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6/09/05 18:34:57瀏覽2664|回應2|推薦0 | |
南韓之旅 從南山谷韓屋村看傳統文化
據說全韓國保存、復原了許多處老村莊,都叫韓屋村。我們公會經過比較和打聽,知道還是位於首爾的南山谷韓屋村最為精彩和完整,我們實際參觀的日期是八月廿五日。這個韓屋村是由五棟古老房舍所組成,房舍建造的年代大約是在1850~1900年之間,因都具歷史價值,而於1998年遷移或重建於此,期望能集中長期保存。五棟房舍的名稱如下: 1. 純貞孝皇后尹氏娘家(原屋太破舊,依樣復原),是尹氏(朝鮮第27代王純宗的皇后)幼時所居房屋,68坪。 2. 海豐府院君尹澤榮府(遷移、復原),是尹氏之父在她當皇后後所建的房屋,66坪。 3. 駙馬都尉朴泳孝公館(遷移、復原),是朝鮮第25代王哲宗之駙馬所住的房屋,98坪。 4. 五衛將金春榮之府(遷移、復原),是金春榮於1890年所建的房屋,25坪。 5. 木匠工頭李承業之屋(遷移、復原),是負責重建景福宮的木匠工頭於1860年所建的房屋,38坪。 這些房屋的式樣、色澤大致協調,會放在一起明顯是經建築專家研究作業過的。我從它們的坪數看出一件有趣的事實:如果那時的韓國人不是貧富差距不大,那一定表示他們從來不習慣奢華。五衛將和木匠工頭居住在二、三十坪的房子是很自然的,但是駙馬和皇后娘家也只有70~90坪就很難想見;想想一百多年前的滿清,其奢華何止五到十倍!每棟房舍都有妥善規畫的圍牆和門戶,並能連通或取景至相鄰房舍;這些圍牆顯然也是依原樣但重新配置的。房屋大體上都是白牆黑瓦,但是白牆是砌在木柱木梁之間,所以木結構能清晰地呈現出來。室內的家具和用品據說是依據當時人的身份搭配的,庭院只是泥土地面,但有水井;圍牆的砌法內外有別,從外面看只是一般的水泥卵石牆,精彩的卻在內側:黃褐色的大石塊巧妙地交疊著,形成令人難忘的質感。這一切都以相當驚人的真實感呈現在遊客的面前,即使對於我這個建築師而言也是相當成功的。以我在台灣所見,建築的復原已落後很多,而家具和用品則遙不能及。我曾在鹿港的民俗文物館中看到一些農耕用具,但室內的家具似乎相當有限;比起韓國,台灣的史蹟文物一直在快速消失。 韓國的舊時房舍與從前的日式平房有些類似之處,例如日屋有窗台、韓屋有更寬敞的木製平台,都有把室內空間向外延伸的意味;這種做法,屋內比較不嫌擁擠,所以二、三十坪的房子,再加上庭院和圍牆,就很可以安身立命。日屋用榻榻米、韓屋則為木地板,地板上再放置桌、檯、床等(但都離地較近),這又近於中國。我記得小時候在台北街旁會看到成排的舊榻榻米,都是外省人住不慣而丟棄的;在榻榻米上放桌和床當然很奇怪,可見雖是鄰國,文化和習慣差異之大,難以想見。 南山谷韓屋村還安排了許多活動,使老建築能夠活用。他們的傳統節日與中國完全相同,包括春節、端午、中秋等。每週六、日有「傳統民俗藝術演出」,介紹舞蹈、音樂和衣采。每隔週有「傳統和現代的交匯」;「傳統文化節目」是每年在特定的日子辦理韓醫體驗、仲夏夜電影節,毛筆字大會、韓屋村照片展、傳統農事和飲食體驗、醃製泡菜節等。每週三次的「韓國之音演出」;「韓屋村文化教室」;每週六、日的「傳統人物服飾體驗」;全年的「傳統文化講座」包含書法、四君子、韓文閱讀和中文詩等。每日的「傳統工藝館展示」;每週二日的「首爾市無形文化遺產演出」包括刺繡、染色和結繩試演。從他們的簡介和照片可以看出,韓國是非常認真的在做一切有關傳統文化的工作;從上到下,各盡其責。夾在中、日兩強之間,他們的確需要維護傳統以免被同化,而其改漢城為首爾只是其中一小件事。我行筆至此,真覺台灣之落後,不僅僅是國民所得而已。 |
|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