世紀,讓讀者得以進行一趟更長遠的旅行,這就是文學的力量。
下一場【星期五的月光曲】
信‧童話‧小說
朗誦作家:黃錦樹、童偉格
主持人:駱以軍
時間:10月30日P.M.7:30-9:00
地點:孫運璿科技‧人文紀念館(台北市重慶南路二段6巷10號,捷運小南門站3號出口)
免費入場,歡迎聆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