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2/05/03 23:25:42瀏覽930|回應1|推薦12 | |
去年是民國一百年,明天是五四。 昔日考上高中後,遵從父親的期望,決定念醫學院。高一那年,最用功的科目是生物。 高一暑假,念中文系的大姊正要升大二,從學校帶回來一櫃子的文史書籍。暑假過後,我就毅然從丙組轉到乙組,一心想念歷史系。不過,或許是天資有限,或許是命運,大學考上的是填志願時,一時心血來潮,順手填上的哲學系。此後,自然是離醫生的職業愈來愈遠,而父親的期待自是無庸待言,回想當年,難免有絲悔意。 當年讀的那櫃子書中,記得有本關於五四文學的書,書名不記得了,作者好像是鄭學稼。還有本書是陳曉林寫的《青青子矜》。大學畢業當兵時,與好友書信往返,論辯人間佛教與淨土義時,猶以當時《青青子矜》所引譚嗣同之言,以明己志:「不有行者,無以圖將來;不有死者,無以酬聖主。...程嬰、杵臼,月照、西鄉,吾與足下分任之。」 如今與好友各自成家,泯然眾人矣,「程嬰杵臼,月照西鄉」,想想也是年少輕狂的豪語罷了。 說到陳曉林,大四時,上過他的歷史哲學,他曾用了一整堂課細講吳梅村的《圓圓曲》,就是上篇文章所提「慟哭六軍俱縞素,衝冠一怒為紅顏。」的《圓圓曲》。 與年青時不同,時至今日,談五四,總有些不合時宜,像是夫子自道。 或許是對自己的不滿,平時日子如流水般滑過,遇到這樣的日子,總忍不住要去懷念些什麼,或是嘲諷些什麼。 年輕時,總會有一些莫名的堅持,因而錯過一些日後回想起來,覺得可笑或傷心後悔的人與事。 不知為什麼,這時我會想起魏德聖拍的《賽德克巴萊》。想起上集結束時,在泰雅族女歌手阿穆依的獨唱歌聲中,賽德克巴萊坐在旗杆座下,仰頭望向天空,所帶出來的俯瞰場景。
我的孩子啊,你們知道嗎? 我的孩子啊,你們知道嗎? |
|
( 時事評論|政治 ) |