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2012/07/07 00:54:22瀏覽1784|回應10|推薦10 | |
想起蘆溝橋,想起鄭成功 「蘆溝橋」對我來說,耳熟能詳。但就像中國其他著名之地一般,不論是是黃河長江,泰山華山,自己皆不曾親歷過。從1987年蔣經國開放探親至今,竟然一次都沒去過大陸,現在想來竟也頗覺莫名。 「七七蘆溝橋事變」,對中國來說,是對日抗戰之始。但就日本來說,其實只是甲午戰爭的延續。嚴格說起來,甲午戰爭的歷史意義深遠許多。 年青那時每年的軍教大片,都與抗日有關。印象最深刻的當屬柯俊雄主演,演繹張自忠將軍的"英烈千秋"。這麼多年了,我還記得許多片段。近日在民視的"娘家"劇中看到柯俊雄,垂垂老矣! 相對於自己對日本印象的單純與片面,父親那一輩對日本的情結,我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都無法理解。 在成長的歷程中,我與父親以及那一代的長輩是很隔的,這種隔不是單純的代溝而已。我後來才理解,那其實是一種文化斷層。對我祖父那一輩,不論是外公,叔公,或伯公,我始終感覺到親切,一種很難言喻的素樸感情。 父親是受日本教育長大的雖然他僅僅只是唸到小學畢業而已。但日本戰敗,台灣光復時,父親也才剛小學畢業。父親跟他同輩中的許多人一樣,愛唱日本歌,愛吃生魚片。 讀近代史,其實很難對日本有什麼好感。從明末倭寇,甲午戰爭,到八年抗戰。但這些都是書本中的想像,即便年少時讀<莎喲娜啦.再見>,對文中的"千人斬"深感屈辱,但也是文字的想象。 年輕時,我很難想像父親的情感,後來年紀大了,稍稍有所體會。我父親那一輩大多數人,其實是兩邊不著。比我父親大一輩,不是像我祖父那般,生長在窮苦的鄉下,日本人只是單純的統治者而已,在文化情感上,仍然是傳統的中國人。不然就是受過更多日本教育,在情感與認同上,更像是日本人,如李登輝那樣的台灣人。 住在台灣,大概沒有人不知道鄭成功是誰,也許也有不少人還知道台南延平郡王祠裏沈保楨所提的對聯:「開萬古得未曾有之奇,洪荒留此山川,作遺民世界;極一生無可如何之遇,缺憾還諸天地,是創格完人。」但對我來說,很長的一段時間裏,鄭成功只是歷史課本中的一個名字罷了。因為《鹿鼎記》,因為他的孫子-鄭克塽,自己頗為他遺憾。如此英雄,怎會有這樣窩囊的孫子? 在這樣的日子想起鄭成功,因為他算是半個日本人。 他母親是日本人,自小生活在日本,但最終他卻成了中國的民族英雄。不是他,台灣無法擺脫荷蘭人的統治。但如果他不堅持明朝的正統,奉明為正朔,康熙也許不會想要花力氣拿下台灣,或許台灣幾百年前就獨立了,那來台灣今日政治上的種種虛耗? 但歷史怎麼說呢?我總想,當年,年輕的他與父親鄭芝龍分道而行,他們各自是懷著什麼樣的心情呢? |
|
( 時事評論|政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