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回大地,換季的日子到了,我們上街為孩子買一些衣物。老二因為要出差,已經先為他添購了新衣,老三,老四的尺寸跟老二差不多,因而這次上街,最主要的還是要帶目前瘦巴巴的老五到服飾店試穿衣服。由於家裡也要添購一些食材蔬果,所以也帶了一個孔武有力的老三服侍二老,代提重物。
到了一家質量,價格都合理的店,也就是上次外子帶老二採購的店,我們就進門挑衣服。我挑衣服很快,老三,老四各兩件,先挑尺寸要老三試穿,之後,再挑四個顏色就成了。至於老五,簡直就是老大的翻版,買一件衣服可以逛三家店,在一家店可以試穿五件不同款式的衣服。考慮謹慎到龜毛的地步。
我買衣服很少試穿,反正身邊那麼多人,如果買的衣服不合適,總是可以送人。而且,試穿之後不買,揚長而去,心裡會對店家很內疚。好像我心底的意思是,不試穿就沒有承諾,彼此誰都不要捆綁誰。是這幾年才懂得,應該要捆綁人家,而不要被對方捆綁才是贏道。
只是,贏,贏什麽?如果不知道要贏什麽,鬧了半天,怎麼說都還是輸吧?
老五他們的心裡沒有輸贏的概念,而是,個性如此。
耐心等老五試穿好衣服,褲子,鞋子,輪到外子展現他個性的時候 -- 殺價。
外子殺價的時候,我習慣走得遠遠的,有點像逃離現場的意味。我從來就沒有殺價的習慣,如果有客人殺我的價,我都必須克制自己不要擺臉色給客人看。
有次在車站的咖啡廳和外子,老四聊天,打發時間,有一個女的吉卜賽人進來,打斷我們的談話,要錢。老四已經打開錢包要給她錢,我多嘴一句也同時吩咐老四給這個年輕的女人一點錢,結果呢,我這麼吩咐,那個女的反而誤會我的意思是少給一點,竟然在拿到錢之後,不走,還用手指外子和我,好像火車上查票員在問:你們兩個的呢?我很生氣,不理她,她還等著。我問她,她要幹嘛,她又指著我和外子,我問她什麽意思,她還是那副居高臨下的指我和外子,媽的,我一下就將老四給她的錢搶回來,不理她。她很生氣的罵我,我就站起,比她還高的對她說:走開。我們身後的服務員從頭看在眼裏,也過來要那個女的走開。後來經理出面,我向他解釋一下,就不理會他們了,繼續和外子談話。
這是我第二次跟乞丐發火。第一次是在印度,一個女乞丐要錢,我們給了她之後,她抓住我們不讓我們走,指著她懷裡抱的小孩子說我們沒有給小孩錢。媽的,我把她手上的錢搶下來,塞到孩子的手裡,然後對這個女乞丐大吼:走開。
對於沒有道理的事情,我的反應就是很明確的表達我的厭惡,而且,不讓對方得逞。對於外子的殺價行為,我當初是“引以為恥”,覺得丟人現眼,往往開心的看上一樣東西,都因為他的殺價,氣得我轉頭就走。畢竟,在台灣的生活習慣,我們都到有標價的店面買東西,接受店面的折扣。然而慢慢的,現在的我發現,除非在有品牌的連鎖店買東西不需要殺價之外,其他的店幾乎都必須經過殺價這個階段,才叫完整的採購行為,於是乎,我就比較可以坦然接受外子“有價必殺”的習慣。
出來服裝店,轉向蔬果市場。
無論我要買什麽,老五總會說,住家隔壁賣菜的老伯都有這些蔬果。
我問他,哪麼,我們大老遠的到蔬果市場,又是為哪樁?他們不是說老伯的菜又貴又不新鮮的?
蔬果不買,哪麼,買點糕點總可以吧?
老五又嫌人家的糕點,看起來很老,不新鮮。
哪麼,請問閣下,我們該如何做呢?
老五表示,糕點應該在轉角的某家店買,因為,那邊的生意好,產品自然比較新鮮。蔬果分兩個部份,水果部份在我家附近一個小市集買,因為那邊專門賣水果,買的人多,產品流通快,自然比較新鮮。至於蔬菜,還是跟老伯買。老五說,有一次他去買番茄,恰巧那天人多,老伯招呼別的客人,老五才有機會自己挑,他發現,老伯將好的番茄放在舊番茄的下面,老五慢慢的挑出好的,再把舊番茄鋪好。總之,他們現在知道怎麼在老伯的店買菜:如果客人少,他們就買一些乾糧,食用油,只有在客人多的時候,老伯忙不過來,他們就可以自己挑新鮮的蔬果。
我和外子聽了,不自禁的笑了。
老伯是鄰居,天天要見面,我們對他老是將老舊的蔬果塞給我們的商業行為很頭疼。好比,我們要買一公斤的蘋果,他往往會塞三公斤,五公斤不新鮮的蘋果給孩子帶回來,由於是掛賬,我們拿也不是,不拿也不是。如果我們在別的地方買,他在他的店裡看得到我們提著食物出入,馬上就會出來,問孩子們爲什麽不在他的店裡面買,讓我們好像被人抓到把柄似的難為情。
老伯在我和外子心裡的秤上,“鄰居”比“店鋪”重,所以我們不想和他計較,通常就偷偷到蔬果市場買,趁著月黑風高再(頭都不敢回頭看的)偷偷運進家來。
四人搭車回到住家附近的水果市集,老五和老三走得很快,準備要去他們認識的店面買水果。老五說這家店比較便宜,還告訴我們其他店家的價格。我和外子走在他們身後慢慢的逛。
外子說:“妳知道,我和我爸爸很像,花錢很小氣。現在,我們家老大,老五和我一模一樣。妳看,剛剛在市裏面,不管妳的手指到什麽地方,老五總有本事找出理由勸退妳。妳走了這麼一大趟,一毛錢也花不出去。”
我故意大聲的說:“真小氣。”
老五聽到了,跑過來說:“我不是小氣,我是省錢。”
我說:“將來我不要跟老大,還有你住。我還是跟老四住比較舒服一些。”
外子,老三,老五同時說:“這個老四花錢太浪費了。”
老四和我的個性非常像,平常不怎麼花錢,但是看上的東西,一定要買;辛苦一段日子,我們看到好一點的餐廳,會進去犒賞自己。走在路上,看到豪華的衛浴設備,老三會說:“媽媽,以後我買給妳。”而老四,總是嗤之以鼻,說:“要買給媽媽,就要買個大房子,怎麼就買個浴缸?”根據他的說法,他要買一個房子給我,周遭還要種上很多很大的大樹,“要像一個公園一樣”。他還說,他查過地價,不需要多少錢就可以買地蓋房子,再搞個綠化,又有什麽難的。
我家老大買東西,先在網上逛個三天三夜,心裡有底之後,還要再找找看可不可以買到二手貨。如果沒有,很簡單,他就不買。他真的是爺爺,外公的節約傳人。他對錢的態度如此,對時間的節約,更有過而不及,每天依照嚴格的計劃作息。他是虔誠的回教徒,每天要晨耕晚禱,還有計劃的翻譯很多可蘭經的介紹影片,提供給中國伊斯蘭教總會。不認識他的人,會以為他很孤傲,其實,他像乾冰一樣,外冷內熱,對這個世界充滿無限的希望與熱情。
老五是老大的COPY,個性很像之外,連外形也越來越像。
老五是沒有受洗的基督徒,每天睡前跪地禱告。他對宗教的接觸,完全是自發的,而目前與基督教的接觸,也就是每晚的跪地禱告。我不知道他禱告的內容,但是將孩子交給神,我無比放心。
老二不是教徒,但是他卻有神最大的賜福:他非常快樂,滿足。從小和總是全校第一名的哥哥同校,他不會有心裡壓力,還偷偷告訴管家“最好不要考第一名,因為,考了第一名,就要代表學校到處比賽,太辛苦了。”
我母親過世時剛滿60歲,我們從來沒有看過她發脾氣,遑論跟人家吵架。夫妻沒有不吵架的,但是,爸爸和媽媽吵架,就是爸爸發發牢騷,擺下臉色,從來沒有見過兩個人大聲對吵。人總是有脾氣,心情的,媽媽生氣,不高興的時候,就是去找姐妹淘說說話,將情緒發洩出來,回到家,依舊扛舅舅們的爛攤子。媽媽很愛漂亮,很愛吃愛玩,在最不順暢的日子裏面,也總是打扮的漂漂亮亮,找時間唱歌,看日本片子,再把不順的日子理順。
我們家老二,非常幸運的,遺傳到媽媽這樣的開朗的個性與處理事情的能力。我家老大雖然享有全額獎學金,但生活費總是要自己負責,由於老大是讀書的料子,我們不喜歡他打工,浪費讀書的時間。幸運的事總是發生在善良的人身上,很意外的中國足聯請老二在此地發佈比賽現況,如此,老二就有很好的收入。這筆收入,全額打進老大的帳戶,提供老大在中國的生活費用。
從小就比較少得到外公,爸爸,師長,管家關注的老二,完全沒有生活在哥哥的陰影下,健康快樂的享受自己的一片天。
如果我對他還有什麽期望,那就是,我希望,他能成為心中有神的教徒。
輪到老三了,這個老是令我煩心的孩子。
他的個性,溫吞安靜的表面下,其實非常任性隨意,在在是外子的翻版。他沒有很大的能力,控制自律的生活。我覺得,他最欠缺的,是對外來的熱情與憧憬。我建議他每天晚上也禱告,因為,從禱告之中,就可以瞭解自己的盼望,進而可以規劃自己的生活。
他不願意。
我再建議他,每天寫日記,或者一則新聞。這是培養他“關注事情”的一個方法。要寫下一則新聞,必須掌握時地人,如何,爲什麽等等要素,長期訓練下來,他可以很快的掌握一件事發生的原因,進而分析,找出解決的方法。
他願意,現在在實際中。
但是依據我的經驗,他做不到。
他很大的問題在於,對自己沒有要求,對未來沒有期望。
做一件事情,必須要有目標和計劃,他沒有目標,沒有計劃,怎麼可能持續進行?
在辦公室每一個人都在做事,但是,做事情是有層次的 -- 有的人,可以策劃主辦一個宴會,而有的人,只能依據人家開好的菜單買菜。這兩者的差別,在於前者要想整個宴會的目的,要擬出執行的計劃,而後者,不用大腦,一個命令一個動作。
老五十歲的時候,我請他下課後順便買一顆白菜回家。他買不到白菜,他就買了一公斤香蕉回來。一進門他就告訴我們經過,我和老二聽了都笑了。他看我們笑話他,難過的紅了眼眶,問我們:“買不到白菜,如果我不買香蕉,我們午飯吃什麽?”我告訴他,我和他二哥是覺得他聰明,懂事,開心的笑,只不過,白菜是用來煮菜的,買不到白菜,他應該買別的青菜,不然,我們要拿香蕉炒菜嗎?他聽了才破涕為笑。
十歲的老五都會想辦法達成目標,但是,老三到現在,還是沒有達到目標的心力與責任感,什麽事情,都由環境決定,他沒有處理的能力。
一樣是買不到白菜,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處理方式:
老大:多走幾家店,問清楚什麽時候會有白菜,他再打電話回來告訴我情況。
老二:多走幾家店,如果買不得白菜,他會打電話回來,問買別的菜行不行。
老三:空手回來。
老四:多走幾家店,如果買不得白菜,他會打電話回來,問買罐頭行不行,今天不用煮飯了。
老五:在同一家店,買不到白菜,買一點其他的東西。
外子:老大,老五的方式,加上,他自己會開車到別的市場,要嘛買白菜回來,要嘛,買一大堆其他的蔬菜回來。
我:和老二,老四的處理方式一樣。
以上的處理方式,或多或少的表達出一個人的性格:
老大:盯住給定的目標。他不會爲了達成目標多花費金錢(到別的市場),也不會隨意更改目標。他會在原地摸清情況,轉達回來,請上級做主,他絕對不會自己拿主意的。
老二:他懂得廚房的運作,他知道白菜只是做一道菜的用途,換言之,只要可以做出一道菜的蔬菜都可以代替白菜。他知道現場有什麽菜可以買,所以就提出建議,該改菜色。
老三:無言。
老四:他的目標限定在晚餐。只要當晚餐吃,什麽都可以代替。不用多花時間打聽什麽時候有白菜,也不用浪費時間到別處去找,就一頓飯,需要那麼麻煩嗎?
老五:他的目標在于,大家要有東西吃。年紀小,買錯東西了。
外子:不懂變通,或過於變通。往往不是浪費時間,就是浪費金錢。
我:就一頓飯,吃什麽都一樣。不用多花錢,多花時間,尤其是花時間等於壞了紀律。開車到遠處買菜,買回來都幾點了還煮什麽飯?就算煮飯,開飯時間晚,反而亂了作息時間。
走筆至此,我自己也看出來,我和外子最大的爭執點在日常生活的秩序與紀律。維持紀律,是效率的根本。他這樣忙來忙去,表面上看很忙碌,其實,效果非常有限。我常常氣他做事抓不到重點,就是這個意思。日常事務,變數很多,我們要很清楚我們目標是什麽,根據目標來做決定。
我們住在山上的時候,最怕讓外子知道我們要進城 -- 因為,他一定要我們大家和他一起湊好時間進城。
我們有我們的私事,他有他的公事,短短幾個小時,怎麼可能同時完成?再說,說好吃過中飯就出門,結果,外子老是有事拖住他,總要晚上一倆個個小時才得以上路。到了城裡,匆匆忙忙,什麽事情都完成不了,沒有例外的,只要一起進城,我們一定發脾氣的回來。
我的結論是:有不同目標的團隊,不要一起共事。因為有限的資源,尤其是時間,會制約他們完成任務。
就像買衣服這麼簡單的事情,我們也不像以前那樣,同一天替幾個人買衣服,而是像現在這樣,一次買一個人的衣服。如此,有試穿習慣的人得以好整以暇的慢慢試穿,不用看沒有試穿衣服的人不耐煩的臉色。至於討價還價嘛,誰不習慣,誰就離開,走到遠一點的店家躲一躲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