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确定的不确定
2011/08/05 21:14:57瀏覽307|回應1|推薦16

 是在2003年,台灣的科技大佬們發現,連續幾年,毛利率一年降數個百分點,坊間開始有了“微利時代”這個名詞,而筆記型電腦業者也被冠以“保二總隊”。那時候所有的大老闆都將“不確定性”掛在嘴裡,仿佛這種不確定性在一年之間就可以被他們處理妥善。

近日在報紙上看到施振榮先生出席台北電腦展,我想到上述的言語,都是經由他的嘴巴聽到的。

宏基電腦在十年前看清了代工微利化,冒了很大的精力走品牌路線,也獲得很好的成績。外籍總經理曾經立大功,但無視蘋果的出現,讓宏基必須辭退他。

近十年了,不確定性是確定的市場生態。

不確定性影響到什麽?
最終體現的,就是銷售額與利潤。
不管是新科技,新材料,市場蕭條,經濟萎縮等等,說到底,就是賣不出去。
曾經有人說,成本高漲和缺工是架在台商脖子的兩把刀,我反對。只要能賣得出去,這都可以克服,台商最大的問題在於:無法保障投資回收。
投資任何事業,都有回收期的考量,之後要算出收益平衡點。台商的問題在於,市場競爭激烈,往往開發一個產品,才開始賣,市場就有相同的產品出現,售價和利潤馬上下降,速度快得幾乎無法回收投資。這個大問題沒有台商敢講,否則,在借貸困難之下,銀行更不敢借錢給中小企業。
大型上市公司借得到錢,以面板業為例,但看他們投資在機器設備上的金額以及回收,和燒錢沒有兩樣。

我總結,要賺錢,就是要能確定投資可以回收。
想來想去,就是人家說的:專利(壟斷),法律(壁壘),和資本。

沒有這種確定的保證,就不應該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找個工作,安分守紀,太平過日子才是上策。

( 心情隨筆工作職場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bonjour2007002&aid=5506671

 回應文章

Bundy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So far
2011/08/06 13:18

很少接觸在中國做內銷的台商
碰到少數幾位
對出貨收帳非常困擾。

大部分是在中國設廠做外銷的業主
早期手上有很多訂單
生意嘩啦嘩啦做
號稱
廠務  家事都有人搶著做
只要發號司令
幾乎到了飯來張口嚼就行
目前
大概只有還拿得到足夠訂單的廠  在開工
很多也真的收攤關門了


MayMay(bonjour2007002) 於 2011-08-06 14:43 回覆:

內銷談何容易? 費用不比開拓美國便宜。再說,內銷零售需要電腦管理,這樣的軟件最少需要上千萬美金,還不談電腦系統的管理。一個在自己工廠裏面的倉庫就已經很難管理,想到一個銷售網的庫存管理,沒有幾個台灣老闆有這個本事的 -- 不管是能力還是財力。

20年前的台商,真的很享受,因為,工廠林立,培養出熟練的技術工人,而且整個環境就是“一切為生產”,全民總動員。有些大廠趕貨,工人一進去,三天才放回家,大家還傳為美談,說以廠為家。員工都很年輕,18,19歲,身體吃得消。中國那時候太窮,一個農村家庭一個月掙不到50元的大有人在,像我們公司的員工,很少看過百元的人民幣。

在台灣請菲傭,4百美金,在中國,四百人民幣是辦公室的大專生的薪水。請保姆,待遇就更低了。

對我們而言,中國曾經是我們的天堂 -- 我們和員工,地方的關係很好,儘量在地化,再加上我們自己也要學習新知識,也都以廠為家,又不浪費,應酬,也算博得尊重。

2000年開始,利潤開始下滑。2003年找不到工人。然後各個部門前來找麻煩,包括一些外國的電腦軟體公司,再加上我們的大客戶轉行,所以我們也跟著轉行。

保護工人的權益是好的事,但是,這種保護的責任不能由企業負責,企業也是由一個老闆組建的,一個老闆沒有那麼多的能力盡社會的責任。

當然不只台商在大陸,美國人在美國開工廠,問題也是一樣沉重。換個角度看,或許我們都已經不具備開工廠的資格,才這樣叫叫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